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
如何评价茅盾的散文作品?茅盾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认真拜读过,包括多篇长篇小说以及基本上所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没读过。我的最大感触是,茅盾真是一个大师,天才中的天才,文笔是我读过
如何评价茅盾的散文作品?
茅盾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认真拜读过,包括多篇长篇小说以及基本上所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没读过。
我的最大感触是,茅盾真是一个大师,天才中的天才,文笔是我读过所有作家中最好的之一。
茅盾的作品的文笔之好就好像卓越的大师新手拈来,文字的张力十足,丰富而不赘余,他的《林家铺子》《创造》《报施》等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文字功底都十分丰满,他的风格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如鲁迅等人风格完全不同,并且我认为他的文学胜过他同时中国作家整整一个档次。他的文字可以浪漫如《创造》中娴娴的进步与君用的未来主义的冲突于缠绵,也可以深沉如《残冬》《春蚕》中人民生活困苦的呼喊。
但是茅盾的长篇小说真的是有些晦涩艰难,他的《腐蚀》《子夜》我读了很久,但是还是感觉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觉与深度,最近准备重新读第二遍。
如果你想读茅盾的作品,可以先读他的短篇
先读《创造》《报施》
相信你也会爱上他的文学的。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
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
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如何写好散文?
谢邀:
立意要鲜明,
形散意不散。
围绕中心写,
可引经据典。
词语要华丽,
联想要精选。
层次必分细,
语言务精简。
以上是自己的写散文心得,不当之处,请好友斧正。
怎么看待茅盾与鲁迅的文学修养?
鲁迅和茅盾两位巨匠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学作品主要特点:多数是通过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来针砭时弊与社会,有歌颂亦有鞭挞,最终让人们能预想并看到光明的未来和希望!引导着人们要自新要自信,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有消极落后的阴暗面,但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智慧、充满希望的民族,它的前程灿烂辉煌!读他们的作品都能给人以勇往直前拼搏奋斗的力量!他们的文学的修养是高尚的,是值得后人继承学习的!至于说“熟高熟低”,我的观点是:各取所需,没有必要!谢谢邀请!
《父亲》散文?
父 亲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十分硬朗,走起路来还是那样健硕有力。母亲去世的早,姐姐为了当时家里的生活,早早辍学,和父亲一起耕田种地,偶尔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日子也算过得去。为了照顾父亲她嫁到了我们村,事实也是如此,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照顾父亲的事情多亏了姐姐。
父亲一生劳累,但是身体很健康,平时有了小病什么的从不吃药,他总是说:“是药三分毒,抗抗就过去了。”语气执拗,容不得我们劝解。父亲的生日是在春天,在父亲七十岁时,我和妻子从北京特意赶回来在老家给父亲过了七十大寿。那天,我们家族的叔叔伯伯都到了,父亲很高兴多喝了几杯,脸红红的,喝到最后父亲突然落泪了。我和姐姐把父亲搀扶到里屋,父亲叹口气:“没什么的,不要担心我,我就是想你母亲了,你姐姐嫁到咱们村,十分惦记我,隔三差五都来看我,你姐夫十个实在人,很好。你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了北京人,真好呀……可惜你的母亲走的太早,太早,她怎么就没有这个福分呀……”这一刻,我和姐姐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妻子没有拉灯,坐起身:“父亲真的老了,姐姐在家照顾父亲这么多年了,我们平时只是给父亲寄些钱,但是我总觉得亏欠父亲什么,把父亲接到北京吧,让父亲跟我们一起住,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呀”,怎么能让姐姐一直照顾呀。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句话我最理解。”我的好妻子呀,他和我想到一块去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很亮。
