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散文
如何写好散文?谢邀:立意要鲜明,形散意不散。围绕中心写,可引经据典。词语要华丽,联想要精选。层次必分细,语言务精简。以上是自己的写散文心得,不当之处,请好友斧正。
请看图写诗
如何写好散文?
谢邀:
立意要鲜明,
形散意不散。
围绕中心写,
可引经据典。
词语要华丽,
联想要精选。
层次必分细,
语言务精简。
以上是自己的写散文心得,不当之处,请好友斧正。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
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
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有什么适合旅馆的对联?
上联:清洁舒适浴洗方便请君未晚先投宿,
下联:服务周到报时准确无须鸡鸣早看天。
《父亲》散文?
父 亲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十分硬朗,走起路来还是那样健硕有力。母亲去世的早,姐姐为了当时家里的生活,早早辍学,和父亲一起耕田种地,偶尔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日子也算过得去。为了照顾父亲她嫁到了我们村,事实也是如此,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照顾父亲的事情多亏了姐姐。
父亲一生劳累,但是身体很健康,平时有了小病什么的从不吃药,他总是说:“是药三分毒,抗抗就过去了。”语气执拗,容不得我们劝解。父亲的生日是在春天,在父亲七十岁时,我和妻子从北京特意赶回来在老家给父亲过了七十大寿。那天,我们家族的叔叔伯伯都到了,父亲很高兴多喝了几杯,脸红红的,喝到最后父亲突然落泪了。我和姐姐把父亲搀扶到里屋,父亲叹口气:“没什么的,不要担心我,我就是想你母亲了,你姐姐嫁到咱们村,十分惦记我,隔三差五都来看我,你姐夫十个实在人,很好。你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了北京人,真好呀……可惜你的母亲走的太早,太早,她怎么就没有这个福分呀……”这一刻,我和姐姐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妻子没有拉灯,坐起身:“父亲真的老了,姐姐在家照顾父亲这么多年了,我们平时只是给父亲寄些钱,但是我总觉得亏欠父亲什么,把父亲接到北京吧,让父亲跟我们一起住,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呀”,怎么能让姐姐一直照顾呀。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句话我最理解。”我的好妻子呀,他和我想到一块去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很亮。
第二天,我和妻子来到姐姐家,把接父亲接到北京的事情说了,姐姐落泪了,沉默了,最后姐姐说了句:“好吧,这件事我听弟弟和弟媳的,让咱父亲出去散散心也好。”姐姐明显舍不得。
当我们一起和老父亲谈这件事的时候,父亲竟然一口答应了,他的爽快竟然把我们几个弄愣了。父亲只是说:“给我一天的时间,我要收拾一下。”妻子说:“我们那里什么都有,没有的我们给您买就是了。”父亲笑着说:“这你们就不懂了。”父亲的“不懂”,我们是真的不懂。父亲走的那天,叔叔和伯伯,还有侄子们都来送,父亲笑得很爽朗,只是反复说一句话:“跟儿子享福去。”随身带的只是一个小口袋,我们没有问,只是想一定是父亲日常用的东西吧。日常用的东西怎么要用口袋装呢,我们也没有多想。
来到北京,父亲说:“儿子,请几天假,陪我到处转转。”命令的口气倒是把我和妻子逗乐了。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父亲每到一处一定要留影,并且是要单独留影,我和妻子虽然感到奇怪,但是也没有多想什么。几天下来,父亲说:“差不多了,你们都上班吧,记得把照片洗出来后,马上给我,我要留着。”我和妻子笑着说:“一定的,放心吧。”父亲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每天出去转转,回来还给我们讲一些他认为很怪的的事情,我们都笑着,听着。
