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片
亮剑是不是打仗片里最经典的?在我看来,亮剑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比那些神剧好得多。为什么《亮剑》这部电视连续剧那么受热捧呢?主要是因为这个剧里的主人公,李云龙这个形象,塑
亮剑是不是打仗片里最经典的?
在我看来,亮剑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比那些神剧好得多。
为什么《亮剑》这部电视连续剧那么受热捧呢?主要是因为这个剧里的主人公,李云龙这个形象,塑造的太成功啦!
他这个英雄形象跟我们以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以前看到的英雄,最多是犯点错误受了点批评,之后呢,就是立战功,经常蹭蹭的往上升最后成为高级指挥官,这是战争题材片子里主人公一般的价值走向。
但李云龙不是,经常降级,从团长降到营长,最惨一次降到炊事员,到炊事班做饭去了。
可是他这个降了级的团长,比团长还牛,那代理团长(就是那赵政委)还得向他这个营长汇报工作。
所以说李云龙在这里边展现了他非同寻常的个人魅力,
1.跟以往英雄绝对不同的英雄形象
首先我们说他的差异化!什么叫差异化?就是以往英雄人物都是高大上的,但李云龙不是这样的,这个就叫差异化。
那么最大的差异化是什么呢?
比方说形容英雄人物叫有勇有谋,形容反面人物,就是老奸巨猾。可是在李云龙身上你会发现,老奸巨猾这个猾是指狡猾,搁李云龙身上就很合适。而他这种狡猾呢,不光反映对敌人,对自己人他也狡猾。我大道理讲不过你,那我就耍无赖!他耍无赖使的最多的,有时候是对那个楚云飞,更多时候是对着政委赵刚。赵刚是个知识分子,俗话说得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跟李云龙这样的无赖你没法说。在这个剧里面我们说你对敌人,你跟小日本跟那国民党打仗,那不叫狡猾那叫你有谋略,偏偏这种狡猾对待自己人,才使得《亮剑》里面充满着一种戏剧冲突的张力,我们看着也过瘾。
2.李云龙的古代侠客形象
在《亮剑》剧中有两段就体现出来了
在抗日战争快胜利了,楚云飞觉得李云龙的存在是对国民党的一个大威胁,就设一个鸿门宴招待李云龙,想借此机会除掉他。李云龙明知是个陷阱,但是他怕楚云飞说他胆小不敢去,丢脸,所以就带一个人,在身上背满炸药就去赴宴了,大吃一顿后安全回来了。
魏和尚被杀的时候,不顾战友孔捷的劝说,带上弟兄们就把土匪窝给端了,结果这事犯了大忌,把赵政委给气得够呛。处分下来的时候赵政委七手八脚打了他一顿骂他胡来,李云龙却哭得稀里哗啦的,说跟我出生入死的兄弟被杀了,我不替他报仇,我还是人吗?
这一段电视剧拍的非常好,好多的观众看到这段的时候,都哭了。
3.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形象
这跟以往的英雄人物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小我的形象不同。有一集剧情是李云龙刚过门没洞房的媳妇秀芹被日本鬼子当做人质抓到平安县城里,李云龙知道后红眼了,跟手下的弟兄们说,老婆被抓了不去救那还是男人吗?私自出兵不顾一切的打那平安县城,鬼子是消灭了但是老婆也没能救回来,可惜了!
4.《亮剑》展示了真正的战争
《亮剑》这部剧真实的展现了一些抗日战争的场景,抗日战争是残酷的,1942年大扫荡,把李云龙的一个团打剩到一个连。
李云龙团有个骑兵连,那骑兵连拼杀到最后一个人那一段就很好的体现出了《亮剑》这部电视剧的精髓!好多人看了这一段以后,都觉得真惨烈,为什么?因为它真实!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军队,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军事素养上,都是不能跟日本比较的。所以惨烈悲壮的场景肯定很多,但是像现在的抗战片却很少出现这些场景,都是胜仗多,败仗少。更别提那些抗日神剧,什么神枪手百步穿杨啊,什么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啊,哎呀!真的没法看了!
