旅行青蛙叛逆版
最近一款名为青蛙旅行(旅かえる)的游戏可以说火到不能再火了,少男少女纷纷化身慈父慈母体验了一把“吾儿叛逆伤透我心”的辛酸。儿啊你快回家吧,为娘把三叶草给你种好啦儿啊多带

最近一款名为青蛙旅行(旅かえる)的游戏可以说火到不能再火了,少男少女纷纷化身慈父慈母体验了一把“吾儿叛逆伤透我心”的辛酸。
儿啊你快回家吧,为娘把三叶草给你种好啦

儿啊多带朋友来玩啊,娘就愿意看你交游广阔

儿啊出门在外记得寄照片回来,为娘牵挂你的平安

现实版也有呱妈呱爸
为了呱娃子
稳定工作不要了
大老板不当了
丰厚收入没有了
但,呱爸表示乐此不疲
今天介绍的呱爸是
来自重庆的李舒
和来自湖北的谢朝宏

| 重庆男子养宠物蛙,月入百万元 |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把宠物当宝贝的人,可是为了宠物能放弃稳定收入甚至转行的,恐怕没有几个。李舒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重庆崽儿,因为喜欢爬虫,原本学戏曲表演的他跨行研究起了角蛙繁殖,为了全身心投入研究事业,他还卖掉了经营七年的街舞俱乐部。丰厚的收入没有了,大老板不当了,稳定的生活不要了……朋友们都说:他疯了。
与蛙结缘:只因在蛙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李舒,31岁,是一个爱好广泛的重庆崽儿,喜欢电竞、动漫、街舞、戏曲,生活被他过得多姿多彩。他是一名戏曲演员,也曾是一家拥有200多名学员的街舞俱乐部老板,生活从来“不差钱”。可是,就在2006年养殖第一只角蛙开始,他的整个人生轨迹都发生了变化。

“从没见过如此绚丽的蛙,真是太漂亮了!”李舒说第一次看到角蛙时,便被它深深吸引。2006年,李舒养殖了第一只角蛙,看着角蛙一天天长大,李舒越发痴迷,他似乎变成了一个有收集癖的人,看到奇特的蛙都想据为己有。

他收集的蛙里,有几百元一只的,也有几万元一只的,有的蛙很独特,只要主人愿意卖,不管多贵李舒都会买。到目前为止,李舒为收集和研究爬宠花费了近百万。

李舒介绍,角蛙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蛙,它们因无所畏惧的个性和独特的捕食方式而闻名。“角蛙有一个极其贪婪的胃口,只要比自己嘴巴小的食物,它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吞下,而它们的嘴,占到了自己身体长度的一半以上!”

看着角蛙一天天长大,研究角蛙成了李舒生活的一种乐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很酷”。

放弃街舞俱乐部丰厚收入,走上辛苦养蛙路
角蛙的繁殖问题,一直是爬虫界想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国内繁殖技术的不过关,导致宠物蛙类爱好者基本买不到国内自己繁殖的蛙类,想养角蛙只有通过国外进口而来。拥有钻研劲儿的李舒心想,如果可以让角蛙人工繁殖成功,那是多酷的一件事啊。
于是,李舒开始了从热爱走上了研究的路,他一点一点摸索角蛙的生活习性,和圈内发烧友交流,浏览各种爬虫书籍,收集各种角蛙做研究……李舒觉得时间完全不够用了。

为了更好地投入到研究中,李舒卖掉了经营7年的街舞俱乐部。李舒说当时内心不是没有挣扎过,但是在蛙类繁殖和稳定收入之前,他还是选择了前者。“当时我在爬圈就是个无名小卒,但我内心比较坚定,因为当时我太热爱了蛙类了,觉得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做一些平常人都能做的事情实在太无趣了,我要做成一件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事情。”

这样的决定自然让很多人不理解,当时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嘲笑他,甚至有人觉得他就是“有病”,女朋友也因此和他分了手。“我这个人比较偏执,不会听别人说的。这是我必须去做的事。”李舒有自己的坚持,直到后来做出了一些成绩,大家的态度才开始转变过来。

历经艰辛建全国最大的角蛙繁殖基地,月入百万
2013年的那个冬天是李舒最难忘的一个寒冬,角蛙得了一种传染病,李舒所在的工作室这些年从各种渠道辛苦收集的200多只各种品种、成体亚成体,死得差不多了。“那些角蛙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从小养到大的,那种心情无法言说。这对我的繁殖成果也是毁灭性的打击。之前耗费的无数精力、金钱和时间,统统化为泡影。”

坠入谷底的李舒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反思、总结和治疗,花了大半年时间,有二十多只角蛙存活了下来。工作室合伙人鼓励他:“角蛙养殖只是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人工繁殖这一关,一定是一片坦途,角蛙市场大有可为”。尽管在2015年的时候,工作室已经负债60多万,他和合伙人东借西凑依然没有放弃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李舒终于繁殖出了第一窝角蛙。成功的那一刻,他自己都觉得不相信:“以前也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摸不着边儿的一件事,业界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从来没有人办到的一件事,我居然成功了!”