时间很快,秋天到了。那天我刚下班,妻子把我拉到卧室,悄声的说:“咱父亲不是不喜欢养花吗?你看看父亲在阳台忙活的。”我和妻子一起来到阳台,父亲真的在忙活,他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腾出来,放置了一个长方形的花盆,旁边还有一个小口袋。父亲看到我们奇怪的目光,只是笑了笑,平静的像自言自语:“儿子,儿媳,你们都是农村出来的,现在是什么季节,秋收季节,秋收过后就该种小麦了喽。”我们不解,这和种花有关系吗?父亲打开那个口袋,取出一个大个的可乐瓶子,拧开口,把里面的东西倒到方形花盆中:“这是咱们地里的土。”只见把土倒完,用手捏碎,再用手掌抚平,压实。父亲又从口袋中,取出一个纸包,慢慢地打开,竟然是一把黄灿灿的麦子!“这是我在你姐姐那里要的去年留种的小麦种子。”父亲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手指在花盆中勾画出三道深深地沟,把麦种均匀地散播到土里面,再一次抚平压实。父亲再一次在口袋中取出一个大可乐瓶,喃喃地说道:“家乡的土,家乡的种子,还要用家乡的水来浇灌的呀。这是我在老家带过来的深水井的水,甘甜醇厚,最养庄稼了。”父亲把水均匀地倒入他的“田地”里,倒完后,竟然俯下身,深深地呼吸了一下花盆里的土:“家乡的土,味正!”最后他站起身,竟然腼腆的对我们说:“没有和你们商量,你们不介意吧?”“不介意,不介意。”我和妻子同声说道,一瞬间,父亲,我,我妻子三人眼角竟然都湿润了。那天晚上,妻子说:“父亲想家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天气却很热,热得我们一晚都无法入眠。不知道父亲那晚睡着了吗?
自从父亲种好了小麦,每天都会去看,有时蹲在那里很久,小麦发芽了,他兴奋的像个小孩,整个阳台上妻子种的奇花异草在父亲眼里都黯然失色。因为阳台温度比室外高,麦苗长得很旺盛,父亲看着过于旺盛的麦苗发开愁了。我知道,在年前小苗如果拔节了,那明年小苗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这是冬小麦的特性。一天回来,我也习惯性的来到了阳台,父亲的“花”不见了!这可把我吓坏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父亲推门进来了,如释重负地说:“儿子,不要担心。这不是立冬了吗,马上要下雪了,我们种得是冬小麦,不经过冬的严寒,雪的滋润是不行的。我和小区物业的老张头说好了,在咱们楼下的花坛边上让我们的小麦过冬,只有这样明年才会丰收的。老张头人真不错,他老家也是农村的,还是农村的人好说话,真好。”父亲对老张赞不绝口。从这以后,父亲往楼下去的时间就多了,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又下了几次雪,父亲也会下楼的,去干什么,我们都知道。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我和妻子每天都上班,父亲依然出去逛公园,和小区的老张头聊天,日子过得很平静,很充实。这个春节,父亲没有回去,我把姐姐一家人接到北京过年,姐姐看到父亲很健康,很高兴,也就放心了。一个很平常的夜晚,都十点多了,我起来方便,隐隐约约听到父亲房间有说话声音,我回身叫醒妻子来到父亲的卧室外面,父亲在打电话,是打给姐姐的:“……再过些日子就到清明了,你弟弟近来为了个项目策划很忙的,你嫂子今年教的是高三毕业班也很忙,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回老家给你母亲烧纸的事……这样吧,你多准备些烧纸,就算是有你弟弟的份了……还有,我在北京生活的很好,不要担心我。前些日子,我把我在北京看风景的照片都让小区的老张头用快递寄回老家了,你记得去领,领回来后,在清明烧纸时,把照片都一起给你母亲看看,告诉她,儿子儿媳都很孝顺,让她放心……小麦快收割的时候,我也该回去了……我不在你弟弟这儿住些日子,他是不会安心的,我在北京这样一住下来,乡亲们也会称赞你弟弟弟媳孝顺的。说实话,我在这里住的一点也不习惯,还是老家好,我想家了……”听到这,妻子伏在我的肩头,轻声地抽泣起来,我把妻子搂在怀里,不知说什么好。我们没有再听下去,静静地回到卧室,妻子找到日历,在清明那天做了个大大的记号。那晚的月亮很圆,很圆……
现在,父亲依然住在老家,依然由姐姐来照顾,只不过我和妻子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年清明和父亲一起回老家给母亲烧纸的时候,我和妻子请求父亲把那盆“花”留在北京,父亲高兴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的阳台上就多了一种“花”,一种一直在我们心中绽开的美丽的“花”。
散文有什么特点?
