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减负是好是坏呢?军队的天职是打胜仗,医生的天职是治好病,学生的天职就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假如军队医生琴棋书画样样行就是打不了仗治不了病有屁用,中国学生就应该先
中小学教育减负是好是坏呢?
军队的天职是打胜仗,医生的天职是治好病,学生的天职就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假如军队医生琴棋书画样样行就是打不了仗治不了病有屁用,中国学生就应该先在考试中取得起码及格的分数,这是天职。素质教育就是个笑话,批应试教育的都是sb,减负本就是个笑话。
在中小学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科目)中,教育最失败的是哪一科?
我觉得中小学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中,最失败的是英语课。别说中小学了,前几年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课,甚至于把双语幼儿园看成是一种时尚,孩子除了中国名字,也得有个英文名字,算不算崇洋媚外?
到了小学开始学拼音了,这可倒好了,学生是彻底是弄蒙了,字母都是那些字母,发音却不一样的了,一会儿英语A,一会儿拼音a,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吗?我们的汉语是母语,拼音又是学习母语的必修内容,为了个英语,让孩子学不明白母语,是不是因小失大?
把英语太夸大化了,忘记了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阶段,最初应该把什么先学好,先学明白,家长们更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学英语,那都是太落伍了,难道将来你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就全出国,不说中国话了吗?
英语和语文、数学,都能并列成为主科,别的国家也同样这么厚待汉语吗?把汉语做为主科吗?中学、高中、大学全都是必考的科目,我看除了参加工作当翻译的和服务行业以外,英语真正又应用了多少?我看就大学里把英语做为选修课就足以了。
英语上大学的时候,做为选修课就可以了,在中小学高中阶段,好好地把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学明白,比什么都强,成语、古诗词、文言文、地域方言、、该学的多了。别说出国,现在除了说标准话能听得懂,很多省份的方言或地方话根本都听不懂,好好学一学中国话多有意思。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上打老师视频会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呢?
这场聚众当街辱骂殴打国家公职人员。打人现场,并有人拍摄视频,打人后犯罪嫌疑人,组织打人者,拍摄视频者,不去公安机关投案自首,6个月后上传网络传播,是经过策划,“6个月”因为治安处罚追责有效期为6个月,有组织有预谋的挑衅,践踏国家法律法规。其心可诛,望当地公安机关严格执法,把相关聚众打人,拍视频的绳之于法,严厉打击扰乱社会稳定的,黑恶势力。[灵光一闪]
中小学教育确实不需要职称?
的确不需要,职称评定确实影响了有责任感的教师,他们越是优秀也就越是评不上职称!倒是那些油嘴滑舌的评上去了!悲哀!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减负三十条,有一条是等级评价方式,不允许公布成绩,你怎么看?
是应该减负了,现在的年轻人德体不如老年人,没力气的多,自我中心的多,虽然学习成绩好了,但也没啥用,只是嘴巴厉害。
评职称对中小学教育有什么意义?
自从中小学评职称,教育开始走向腐败,步入人人诟病深渊。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前几年,我都在从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几乎每年都要承担一个市(区)普教课题,目前已结题的有3个,分别获得市普课题一、二、三等奖。其中2016年,被区教科体局评为教研科研先进个人。我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小学教师有必要进行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的选取,就是从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中寻找问题,把我们解决疑惑的方式方法和运用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再次提炼,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可以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捕捉信息,与同行交流成功的经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要运用到的教育教学手段。
发现的问题,可以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我们对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或者成功的经验,然后把它提炼、总结出来就是成果。课题研究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刚开始接触课题研究时,往往无从下手,主要表现在课题的选取是否有研究价值?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在课题结题时,不能东拼西凑,要总结出一套有价值的理论。
二、科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要有指导性
课题研究的选题,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可行性,以便于实际操作。研究成果要有实效性,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学工作和推广。
三、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课题研究要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育部领导应该改变下教育政策,中小学不要再注重分数了,应该多实践,你觉得呢?
全国上下,大家都盼着教育部改变下教育政策,真正让现在的中小学不要再注重分数了,应该让他们有多余的时间去实践,但是如果不改变现行的考试选拔制度的话,谁敢真正的给孩子减负。教育部三令五申给中小学生“减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谁敢给自己家孩子减负,即使是学校老师又哪个敢放松,如果在现行教育选拔制度下,哪个家长,哪个老师,哪个学校敢减负,那才真正是背了“误人子弟”的骂名呢。
所以目前教育部出台的每一个“减负”的政策都是好政策,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在于:
一、现行的教育选拔制度依然是以“分数”高低来选拔人才,分高者就意味上高中,上名校,分低者就意味着初中后就被分流到中职学校,连个像样的大学都上不了,从此你的第一学历将直接影响你找工作,影响你人生的起点,谁敢放松?
