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邵氏电影

邵氏老片有喜欢的吗?“风流不下流,月上柳梢头。”提起邵氏电影王朝,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就是——李翰祥,以及他开创的“风月片”种类。在香港电影还未分级的70年代,“风月片”是香

邵氏老片有喜欢的吗?

“风流不下流,月上柳梢头。”

提起邵氏电影王朝,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就是——李翰祥,以及他开创的“风月片”种类。

在香港电影还未分级的70年代,“风月片”是香港情色电影含蓄代称。

邵氏的风月片虽然“肉弹横飞”,却不流于低俗和艳情。

李翰祥虽是风月电影的开山鼻祖,却也是一位涉猎丰富、极富内涵的民俗家。

他在台湾创业失败后,回到邵氏之时已经一贫如洗,希望通过票房来重塑老板对他的信心,进而投钱给他拍历史正片。

于是他开创了“风月片”这种特殊的商业电影,不仅市场受众广泛、赚头足,拍摄周期也短,但是如何拍的活色生香又不低俗,却极考验导演的水平。

他精炼辛辣的将古代的市井文化与斗升小民蓬勃的欲望结合在一起,故事精致,“服、道、化”水平和女艳星的颜值一样高。

下面我们以李翰祥导演的经典风月片《风月奇谭》为例,介绍一下邵氏风月片的特色~

这大写的SB是“Shaw Brothers”邵氏兄弟的意思。

和华谊两兄弟不同,邵氏兄弟一共有四位: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和在各大高校都有捐楼的邵逸夫。

《风月奇谭》一共有三个小故事,难得的是每个都结构精巧,剧情缜密。

故事的讲述者都是青楼的妓女,她们在坠入红尘之前都有各自的故事。

片头是一群姑娘在叽叽喳喳的在妓女金宝的屋外说笑。

原来一个富家公子哥儿在金宝屋里住上了一个多月,散尽了盘缠,要被老鸨赶走。

走之前依依不舍,为证明自己日后回来赎身的真心,将一颗牙拔下来送给金宝,金宝则剪下一缕头发还与他。

屋内凄风苦雨,屋外的姑娘们却在捂嘴偷笑。

言语之间透露出,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有男人为金宝立下“海誓山盟”了。

正所谓“小姑娘唱小曲,假情假意,阔少爷花大钱,真动真心。”

镜头一转,到了“因受阁”三个字。

虫二阁里风月无边,因受阁里恩爱无心,点了片子的题。

介绍一下上场角色~

老板娘海仙,年轻貌美,在青楼里讲述自己故事的,就是她了。

对面的铁匠王大锤。没错,就是这个名字,王!大!锤!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老板~年老体弱气虚~

这位演员在邵氏的不少风月片里都饰演过这类——头上顶草原的角色。

铁匠的老婆,媚态入骨,一直怀疑海仙和铁匠的关系,两个女人之间的交锋很有趣。

片头有一幕被捉奸的一对男女光着身子游街。

铁匠老婆假装和海仙聊起这件事,站在道德高地狠批了那个偷汉的女人,刺了海仙心底的痛处。

海仙为了反击,给来给老公买夜壶的铁匠老婆,特意跳了一款适合铁匠“尺寸”的给她。

铁匠老婆狐疑又生气的回家质问老公,被铁匠打了个哈哈过去。

这片子里涉及到性暗示、比喻的地方很多,

比如铁匠作坊后面挂的粗碳棒,打铁时风箱不断重复的拉动,夜壶的口径,出场的方式却十分自然和巧妙。

还有个角色,是专门为这种风月纠葛写状子、手眼通天的师爷。

师爷对海仙和铁匠老婆态度都很暧昧,放下话说,总有一天你会(因为出轨)找我(帮忙)写状子的~

海仙每次和铁匠约会的暗号——捻红绳。

晚上拴在脚趾上,红绳伸出屋外,铁匠见了拉动一下,确认安全便进到床下的地道里。

地道可以有暗板直接翻到床上来~机动性很强。也是佩服李翰祥的脑洞了...