第二天,我和妻子来到姐姐家,把接父亲接到北京的事情说了,姐姐落泪了,沉默了,最后姐姐说了句:“好吧,这件事我听弟弟和弟媳的,让咱父亲出去散散心也好。”姐姐明显舍不得。
当我们一起和老父亲谈这件事的时候,父亲竟然一口答应了,他的爽快竟然把我们几个弄愣了。父亲只是说:“给我一天的时间,我要收拾一下。”妻子说:“我们那里什么都有,没有的我们给您买就是了。”父亲笑着说:“这你们就不懂了。”父亲的“不懂”,我们是真的不懂。父亲走的那天,叔叔和伯伯,还有侄子们都来送,父亲笑得很爽朗,只是反复说一句话:“跟儿子享福去。”随身带的只是一个小口袋,我们没有问,只是想一定是父亲日常用的东西吧。日常用的东西怎么要用口袋装呢,我们也没有多想。
来到北京,父亲说:“儿子,请几天假,陪我到处转转。”命令的口气倒是把我和妻子逗乐了。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父亲每到一处一定要留影,并且是要单独留影,我和妻子虽然感到奇怪,但是也没有多想什么。几天下来,父亲说:“差不多了,你们都上班吧,记得把照片洗出来后,马上给我,我要留着。”我和妻子笑着说:“一定的,放心吧。”父亲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每天出去转转,回来还给我们讲一些他认为很怪的的事情,我们都笑着,听着。
时间很快,秋天到了。那天我刚下班,妻子把我拉到卧室,悄声的说:“咱父亲不是不喜欢养花吗?你看看父亲在阳台忙活的。”我和妻子一起来到阳台,父亲真的在忙活,他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腾出来,放置了一个长方形的花盆,旁边还有一个小口袋。父亲看到我们奇怪的目光,只是笑了笑,平静的像自言自语:“儿子,儿媳,你们都是农村出来的,现在是什么季节,秋收季节,秋收过后就该种小麦了喽。”我们不解,这和种花有关系吗?父亲打开那个口袋,取出一个大个的可乐瓶子,拧开口,把里面的东西倒到方形花盆中:“这是咱们地里的土。”只见把土倒完,用手捏碎,再用手掌抚平,压实。父亲又从口袋中,取出一个纸包,慢慢地打开,竟然是一把黄灿灿的麦子!“这是我在你姐姐那里要的去年留种的小麦种子。”父亲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手指在花盆中勾画出三道深深地沟,把麦种均匀地散播到土里面,再一次抚平压实。父亲再一次在口袋中取出一个大可乐瓶,喃喃地说道:“家乡的土,家乡的种子,还要用家乡的水来浇灌的呀。这是我在老家带过来的深水井的水,甘甜醇厚,最养庄稼了。”父亲把水均匀地倒入他的“田地”里,倒完后,竟然俯下身,深深地呼吸了一下花盆里的土:“家乡的土,味正!”最后他站起身,竟然腼腆的对我们说:“没有和你们商量,你们不介意吧?”“不介意,不介意。”我和妻子同声说道,一瞬间,父亲,我,我妻子三人眼角竟然都湿润了。那天晚上,妻子说:“父亲想家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天气却很热,热得我们一晚都无法入眠。不知道父亲那晚睡着了吗?
自从父亲种好了小麦,每天都会去看,有时蹲在那里很久,小麦发芽了,他兴奋的像个小孩,整个阳台上妻子种的奇花异草在父亲眼里都黯然失色。因为阳台温度比室外高,麦苗长得很旺盛,父亲看着过于旺盛的麦苗发开愁了。我知道,在年前小苗如果拔节了,那明年小苗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这是冬小麦的特性。一天回来,我也习惯性的来到了阳台,父亲的“花”不见了!这可把我吓坏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父亲推门进来了,如释重负地说:“儿子,不要担心。这不是立冬了吗,马上要下雪了,我们种得是冬小麦,不经过冬的严寒,雪的滋润是不行的。我和小区物业的老张头说好了,在咱们楼下的花坛边上让我们的小麦过冬,只有这样明年才会丰收的。老张头人真不错,他老家也是农村的,还是农村的人好说话,真好。”父亲对老张赞不绝口。从这以后,父亲往楼下去的时间就多了,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又下了几次雪,父亲也会下楼的,去干什么,我们都知道。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我和妻子每天都上班,父亲依然出去逛公园,和小区的老张头聊天,日子过得很平静,很充实。这个春节,父亲没有回去,我把姐姐一家人接到北京过年,姐姐看到父亲很健康,很高兴,也就放心了。一个很平常的夜晚,都十点多了,我起来方便,隐隐约约听到父亲房间有说话声音,我回身叫醒妻子来到父亲的卧室外面,父亲在打电话,是打给姐姐的:“……再过些日子就到清明了,你弟弟近来为了个项目策划很忙的,你嫂子今年教的是高三毕业班也很忙,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回老家给你母亲烧纸的事……这样吧,你多准备些烧纸,就算是有你弟弟的份了……还有,我在北京生活的很好,不要担心我。前些日子,我把我在北京看风景的照片都让小区的老张头用快递寄回老家了,你记得去领,领回来后,在清明烧纸时,把照片都一起给你母亲看看,告诉她,儿子儿媳都很孝顺,让她放心……小麦快收割的时候,我也该回去了……我不在你弟弟这儿住些日子,他是不会安心的,我在北京这样一住下来,乡亲们也会称赞你弟弟弟媳孝顺的。说实话,我在这里住的一点也不习惯,还是老家好,我想家了……”听到这,妻子伏在我的肩头,轻声地抽泣起来,我把妻子搂在怀里,不知说什么好。我们没有再听下去,静静地回到卧室,妻子找到日历,在清明那天做了个大大的记号。那晚的月亮很圆,很圆……