二、现行的考试制度,为了选拔人才,考试题目越来越多样,越来面越广,越来难度越大,这就造成学生们如果不大量做题,就无法熟练掌握多如牛毛的考点。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多实践,根本就没有条件。因为“速食式”教育方式效率更高,在现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早已失去了多体验、多实践的时间机会。
三、大家都知道“实践出真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是真理,但是实践比闷在教室里学习成本更高,比如我们学校多给孩子实践的时间,延长在校外的时间,那么家长有时间陪孩子去实践吗?大多数家长比孩子还要忙,孩子扔在家里没人管,又不得不送进辅导班。但如果让学校老师带孩子去实践,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责任由谁来负?另外活动实践经费谁来出?所以在目前的教育基础下很难实现。
综上所述,如果中小学不再注重成绩了,那么一定要有新的考核政策来规范学习行为,有较为公平配套的新的考核机制,比现行考核机制,更科学、更公平、更能选拔人才才行,但是可想而知,目前“分数制”选拔人才的方法相对还是最公平,最没有争议的。一旦引进新的考核办法,有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
也就是说,现行教育现状是由现在经济基础和考核制度决定的,任何一方没有准备好,改革都寸步难行,都将是无效的。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经济发展极大丰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陪孩子去实践,教育有足够的资金去带领孩子们去实践。如果有一天,社会上的就业机会极大丰富,且就业薪资差距不像现在这样大,到那时,人们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不以升学为唯一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那时候,不问大家呼吁,孩子们也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因此,现在要想让孩子去实践,除非让中小学生像大学生一样再多一节社会实践课,然后计入考试成绩,家长或老师才会带孩子去实践,否则又是一纸突谈。
取消中小学职称与工资挂钩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这样的问题,对于一线的老师是最有资格的职称,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关系?问问一线的老师。一脸的愤怒,一脸的恼羞成怒的样子,就能够看出结果。
首先现在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评审方案问题,所有的支撑方案都是因为竞争的原则而产生的,竞争的背后却不见得那么光明正大的提供评审的结果,往往都掺杂了一些其他的思想,即使公平公正也容易引起其他的,人员的误解。
上面的这一个问题造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状态,大多数晋升高级职称的除了领导就是领导,普通人员难以染指其中,因为什么平常的证书获得本身就是很困难的,而领导的证书获得或许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没有名额,无论是中级还是高级,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尤其是城镇以上学校几乎是没有名额了,这就造成了压了一二十个老师,等待技术职称,每年给一个名额,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笑话,十个人去争一个名额的话,我们可想他们的背后有多么的不满。
古代有一个一桃杀三士,人家还是1/3的比率,现在职称评审,达到了1/10,甚至1/20的样子。这种状态下不出矛盾才是不正常的。
第三个问题,获取职称之后的工作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细微区别,真是像第一个条件所描述的很多高级职称,大多数都是领导,那么领导肯定不代课,学校代课这种状态造成了一线老师的极大不公平。
有的人可能会反驳到高级职称。学校有些普通老师也有,您说的非常正确,但是我们应当从大概率上来的几个别的问题。
毫不客气的说,高级职称几乎90%以上的名额全在领导手中。已经晋上职称的百分之八九十都应当是领导。
中小学教育课外辅导机构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当前,我国正在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顿,有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势头会受阻,但其实,整顿只是针对无证无照、有照无照的没有培训资质的机构,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的提前教学、超纲教学问题。整顿之后,由于培训需求依旧存在,有照有证的机构,会进一步做大,而超纲教学、提前教学问题,从目前看,单靠整顿根本解决不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社会还会继续存在培训热,培训的主要内容还是中小学学科培训。培训热要降温,培训回归到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这有赖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舆论的质疑颇多,认为其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并认为只要治理了培训机构,就可以一定程度减轻学生负担。这是毫无逻辑的。教育培训机构是靠市场竞争生存的,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教育培训机构也就自然难以生存。我国的教育培训热,源于学生(家长)为提高分数,而选择培训。国家整顿教育培训机构,只是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但如果不治理社会存在的旺盛的教育培训需求,教育培训热就不可能降温。而且,当有照有证的机构无法满足学生的培训需求时,无证无照、有照无证的机构即便被叫停,很快又会死灰复燃。
教育培训机构未来发展的走向,不取决于整顿,而取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学校办学改革。如果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就会从目前的以学科培训为主,走向真正的个性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教育培训会从目前的同质化,低水平竞争,走向个性发展,重视培训品质。而如果学校教育能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那也会减少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当前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与学校的教育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有关系的。客观而言,不管学校办学怎么个性化,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有个性需求的学生总会寻求差异化教育,培训机构也就始终会存在,但是,如果学校教育尽量个性化,那必定会减少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