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产品理财
储户如何辨别银行产品是储蓄还是理财?这个很好区别,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也可以轻松的识别到底是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这里只有一个原则,做到了就可以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银行理财
储户如何辨别银行产品是储蓄还是理财?
这个很好区别,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也可以轻松的识别到底是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这里只有一个原则,做到了就可以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
1.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有起售限额,一般都是5万元起
2.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有固定的期限,在期限内不可进行赎回
3.理财产品采用的预期收益率
4.理财产品销售需要进行客户风险评级和双录(录音录像)
5.理财产品在同档次的期限内收益率比较高
说完理财产品的特点,就可以分辨出和银行存款的区别,具体有以下几点:
1.理财产品有产品说明书,需要签署协议,储蓄存款没有;理财产品需要做风险评级,储蓄存款不需要
2.理财产品封闭期内不能赎回,定期存款可以随时支取,在购买一定询问清楚,能不能赎回是区分的最大准则
3.看起点,你想区别是理财还是存款,只需要问一点,5万以下能不能买就行了。
就这么简单,只做好一点,所有签署的文件都仔细阅读,不要听客户经理说,只需要仔仔细细的看。
假如银行错汇给我100亿,我用来买理财一天,收入1%,这笔钱用还给银行吗?
这三天的利息明显属于不当得利,需要还给银行。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
获得的利益。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
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主要特征
① 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受害人。
②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
①原物返还,即当原物尚存时,应返还原物。
②作价返还,即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则可作价偿还。
返还不当得利,除返还原来所取得的利益外,由此利益所产生的孳息也应一并返还.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行为引起的一种事实状态,因不当得利而产生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不当得利之债,其中取得不当利益的人叫受益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债务。财产受损失的叫受害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享有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债权。不当得利是引起债权债务关系发生的一种法律事实,因其引起此债完全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所以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只能是事件而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储户如何辨别银行产品是储蓄还是理财?
储户去银行存款,被银行人员一通忽悠,很容易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变成了理财。那么怎样辨别银行产品是储蓄还是理财呢?空谷来为大家归纳一下:
首先,看签字材料。存款只需填一张存款单,只是薄薄的一张纸;而理财产品的签字材料厚厚一叠,除了签名外还要抄写风险提示。
其次,看操作流程。存款在银行柜台可以直接办理;而理财需要去理财经理处完成风险承受能力的评测 然后去柜台或者在理财经理处直接购买,全程要录音录像。
再次,看回单。办完业务后,银行会给你回单。储蓄给你的是存单,而理财打印的是业务受理凭证。在收益方面,存单上写明的“存款利率”;受理凭证上写的是“预期收益”。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知识。
有5万块钱,是放银行理财还是放余额宝?
5万元,资金说多也不多,我个人建议不要全部放余额宝,除非你追求灵活性,短期内要用!
5万元的合理投资组合
2万元放在升级后的余额宝里,个人倾向购买中欧滚钱宝货币A(001211),灵活方便、收益还稳定。目前每万份收益在1.0565元,2万元年收益为771.2元(1.0565元*2*365)。而且现在,不限购、不限额,随时可以购买赎回,还可以用于购物消费、日常生活支出!
2万元可以在支付宝里,购买定期理财产品(30天、60天、180天皆可),比如长江养老月安享、国寿超月宝……,1000元起投,风险有很小,收益基本在4.5%以上,一年的收益在900元以上!
最后1万元么,购买基金吧,股票就算了,风险太大!今年可以购买医药行业、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基金,收益应该还不错!如果实在难以选择,就买指数基金吧(如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等),不费心也能享受股市上涨的收益!此类基金,有一定的风险,谨慎者勿入!
若你的年龄较大,对互联网金融不认可、不信任,极其害怕风险的话。那5万元就放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吧,收益也能在4%以上。但是一般是固定期限,流动性比较差!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个人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与人为善,转发点赞,喜欢就请点击关注【操盘手信一】!
银行发售的产品,保本不保息,稳妥吗?