现在,父亲依然住在老家,依然由姐姐来照顾,只不过我和妻子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年清明和父亲一起回老家给母亲烧纸的时候,我和妻子请求父亲把那盆“花”留在北京,父亲高兴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的阳台上就多了一种“花”,一种一直在我们心中绽开的美丽的“花”。
你喜欢《匆匆》这篇散文吗?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全文虽仅六百多字,却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朱自清先生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这篇散文创作于1922年,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自近代的钟声被青年们的呼声撞响,追求进步的思想席卷大地,青年们在激情澎拜之后,也陷入了思索。在此背景下,朱自清先生挥毫泼墨,倚马可待,《匆匆》现世了。不仅时光匆匆,青年的背影也是匆匆的,青年的思想也是匆匆的。
文章开头以整齐的句式写了燕子去又来,杨柳枯又青,桃花谢又开,这些是可以重新来过的事物,如同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接着一句转折加反问:“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而时间却是单行线,只能单向行驶。不知是谁偷走了他们,又不知他们在哪里,这是令人迷茫的。许许多多个日子如白驹过隙,“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试问,年轻的我们是否也在空度时光,昏昏度日?除了吃饭睡觉聊天瞌睡,我们实际利用的日子有多少?每每思及此,我也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太阳是有脚的,这是朱自清先生说的。日子掠过水盆,穿过饭碗,吹过眼帘,划过手边,跨过身体,睁开眼睛,就又是一天,于是扼腕叹息,就在叹息的当口,日子又走了。是否,你也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茫茫然跟着转”呢?是否在感概怀才不遇,伯乐难寻呢?当我们为自己的天赋异禀被扼杀在摇篮里而惋惜时,时光并未停下脚步。在无法阻挡的时光面前,是否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是否只能“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呢?当然不是,青年们,感叹阻挡不了时间,但行动可以放慢时间,可以放大自己。
但行动不是浅尝则止,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你想写诗,于是搜索枯肠,东拼西凑,却不读经诵典,渐渐地,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写诗,于是放弃了;你想弹吉他,于是赶紧买了一把吉他,从网上下载曲谱,可是要从基本的指法开始,按着琴弦,疼得很,而且还要学谱子,麻烦得很,于是放弃了;你想写小说,可是发现你想到的经典都是别人写过的,于是感叹自己开始得太晚,时运不济,于是放弃了;你想学编程,觉得这个很挣钱,可是你发现仅是装个运行环境就讲究这么多,还要注意语法规范,还要敲打练习,最关键的是还不知道自己的这点水平能不能实用化,于是放弃了……于是花费的时间也就被放弃了。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精力和时光的积累,不可能短时见效,东一锒锤,西一棒槌,只是匆匆地消耗着青春,所以坚持与执着才是钥匙。与其流利地背诵《明日歌》,不如把它印在心里。
很多人都说,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那就先做好眼前的事,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怎样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谢谢邀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