打仗为什么需要钱?
我不认为打仗需要钱,而是喜欢打仗、打胜仗能挣钱,比如说,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烧杀抢掠,金银珠宝统统运回日本,为什么日本很富裕,因为发了中国财,再比如说,美国几乎每年都打仗,它是以战养战发战争财,不然,它哪有那样多钱花,是不敢打仗怕打仗的人认为打仗需要花钱。
美国为什么总想打仗?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多次战争基本都是由美国发起或主要参与的。
1、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
2、1955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
3、1990年至1991年的海湾战役;
4、1999年的科索沃战役;
5、2001年起,一直延续到2014年的阿富汗战役;
6、2003年延续到2011年的伊拉克战役;
7、2011年的利比亚战役;
以上只是一些大的战争或战役,如果加其他一些小的战斗,比如巴拿马战斗等,那自从二战以来,美国人发动的战争不少于50次。
那为何美国人那么喜欢打战呢?
首先,美国本土从建国开始,就是一部不断的侵略和战争的历史,每一寸土地都被原住民的鲜血染红,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也仅有东部13个州而已,后来不断的侵略西部原印第安人、南部墨西哥等,逐步发展从现在的50个州;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是为数不多的本土未经历战争的国家,二次大战后美国完全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科技、经济、军事力量,无人能匹敌,为了维护其价值利益和美国优先的战略,不断向世界范围内输出其思想和政权体制,扶持利益共同体;
第三,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军火商是影响美国政治的重要力量之一,只有战争才是满足军火商的利益,不只是卖给美国政府或美国军方,战争的不断发生,也会迫使其他国家进行军备竞争或者美国扶持的利益共同体,购买美国军火生意;
第四,我们发现美国近年来发动的战役,都是围绕中东地区的石油出产国等,包括现在特朗普要在南部修建围墙一样,其实目的就是控制全球的石油输出,美国控制了中东地区,扶持利益共同体,就等于美国间接的控制着石油的涨跌供给;
第五,维护美元世界货币霸主地位,美元是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1盎司黄金是等于38美元的,美元是以黄金计价的,但随后在美国的干预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样美国可以通过印钞票,就可以换取世界各国生产的产品,而自己却不用付出什么,只需要印钞票就行。而为了保证这个印刷的后盾就是要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一旦美元失去了这个地位,那么它所印刷出来的都将变成废纸。所以美国对于敢于威胁和挑战其美元霸权地位的国家和组织都是想尽办法,大打出手,毫不留情。第一个受难的就是“欧元”,1999年1月1日欧元发行,欧元成为美元以后的第二大货币。这让美国怀恨在心,而又无法言表,毕竟那些都是盟友。于是乎借着南联盟的问题,于3月发动了空袭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也就是科索沃战争,而1999年3月8日就直接让欧元狂跌了30%。
第六、金融期货市场对全球进行收割等等。
因此,在目前的全球秩序和时代背景下,时不时的发动一场战争,是符合美国人的利益的。
清朝政府为什么害怕打仗?
1.清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这和明朝大为不同。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都曾经攻破北京城,但是大清的皇帝都跑路了,后来溥仪在满洲还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也是这个道理。
2.为什么要怕打仗。归根到底就是清朝自己的八旗兵太废了,根本不堪使用。如果要打仗必须使用汉人的部队,而清朝最提防就是汉人的部队。李鸿章为什么一直不愿意打仗就是这个原因。当初东北一直不让汉人进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退守满洲。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难以捉摸的,打仗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此前并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甚至是连军校,兵法都没有读过看过。但是,他们上了战场,就能指挥百万雄师,就能披荆斩棘,取得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胜利。
韩信就是这样人物中的优秀代表。
那么韩信根本没有打仗的经验,他为什么在当了大将军之后,打仗就那么厉害呢?