散文有什么特点?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散文,文学的一个种类,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栽。
“散文”一词出现在太平兴国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了区别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即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散文按按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小品、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报告文学、杂文等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体,人们又仅把文艺性的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称为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鲁迅的《滕野先生》和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而强烈的抒情感为其突出的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赋予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下面说说散文的特点:
一、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换句话说:人与事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题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文章立意上而言,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而服务。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虚而实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景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加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入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因为它除了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常读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是文子心语,以上是我的回答。
“瑞典旅馆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在瑞典生活过一年多,对这个国家比较了解。曾姓家庭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产生的争论是多个层面的,它们搅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是非。
首先,瑞典这个国家是中立和包容的,虽然他们会有一些优越感,但对中国并没有特别的歧视,所以,不要以为这个事件是针对华人的。
其次,瑞典是一个非常守法的国家,绝大多数人都特别讲究遵守行为规范,而且法律非常严格,记得一次在一个瑞典家庭做客,一个瑞典朋友说起偷漏税的事,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个厨师,在某个律师朋友的家庭宴会上帮他做饭,作为回报他帮你免费打了一个官司,这种互相帮助属于偷税行为。所以,瑞典人是谨小慎微的,而且特别看不起占小便宜,没有诚信和耍无赖的行为。因此,曾姓家庭的行为两次挑战了瑞典人的底线。他们半夜一点多到酒店竟然没有预订前一晚的房间,打算在大堂里待上12小时,这种行为已经让人难以接受,但酒店还是容忍他们在沙发上休息。结果这个姓曾的男士又带来一个毫无关系的女子来休息,再次挑战他们的底线。所以将他们赶出旅店无可厚非。
其三,中国是一个法制+人情社会,瑞典是规矩+法制社会,对不受规矩的人是不讲人情的。你说父母年纪大了,父亲有病,这些话与他们酒店何干呢?何况到欧洲旅游都必须购买保险,你得了病该去医院,决不是酒店的责任。而你用这些理由赖着不走,当然要报警。所以酒店的处理没有问题。
第四,警察把三个人拽出酒店,本来不想采取进一步措施。但这家人哭天喊地,叫喊警察杀人了,而旁边都是居民楼,影响公众休息。所以警察又把他们拖上车,拉到没有居民的公墓公园门口放下,我认为也不算过分,因为在那里他们无论怎么喊叫也不会影响他人。
所以,整个事件的根源或责任是那个姓曾的男士少订了一晚住房,这在中国也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带着父母出国旅行怎么能如此疏忽?他恳求酒店容留他们在大堂过夜已经有损国格,却还带外人来占便宜,加上后来的哭闹行为,给瑞典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只能是中国人素质太低,只会占便宜,耍无赖!
因此,中国大使馆不应庇护这种有损国格,素质低下的公民,至少我本人感觉他们损害了我作为中国人的名声,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会这样认为。因此应把他们纳入黑名单,限制他们出国旅游。
离开旅馆时哪些东西可以带走?
旅客最常从酒店里拿走的东西有哪些?
毫无疑问,洗浴用品和毛巾绝对是客人收进囊中的高人气物品。
你拿走什么不会被罚钱?
很多人都会有误解,认为酒店令人垂涎的浴袍、睡袍什么的不能拿,实际上是可以的。当然前提是较好的酒店。
洗漱用品,一个电话叫客房服务让他们给你送多一点,然后你再带走都没问题。
除了这些人们常想得到的东西之外,还有你可能不知道能拿的免费器具。一般好一点的酒店会有别的物品提供,比如拖鞋、剃须刀、剃须膏、旅行装纱布、迷你除臭剂等等东西,不过它们一般都会放好在一些抽屉之类的地方不会在房间里明摆出来。
诗和散文的创作难处在哪里?