我理财选择的是建行、工行或交行,通常这类银行利息会高于定期利息的一倍,都说理财有风险,而我这几年在银行买理财产品从未失手过。
银行会注重声誉的,虽然在理财时没承诺保本保息,但在兑现时基本是按照合同给付的,没出现过保本不付息的情况。我理财非常谨慎,尽量是风险低的产品,高于6个点以上,从不染指,高利息会有高风险,银行事先也会阐明主张,我也没必要为多出一二个点担惊受怕。
银行活期电子理财实际操作违背协议是否有效?
电子银行理财产品,双方签订的是电子合同,当初你签订时是确认过协议的,是合法有效的。合同约定的内容,双方都应当按约履行,如果违反协议就是违约,应当根据合同约定追究违约责任,合同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根据法律规定。根据你的描述,银行未将周五周六周日的收益再转为投资,而是发放,违反了当初合同的约定,现在银行单方更改合同条款自然对你不发生法律效力。
你可以起诉银行违约,要求其赔偿损失。
对于你所称所有客户的利益问题,你可以向银监局反映解决!
你觉得银行推荐购买的理财产品值得相信吗?银行的理财经理是依据什么向客户推荐产品的?
银行理财经理和商场导购员没有区别,可以帮助客户迅速了解产品,知晓产品的价格性能及售后服务等,从而大大缩短海选时间,提高效率。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能够跨进银行大门的人,至少对银行还保留一丝信任。
理财经理的职责大致两个部分,一是为客户服务,二是为银行服务。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户金融性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为贴近市场更高服务客户,提高自身竞争力,银行也会适时推出更多理财类金融产品。一个再小的银行,理财类产品都是数十种,每种下面还有几款到几十款。试想,一个客户要想在短时间内逐一认真了解产品,必须得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理财产品购买协议以及风险提示等。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比评估,并最终做出选择,显然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为客户提供精准辅助服务,不仅是客户的诉求,也是服务的行业规则。当然,通过对客户的高效优质辅助服务,也能够有效促成交易,从而实现自身业绩,从这一层面理解,也就是同时服务了银行,但这也是企业属性之一,无需回避忌讳。
一个合格的理财经理,应该遵循“适合的产品推荐给适合的人”原则,切勿一叶障目,唯利是图。有句俗话,银行都爱有钱人,有时确实不假。因为不仅高净值人群可以可以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理财类产品也有门槛,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比如理财产品最初门槛为5万起步,基金黄金类业务虽然门槛低,但还需要对客户进行风险测评。所以,当理财经理向客户推荐产品时,首先是看个人持有金融资产数量,这在电话销售方面尤为明显。其次,再结合客户年龄、性格偏好以及抗风险能力等进行综合判断。否则,不仅没有为客户着想,有时还会害了客户;不仅没有尽职本职工作,还会抹黑银行招牌。
对于银行理财经理和产品是否信任,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别人苦口婆心的“甜言蜜语”,还需要自身的审视与甄别。摒弃高息贪念,努力辨别产品真伪,清楚了解违约责任,只要做到这三点,不仅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即使出现风险,也能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去银行买理财,银行推荐了年收益6%的产品,到期后本都亏了应该怎么办?
正如之前有人说过,理财超过6%的年收益要打问号,超8%很危险,超过10%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去银行买理财,按照正规的流程,相关工作人员一定会让你阅读产品介绍,并确认签字。既然你认可风险等级,说明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做好了亏本的准备,到期后自然就是后果自负了。
至于找银行索赔,那是不可能的,银行一定可以拿出白纸黑字解读风险条款让你哑口无言。
银行员工不管是推销理财产品还是推销保险,都是有佣金可以拿的,一般收益越高的理财产品能拿到的佣金就更加可观。
风险等级R2以下的,相对安全,超过R2的,收益往往更高,但是亏本风险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是高收益对应的高风险。
随着资管新规实施,未来两年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随着养老金入市,理财资金入市,为股市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今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将越来越高。
打破刚性兑付,本质是保证了银行的利益,将风险全部交给了投资者。投资赚钱了,银行可以割去肥美的一大块蛋糕,投资失败了,银行不贴钱,投资者自负盈亏,完美。
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选择,结构性存款在2018年开始火爆,收益率浮动,2%-5%都有可能,虽然较之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但是保本,流动性也好,可以作为重点选择。
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一年期利率5.4%靠谱吗?结构性存款跟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啥区别?