我觉得任何一个打仗厉害的将领,他首先是一个心理专家。这样的人早已把各式各样的人给分析捉摸透了,无论是自己的敌人,还是自己的手下,早已对他们的想法了如之掌了。
我们就拿韩信打仗的真实事例来举例说明吧。
韩信在跟随刘邦之前,是不得志的。先是跟着项梁混,项梁战死之后,他又跟着项羽混,在跟着项羽的时候,韩信曾给项羽提过好几次意见,但是,并没有被项羽采纳。
韩信知道在跟着项羽,已经不能出人头地了。
所以,他开始投奔了刘邦。
到了刘邦这里,他还是不受重用,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他,刘邦看的萧何的面子,才给了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
韩信要证明自己是个打仗的料,所以,他告诉刘邦,能带着刘邦杀出汉中,和项羽争霸天下。他告诉刘邦,只要刘邦肯用他,打败项羽那是迟早的事情。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所打的第一仗,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
这一战韩信就是用的心里战术,他故意做表面功夫迷惑敌人。当时把守汉中通向关中唯一的出口的人,是名将章邯。
因为章邯很能打,所以,项羽故意把他放在关中,就是为了防止,刘邦日后打出来。章邯好给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韩信知道章邯就在路的尽头等着自己,所以,他命令一些老弱病残,开始修理栈道,摆出一副,把栈道修好之后,就带领士兵打出去的样子。
可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障眼法。
韩信在让那些老弱病残,修理栈道的时候,他早已秘密地带着精锐部队,翻越秦岭去了。要知道翻越秦岭,这可是个大工程。
章邯作为老秦人,他对秦岭一代的地形太熟悉了。
在他印象里,秦岭就是一座翻越不过的鸿沟,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韩信会通过翻越秦岭到达关中之地的陈仓。
结果当韩信的大军到达陈仓,打了胜仗之后,章邯还在栈道的尽头等韩信出来呢。
韩信拿下关中的陈仓之后,迅速拿下了汉中很多地盘,当章邯听说韩信杀出来之后,在赶去和韩信打仗,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章邯被韩信围困在废丘城,两个人相持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章邯眼瞅着城池就要被韩信攻破了,所以就选择了自杀。
这一战韩信利用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越是敌人想不到的事情,你去做的话,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韩信就很善于把握这种机会的人。
韩信的成名之战,也就是背水之战的胜利也是如此。
他先是利用敌军的贪婪之心,让自己的士兵和敌军对峙的时候,故意丢掉旗帜,战鼓,佯装撤退,让敌人去抢,好让他们的队形出乱,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古代打仗的时候,若是抢了敌军的战鼓或者旗帜,都是可以分到丰厚奖赏的。
其次就是背水列阵,韩信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潜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每个人,豁出命去和敌人硬拼,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取得胜利,他们才有可能活下去,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最后韩信又成功了,打败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
你看韩信打仗永远都是用心里战术,让部下或者敌人,产生共鸣,最终取得胜利。
本回答首发于悟空问答,原创不易,看完的亲,随手给个赞吧,谢谢。
什么兵坐下打仗?
象棋兵坐下打仗!
拉布拉多犬打仗厉害吗?
拉布拉多打仗历害吗?这个要看狗的性格,仔细观察每只狗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
我家有只咖啡色的拉布拉多公狗叫王子,从小好战,和谁都敢干,今天打不过明天继续,你不和我打我就和你打,伤痕累累。终于在我家六个狗子里当上了王,没事的时候在院子里巡视,出去遛弯哪个回来晚一些进门就是个咬。有一天一只金毛叼着馒头路过,我家王子一个猛扑吓得金毛扔下馒头,一溜烟儿逃命去了......