如今,李舒和合伙人成立的角蛙繁殖基地月售角蛙上万只,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角蛙人工养殖基地。在销售旺季时,基地月入百万是轻而易举的事。李舒说:“角蛙发烧友想养角蛙再也不用从国外买了。”

梦无止境,李舒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他希望有一天能建一个爬虫繁育基地,繁育和培养自己喜欢的所有爬宠。“包括研究出新的品种和基因,为生物的保育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 湖北白领辞职回老家养蛙,年收入过百万! |
11月20日,武汉晚报报道了《武汉一大型超市开卖“有证”青蛙》的新闻。据试点超市惠济路武商量贩介绍,这些“有证”青蛙为人工养殖,进货渠道为湖北荆州。昨天,武汉晚报记者赶到荆州一家颇具规模的青蛙人工养殖场,对青蛙养殖业进行了深入探访。
大城市白领辞职回家养青蛙
中午,该市松滋市南海镇文家铺村天气阴冷,这个小湾子位于松滋与公安县交界处。35岁的谢朝宏站在他占地40亩的养蛙场里,脸上洋溢着一丝得意。他穿着时尚,一点也看不出是一名“蛙农”。
谢朝宏家住公安县狮子口镇,他19岁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打拼十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了采购组组长,是家乡人羡慕不已的大城市白领。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谢朝宏在电视上看到湖南农民养青蛙致富的消息,仔细斟酌后,他决定放弃广东的工作,回老家养青蛙。
家人们听到谢超宏的决定,纷纷反对,十年间打下的根底,建立的人脉关系就这样甩掉,他们没法支持。乡亲们更是不理解:在大城市有收入稳定有体面的工作,干嘛回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
谢朝宏顶住了压力,毅然回到家乡,拿出多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在自家门前包了5亩水田,建起了养蛙场。
如今,虽然谢朝宏以前的同事们在广东收入丰厚,有房有车,安家立业。但他一点也不羡慕,他现在已是荆州宏伟菜香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老板,拥有两个养蛙场,占地90亩,年收入过百万。

刚入行就遭遇“灭顶之灾”
2011年,谢朝宏辞职后,找到湖南益阳的一家养殖场,交了2800元学费,学习了15天养蛙技术。之后,他在湖南购买了3万元蝌蚪苗,回到家乡开始养蛙大业。
但天不遂人愿,养蛙第一年,谢朝宏就遇到了大规模的出血病,看着大批的蝌蚪、小青蛙不停的死去,他欲哭无泪。一年到头,养蛙场颗粒无收,留给他的只有千把斤种蛙,可谓遭到了“灭顶之灾”。
谢朝宏没有丧气,第二年,他靠着千把斤种蛙东山再起,在挫折中摸索经验,养殖技术越来越好,生意也慢慢红火起来。赚了钱,他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扩大产业,先后共投资70万元,在他家附近的松滋南海镇和沙市分别建起了一个40亩、一个50亩的养蛙场,养殖的青蛙销售到广东、浙江、四川等全国各地。
去年,人工养殖青蛙市场火爆,最高卖到20多元一斤。本该大赚一笔的时候,灾祸却再次降临,因连续阴雨,蛙场里的青蛙大范围爆发腐皮病,死了六七百万蝌蚪,造成了100万元左右的损失,最终,辛苦了一年却只能勉强保本。
今年,青蛙的价钱不太好,但谢朝宏养殖场的产量不错,两个厂加起来有14万斤左右的收成,全部卖掉能赚100多万。
养蛙不容易 监管严 自己更严
谢朝宏养蛙场旁的简易办公室里,墙上显眼位置挂着几个重要证件:《湖北省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经营许可证》、《湖北省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营业许可证》。
“没证可不行!”谢朝宏介绍,监管很严格,养蛙场建成的时候,他就到公安县林业局申请。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他的种苗来源、场地、内部基础设施。证件颁发后,每年都要年审,一旦不过关,证件就要被吊销。

昨天中午1点,谢朝宏40亩的蛙场里,100多块蛙田静悄悄的,青蛙都已经钻入泥底冬眠。谢超宏端着一盆石灰粉,边走边撒,他正在给已经出栏的蛙田消毒。
“放苗前要消毒、收成后也要消毒。”谢朝宏说,养殖场每年全面消毒、杀菌、杀虫,一年都不能少,水源也要确保干净,他在沙市的蛙场用的是井水,独立水源,这样才能减少疫病,保证存活率。
在一块还没收的蛙田里,谢朝宏一锹下去,4个肥硕的青蛙蹦了出来。如今,他已经是养蛙圈子里的名人,很多人跟他拜师学艺,连湖南那边也开始来他这里引进种苗。
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期间,苏州大学一位研究生给他打来电话,要购买60只青蛙用作医疗研究,谢朝宏二话没说,愿意免费提供。
谈及过去,谢超宏表示,虽然累了很多,但现在更自由,也更有成就感。现在,他比较担心的是,有人偷着售卖野生青蛙。“破坏生态平衡不说,还冲击了我们人工养殖的市场。”
另外,经过近10年的发展,青蛙的人工养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养殖户日益增多,产量越来越高,但本地的市场却不够成熟,谢朝宏们更多时候只能把青蛙卖到外省。
各位老父亲老母亲
看完这些
你考不考虑去养个
不会出门旅行的呱儿?
对于上述话题,你也有话要说
点击“大拇指”,让我感受你对我的爱!
转载声明
投稿与报料微信: Ivyzeng116

目前5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