他们每次都在老板在的时候“活动”,三人同榻,几次之后,终于还是被老板发现了端倪。

老板暗中设计捉奸不成,都被海仙先后用计避过,反而被海仙娘家的哥哥指责他污蔑清白。被海仙一哭二闹,又窝囊又惨。

后来老板又假装自己再次出远门,并嘱咐管家和海仙一个月要照顾好家里。

终于将干柴烈火的二人成双捉住,直接丢进了麻袋,去衙门击鼓鸣冤。

以为这次终于可以惩治他们了。

结果,麻袋里的二人变成了铁匠和铁匠老婆,海仙不见了

这一切,当然是师爷背后的偷梁换柱了,帮助铁匠老婆营救铁匠,同时也得了两方的“好处”。

早就知道一切的警察局长在上面忍着笑。

老板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回家不久之后就气死了。

这个故事有趣的是,它在展现了“风月”的活色生香和市井小民的狡猾之后,又暗暗地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状。

比如铁匠以为可以带老婆离开的时候。

却发现几次之后,已经放下封建束缚的老婆还要“孝敬”两位帮忙的狱警。

屋内是春意盎然,屋外是铁匠的懊悔自责,镜头最后落下的,却是警察局墙上挂着的——“勤政爱民”四个字。

这个故事没有赢家。

铁匠无法再面对妻子,老板被海仙气死,两个女人都流落青楼,最终的结果必然凄惨。

海仙这个害死丈夫的“坏女人”,就像片头那个被剥光游街的年青女子一样,她们在封建社会无法自由婚姻,只能听从父兄安排,嫁给年迈却富有的老人。

离了男人,她们根本无法生存,但是她们的“无法生存”又是整个社会制度带来的枷锁。

李翰祥的风月片,即便去掉所有的香艳镜头,依旧是一个精巧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巧思甚至胜于当下的一些流水剧。

想想《火烧圆明园》和《金瓶双艳》居然出自同一位导演,真是奇才。


(文\硬核八卦 首发悟空问答 已维权 抄袭必究)


哈哈!我知道你们点进来要看什么!!但是我不能放啊真的不能放!!!

70-80年代,邵氏电影,你更喜欢哪一部巨作,更喜欢哪一个演员?

《醉拳》1,当年我才十几岁,为了等火车,在德州火车站旁的录像厅消磨时间,正好里面刚开始放这个片子,我基本是从头笑到尾啊!笑得肚子疼,而且笑得很大声,片子放完了,我还意犹未尽,这时才发现周围很多人都用异样眼神看我,尴尬!

邵氏电影你看过哪些?

多了,人皮灯笼,七小福,天蚕变,倚天屠龙记,铁马骝,圆月弯刀,碧血剑,艳女还魂,十三太保,尸妖,千王斗千霸,少林三十六房,马永贞,三少爷的剑,风月奇谈,赤脚小子,邪,表错七日情,赌城大亨2,还有好多,一时想不起来了,主要邵氏电影都是老片,而且好多都是风月片,港台风月片我基本全部看过,个人爱好。

有什么好的邵氏电影推荐分享呢?

早期的邵氏电影 拍摄许多很奇葩 剧情诡异的电影 我来推荐几个冷门的

(邵氏邪典片三部曲,邪魔盅)

《魔》片是《蛊》续集,题材以邪术降头为本,正邪斗法,情节令人不寒而慄。清照大师(徐锦江)在《蛊》片收服降头师,其师傅为报仇,施「针降」在已故的大师尸身,阻止其化成金身。拳手陈雄(高飞)前世为大师孪生兄弟,大师现身著其修道协助抗魔。修道后陈雄遇上咪咪(卫嘉文)色诱,犯色戒下法力尽失。恐怖片剧情扣人心弦,以降头作主题,惊吓程度更见具体。

更多稀缺推荐 关注公众号 影院不让播备用号


剧情介绍

  力王为救女友莹莹杀死了一群坏人而被判入国分监狱。国分监狱是一个私营监狱,狱长和狱警单眼蛇常常用铁勾手迫害囚犯。

  力王在狱中替潺弱但心地善良的老囚犯老马申张正义,并揭穿了幕后贩毒主脑正是狱长本人,还将罂粟田烧光。于是单眼蛇纠合狱中东南西北四仓之四大天王联合起来陷害对抗力王。

香港电影以前有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为什么现在没落了?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没落都是有预兆和原因的,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应在娱乐圈,都说没有永远都红的明星,再当红的明星也总有陨落无光的时候,而明星又是撑起娱乐圈的主要支柱。现在看一部电影主演不是“伟仔”、“华仔”、“辉仔”等,近年来上映的30多部港产警匪片,也几乎是铁三角“轮流坐庄”。香港中生代演员断层现象严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影评人文隽曾说,“香港电影缺少接班人。”