邻居家有个德国牧羊犬,总是错开时间遛狗,一次的不期而遇,两只狗不由分说撕在了一起,王子咬住牧羊犬的脖子不撒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俩分开了,牧羊犬的脖子被咬坏了,我这又是赔礼又是道歉,还买了营养品。谁让咱家毛孩子惹祸了呢……
还有一次是一只萨摩耶犬,我们两家主人都牵着绳子,王子一个猛扑把萨摩耶犬摁倒在地,我们两人都拽自家的狗,力不从心,萨摩耶犬被咬的不能动,我费劲洪荒之力把王子拽开,萨摩耶犬一溜烟跑了,再听到王子的叫声直接吓尿了……王子从不咬小狗,小泰迪,小鹿狗也能把它吓得夹着尾巴竖起毛。这货也有一点侠义,从不欺负弱小。这样的拉布拉多只是个体,不是全部。
拉布拉多性情温顺,对人类是三大无攻击犬之一,那是指对人类。对犬类可没那么客气,鸡鸭鹅鸽子都是它的盘中餐,养一只这样能打善斗的拉布拉多也是操碎了心,你家的狗子也是这样的吗?
蒙古为什么不和清朝打仗?
事实上,蒙古和清朝曾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只是最后的结果是清朝胜利,三大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明朝末年时,蒙古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以南有16个蒙古部落、大漠以北有12个蒙古部落、大漠以西有5个蒙古部落。根据地理的划分,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的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
第一、清朝与漠南蒙古的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并在东北建立了后金汗国(清朝)。明朝为了打压反叛的努尔哈赤,一度想要扶持漠南的蒙古各部对抗后金。当时漠南蒙古之中,以察哈尔部的实力最为强大,林丹汗拥有精锐骑兵数万,对努尔哈赤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全力对付漠南蒙古,并剪除明朝的外援。
公元1632年,皇太极从东北率兵远征内蒙地区,彻底击败了林丹汗的蒙古骑兵,迫使察哈尔部西迁青海一带。公元1634年,逃到青海地区的林丹汗患病而死。他死后,察哈尔部群龙无首,因此全部被皇太极所兼并。从那以后,漠南的16个蒙古部落全部臣服于女真族(满族)。明朝原本想依赖漠南蒙古牵制女真的计划因此落空,那些投靠女真的蒙古铁骑反过来成为了明朝的边患。
第二、清朝与漠北蒙古的战争
漠北蒙古共有12个部落,又称为喀尔喀蒙古,他们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祖先。漠北蒙古远离中原,以大漠以北的广袤地区(包含贝加尔湖)为主要牧地。当漠南蒙古逐渐被清朝所灭后,漠北蒙古认为受到了威胁,于是转而对清朝进贡称藩,并保持了一年一贡的惯例。
清朝入关以后,一直十分重视与漠北蒙古的关系,希望以此作为阻挡沙俄的一面屏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开始攻击漠北蒙古各部。漠北蒙古并不愿意投靠北面的沙俄帝国,而是选择了投降清朝,请求庇护。清朝康熙30年(公元1691年),漠北蒙古各部首领与康熙皇帝通过“多伦诺尔会盟”,宣布归于清朝管辖。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才真正统治外蒙古地区(漠北蒙古游牧地)。
清朝在外蒙古地区(漠北蒙古)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一直到清朝灭亡后,外蒙古才独立出去。在清朝所设置的13个地方将军之中,只有5个将军享有地域管辖权,他们分别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外蒙)、黑龙江将军(管理黑龙江)、吉林将军(管理吉林)、盛京将军(管理辽宁)、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
第三、清朝与漠西蒙古的战争
相对漠北蒙古而言,漠西蒙古因为更加远离中土的战火,得以稳定地发展。漠西蒙古本来有5个部落,至清朝时已经只剩下4个。4部之中,准噶尔部落演变为了统治新疆、中亚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落演变为了统治青海、西藏的和硕特汗国。相对于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而言,漠西蒙古的实力要强得多,对清朝的威胁也更大。
和硕特汗国全盛时期据有青海、西藏等地,与清朝的关系较为友好。清世宗雍正时期,清朝派遣大将岳钟琪、年羹尧等人出兵占据青海,剿灭了叛乱的和硕特部落,但并没有消灭和硕特汗国。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从新疆攻击西藏,消灭了和硕特汗国最后的残余力量,并将新疆、西藏连在一起对抗清朝。至此,清朝面对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准噶尔汗国。
早在17世纪后半叶(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的君主噶尔丹就勾结沙俄俄国进攻清朝,结果被康熙所败,退回西北。康熙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击溃噶尔丹的10万大军,之后逐渐占领了漠北各地。噶尔丹自杀后,准噶尔部落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依然还存在,并长期与清朝敌对。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清朝才派出两路大军10余万人分取西北,将准噶尔汗国彻底消灭(乾隆收复新疆之战),并在那里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漠南、漠西、漠北三大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清朝的版图也达到极盛。
古代打仗是怎样的?