首先要清楚,结构性存款并不是银行存款,是一种理财产品。它和定期存款是有很大差别的,和银行理财产品有类似的地方,可以说是介于定期存款和传统银行理财的一种中间品。
那么,结构性存款有什么特点呢?它和银行存款有哪些主要区别呢?结构性存款的保本和银行存款的保本是一回事吗?相信您一定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关于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种类也是非常多的,并不是所有结构性存款都是一样的,不同银行、不同的产品是不同的。
结构性存款的整体策略是存款+理财,其中大部分资金采用银行存款的方式,少量资金挂钩其他金融衍生品,比如期货、黄金、外汇、股票等等。
结构性存款的资金是否属于正真存款,要看银行的具体操作,如果列入存款表内,就要计提存款准备金,属于正真意义上的银行存款,也是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但是如果没有计提存款准备金,则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
结构性存款并非全部保本保息的,可能是部分保本,不要一听说保本,就认为是全部保本,这一点需要在产品说明书中详细阅读。
即便承诺全部保本的,很可能也不是通过国家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的,而是发行行自己承诺保障的,而发行行本身可能是一个有风险的银行。
所以结构性存款的的保本和银行存款的保本保息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样它的理财收益和银行利息也不一回事。
结构性存款5.4%的收益率,可能承诺兑付的收益率为2%,挂钩金融衍生品兑付的为3.4%,银行倒闭了本息完全没有保障。
关于银行定期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理财产品的区别
与结构性存款不同,银行定期存款是实实在在的银行存款,受国家《储蓄管理条例》约束,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
银行存款和结构性存款或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区别:
1、存期款期限
银行存款期限一般是月或年的整数倍,比如1个月、6个月,1年、3年等等,除了活期,不存在按天计算的。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大多按天计算。
2、银行存款可以中间取出
银行存款即便不到期,储户可以申请全部或部分取出,只是取出部分只能按活期计息罢了。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是不允许中间取出的。
3、资金保障不同
银行存款受国家存款保险基金保护,50万元之内,本息绝对保障的。大部分的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所谓的保本保息是发行单位自己的承诺,如果单位破产了,承诺也就失效了。只有少部分的结构性存款受国家存款保险基金保障。
关注自己财富增长,请关注天涯孤行者!
万亿元银行理财有望入沪深市场、A股市场,大长牛要来了吗?你怎么看?
感觉这个消息有点被误读了。
前几天,有位股市老手和我说,现在A股基本见底了,下一步走势可能和国际股市分道扬镳了。我有点不明白,就向他请教叫,其中他就提到了增量资金的问题。但是我却有点不以为然,A股和国际股市本来就是反着的,只是最近人家开始跌了他也跟跌而已,增量资金能够带来春天的大牛吗?
来看看这个问题。
前期银保监会允许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直接进行证券交易,10月19日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实内容也差不多。
有人根据这些消息计算,银行理财产品大约有万亿资金可以进入股市,因此带来的增量资金,或可帮助A股走出底部,带来牛市的起点。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股市是不会见钱眼开的。股市的涨跌和资金有点关系,但是并不是说投点钱股市就止跌回升啊,到现在国内货币总量不断增长,股市仍然长跌不止,难道是因为钱少吗?所以,即便真的有万亿资金可以入市,也不见得带来长牛。
其次,万亿资金增量的说法值得商榷。银行理财产品是按风险分级的,只有高风险的R5和中高风险的R4部分资金才投资股市,原来这些资金就可以进入股市,只不过是间接进入罢了。这类产品数量有限,和偏股基金差不多,应该是此起彼伏的关系,所以万亿资金增量不可信。
再次,退一步讲,即便真的有万亿的增量资金,股市不好的时候也不会进入股市呀!比如张三现在有钱,他敢把钱全放进股市吗?放进去早被抽干了。如果股市好了,没钱的李四可能会把房子卖了去买股票,即便监管大喊:冬天要来了,也挡不住李四的脚步。所以,这点钱根本打不着火,也不会一股脑的都进去。
在股市,理性投资最重要,如果前期亏损很大的,干脆就装作睡着了;如果刚刚进入的,建议也要小步试探,如履薄冰;如果还没有进入的,暂时等等也不算晚,毕竟现在还没有摆脱下降通道呢,春天还要等一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