在香港男演员中,50后的现在基本都是半退休状态,要么是退居幕后,要么只是单纯的以客串为主,还能带来一定的票房,这里面以洪金宝1952年(二次金像奖影帝),成龙1954年,周润发1955年(三次金像奖影帝),任达华1955年,梁家辉1958年(四次金像奖影帝)为主。

而60后是现在整个男演员群体中人数最多的,他们现在仍然活跃在荧幕上,更是影片的实力担当,也是票房的主要来源,这里面以刘德华1961年(三次金像奖影帝),黄秋生1961年(二次金像奖影帝),张学友1961年,吴镇宇1961年,周星驰1962年,梁朝伟是1962年(四次金像奖影帝),李连杰1963年,甄子丹1963年,刘青云1964年(二次金像奖影帝),郭富城是1965年,黎明1966年,张家辉1967年(二次金像奖影帝)为主。

70后的现状和60后差不多,由于更为年轻一些,所以拍摄的影片较60后也多一些,也是影片实力和票房的主要保障,这里面主要以古天乐1970年,吴彦祖1974年,陈奕迅1974年为代表。

而作为现在最应该担起真个香港影坛的80、90后年轻演员则出现了断档,除了谢霆锋1980年,陈冠希1980年(虽然这位已经自毁前程了),余文乐1981年这三位,大家现在能叫出名字的男演员基本是没有的,现在本该是他们演绎的黄金年龄,可是真正靠自己担任主演的电影还是不多,要么是几个人拼盘合演,要么就是大绿叶,就算是主演也多以小成本或文艺爱情片为主,机会还是不多这也是造成现在香港影坛没落的主要原因——没有机会和空间。

香港本土文化电影逐渐消失 集体北上

内地电影市场活跃以后,主因是有了合拍片制度后,香港导演为迁就内地庞大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而弃港产片的特色。内地市场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北方则以普通话为主,对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无人不识的视帝视后在北方并无人气,南北市场不接轨,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语会令北方观众一头雾水。为了整个内地市场,香港导演唯有自绝皇牌杀招,结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阶段,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口碑票房不济,令人质疑香港制作水准。内地的电影制作又已成熟起来,票房动辄上亿,香港制作地位动摇。加上,港星接拍内地电影初期,因普通话不灵光,增加制作时间和成本,内地明星又纷纷上位,压缩港星生存空间。香港市场萎缩,娱乐公司都不愿投资在新人身上,更将发展阵地转到内地,半放弃本地市场。

香港本土媒体的恶意炒作 抹黑打压

屋漏逢夜雨,香港本地媒体出现“毒手”,以抹黑、炒作、写臭艺人,隐善扬假恶做卖点,哪个新人初露头角马上用“毒笔”棒打,令新人未站稳已被破坏形象,吓怕外地娱乐商,不敢起用香港艺人。如果有良心的传媒多些,未必能扭转残局,但起码是个有力的支持。

香港电视业人才青黄不接直接给电影断了血

现在香港电影明星,基本都是从电视台出来的,尤其是tvb。拍了一定的电视剧积攒人气后转入大荧幕,这成了男演员成明的基本套路,这里面最后一个从tvb走出来的就是古天乐,而现在乐都是40多了。一般的电影人男一号都是30多、40岁,这种男人最高峰的年纪,但现在很多香港电影人、明星再过都是50岁上下了,都是做人家老爸的年纪了,还要再图上厚厚的粉跟20多岁的姑娘谈恋爱。现在tvb男演员中还没有一个真的可以找出来做男一号的,林峰虽然也演过一些电影,但都是配角,个人也没有票房号召力。

香港青年电影人注重得奖多过票房

王晶表示:“香港演员北上内地发展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员,就连中青年导演也是有这个问题。现在有的年轻导演太看重拿奖,所以避开拍摄商业片,这也有弊端。”