步兵骑兵大刀长矛,人海战术!
冷兵器时代一打仗就显出国库空虚,那不打仗时难道就不发军饷了?
国库不是因为军饷空的!
这个道理至今也是这样的,没有哪个国家能通过发军饷发到财政减少的!
Q:那国库怎么是怎么空的?
A:你以为打仗的时候只需要军饷就够了吗?
支出
打战真的很费钱的!
一、军饷支出
也就是发给军人的工资,这个很好理解。
二、补给支出
A:不是国库里有粮吗?
B:的确有粮,但怎么把它运到前线呢?
一个士兵可以携带5天的干粮,也就是只能走2.5天就必须要回来,于是他就需要专门运粮的人,为了防止骚扰还要给他派兵,这就是辎重部队!但是用士兵运粮的情景只可能出现在影视剧中,现实中都是用士兵保护着农民+牲畜,让他们运粮!
那么问题来了,能运粮的牲畜有马/骡子/驴还有珍贵无比的牛,军队里的马肯定是要给骑兵的不能用,可是另外三个一个不能用两个军队里还没有。强征吗?那么运粮的农民怎么办?他们不给钱吗?
就算你给钱,那么他们的田地谁照顾?别忘了农民的驴子和骡子都抢走了,全靠家里的女人是根本照顾不过来的。
就算你给钱卖牲畜,当地减产也是一定的,而且能不能买到粮食,又能买到多少都不一定!
这就导致打仗的时候粮食支/收会这样:
军粮+运送辎重的农民粮食!
农民所在地减产,无法上缴粮食!
但是无论农民能不能回来,都会导致次年进一步减产产生饥荒!
产生饥荒朝廷就要赈灾发粮!
但是根本上的男人问题还没解决,于是就要从其他地方抽调过来农民,从而导致其他位置粮食无法实现增收。
然后就没了吗?怎么可能!
三、士兵伤亡支出!
Q:能不给吗?
A:那这就不止军心不稳了,民心都不稳了!
无论具体到士兵家人手中能分到多少钱,但是士兵伤亡都一定会给钱的,而且数目还不会少。
要想稳定民心最基本的要是要吧尸体运回来吧?可是运尸体可比运粮食困难多了!
那直接埋葬?请一人一坟,否则你让埋葬他们的人怎么想?
四、武器折损
打完一场仗士兵手里的武器都七零八落了,而战场上的武器也差不多一个待遇!于是你就要回收重铸在运送过去新的武器!
运输费、重铸费、新武器的制造费... ..
钱花哪了?
反正肯定不会是军饷!
当然了,如果你想亡国,欢迎一切强征!
Q:那为什么补给这么费钱,蒙古还能击败明王朝?
A:他们是游牧民族,我们是农耕民族!我们打他,他们的可以把牛羊都赶跑;他们打我们,我们怎么办?
我是黑枪汪~如果认为我的回答对您有用,欢迎点击关注支持我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