香港国际影展就曾公布出由参展商买家投票选出的最具票房价值的香港男女演员,男演员中,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都名列前茅。对于这样的状况,由演员转型当导演的冯德伦就表示,港产片“选角套路”跟市场有最直接的关系,“如果观众就愿意掏钱看这几个明星主演的戏,那也没法子。”而且没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就不能保证电影卖座,收不回成本,也意味着没有人愿意投资,作为电影工业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演员的价值有无可替代性。

大牌演员大牌导演形成特定组合 都是“老+老”

有导演认为,“人才断层”是演艺圈不可违背的规律,任何时代和地域,都有这样的情况。大牌导演固定的班底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很多演员轮不上主演,成了他们眼前的困境。近年来港产电影的“演员格局”如果是大制作,就“影帝全上”,比如《无间道》系。而王家卫的电影,男主角基本是梁朝伟。周星驰的电影,现在多是用内地演员了。杜琪峰偏爱用刘德华、刘青云、古天乐、任达华。导演尔冬升就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演员是吴彦祖、陈奕迅,但像余文乐和陈冠希这一代,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角色也很受限制。”而曾令香港电影引以为傲的警匪片,如今已形成男演员界的“铁三角”,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轮流坐庄,两人主演就叫“双雄电影”,三人齐发便称“三核时代”,现在这里面又加上了梁家辉和郭富城的“寒战”一派。

对于观众抱怨的“老面孔”,“铁三角”之中的张家辉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不找我们演,投资方就会赔钱!”一直都有培养新人习惯的导演王晶也解释,当红的人,每个年代都是有固定人数的,“演员也有甲乙丙丁之分,制片人为了保证票房,只会用最当红的那批演员,这点是不会改变的。而且演员的成长,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过,随着香港电影圈新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演技,投资人、制片人也愿给新人更多机会,“人才断层”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得到逐一化解。除了大牌导演起用新演员,影片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年轻香港导演们,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他们也多起用新人,彭浩翔就曾在影片中使用曾志伟的儿子。一直致力于资助年轻华人导演的刘德华就曾表态,“圈内需要新演员的同时,更需要新的导演。扶持新导演,等于间接扶持了新演员。”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作为观影者的我们,还是希望尽快打破这种局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导演、编剧等,这毕竟也是我们自己的眼福啊。

为什么有人觉得邵氏电影画风奇异,片子还特别恐怖?

邵氏必出精品,那种画质好属于那个时代,邵氏电影有着独特的味道,可以多去看看,回忆一下

邵氏电影《来如风》中的王子是谁扮演的?

首先我觉得回答问题要看清题目,答非所问不如不答。问题是邵氏电影《来如风》中的王子是谁扮演的,而不是来如风是谁扮演的。楼上的几位回答问题很不负责任!

其次,我说下。邵氏电影《来如风》中主角侠盗来如风的扮演者是罗烈。而问题说的是王子扮演者,剧中有一双流落民间的皇子女,公主名唤仙琴,王子名为钦若,王子的扮演者是妞妞,实名为郭佑华,艺名为妞妞(Niu-Niu),台湾的女演员。参加过很多次的邵氏电影演出。详细资料一查便知,就不多说了。

最后简单说下剧情,毕竟电影很老的片子,剧中皇帝重病危在旦夕却无子嗣继位,虽然摄政王有子但是不堪重用,然而却想到了当初流落到民间的皇子公主。原来皇帝与东宫一宫女相爱慕,后来东窗事发此宫女被逐出东宫,而皇帝却多次与此宫女在外地相会,后来便有了一双儿女,便是仙琴与钦若。后锦衣卫灭族,一双儿女逃出京城流落到江南东阳县。朝廷派人寻回皇子女,来如风后来一路护送严加保护,而此事完成之后来如风又归于平静当老百姓去了。

为什么香港邵氏电影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是国语,之后就变成粤语了?

当时台湾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没有国语配音的港片在台湾难有市场,所以,当时的港片都有国语配音版本;80年代,邵氏电影已经日薄西山,嘉禾,新艺城,永胜等一批新的电影公司迅速占领了香港电影市场,而此时的邵氏把重心也悄悄的转移到电视传媒上了,80年代台湾本土电影也兴盛起来,港片在台湾市场收紧,几家新兴电影公司更注重香港市场,也不再深挖台湾市场潜力,港片的国语配音也就越来越少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