谢邀问,回答,要真的想把诗和散文写好,却真的是很难的。散文要“散"而有"序"散文有,记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散文的特点是“散",不论从形式,内容,技巧等各方面来说,它都比较自由,没有很严格的限制。较随便一些,随便一些并不是乱写一通,而是要作者所要抒的情,述的志,讲的理为准绳,为线索,写出思想,意境,风骨,中心意识等。语言要风满,新颖亮丽,散文也是要有诗意的。再说说怎样才能把诗歌写好,写诗要构思要匠心独运,展开想象和联想,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善用多种表现手法,着力于意境的创造,语言要千锤百炼,诗要有强烈的感情,诗要有广而深刻的见识,诗要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还有,写诗歌的难处,要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写诗的方式,形式大所不同。有的人抓住事物的特征,捕捉它的内在含义,诗歌才言约而意丰,象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的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仅仅十个字,写出了夕阳依恋群山,黄河萦迴天际的情景。后两句从眼前的实景引出一个新的意境,作者借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向上有为的激情,同时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一一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才能领略另一番美景。还有,诗人表达诗意的重要手段,寄情的所托之物,也成了沟通作者与读的思想感情桥梁,闻一多的《红烛》中,曾有这样一段抒写,“红烛呵!一一这样红的烛!一一诗人呵!一一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一一可是一般颜色?”所以说如果真想把散文,诗歌写好也要经过“构思上匠心独运",作者要下一番苦工夫的。仅供参考!谢谢!
你喜欢《匆匆》这篇散文吗?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全文虽仅六百多字,却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朱自清先生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这篇散文创作于1922年,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自近代的钟声被青年们的呼声撞响,追求进步的思想席卷大地,青年们在激情澎拜之后,也陷入了思索。在此背景下,朱自清先生挥毫泼墨,倚马可待,《匆匆》现世了。不仅时光匆匆,青年的背影也是匆匆的,青年的思想也是匆匆的。
文章开头以整齐的句式写了燕子去又来,杨柳枯又青,桃花谢又开,这些是可以重新来过的事物,如同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接着一句转折加反问:“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而时间却是单行线,只能单向行驶。不知是谁偷走了他们,又不知他们在哪里,这是令人迷茫的。许许多多个日子如白驹过隙,“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试问,年轻的我们是否也在空度时光,昏昏度日?除了吃饭睡觉聊天瞌睡,我们实际利用的日子有多少?每每思及此,我也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太阳是有脚的,这是朱自清先生说的。日子掠过水盆,穿过饭碗,吹过眼帘,划过手边,跨过身体,睁开眼睛,就又是一天,于是扼腕叹息,就在叹息的当口,日子又走了。是否,你也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茫茫然跟着转”呢?是否在感概怀才不遇,伯乐难寻呢?当我们为自己的天赋异禀被扼杀在摇篮里而惋惜时,时光并未停下脚步。在无法阻挡的时光面前,是否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是否只能“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呢?当然不是,青年们,感叹阻挡不了时间,但行动可以放慢时间,可以放大自己。
但行动不是浅尝则止,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你想写诗,于是搜索枯肠,东拼西凑,却不读经诵典,渐渐地,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写诗,于是放弃了;你想弹吉他,于是赶紧买了一把吉他,从网上下载曲谱,可是要从基本的指法开始,按着琴弦,疼得很,而且还要学谱子,麻烦得很,于是放弃了;你想写小说,可是发现你想到的经典都是别人写过的,于是感叹自己开始得太晚,时运不济,于是放弃了;你想学编程,觉得这个很挣钱,可是你发现仅是装个运行环境就讲究这么多,还要注意语法规范,还要敲打练习,最关键的是还不知道自己的这点水平能不能实用化,于是放弃了……于是花费的时间也就被放弃了。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精力和时光的积累,不可能短时见效,东一锒锤,西一棒槌,只是匆匆地消耗着青春,所以坚持与执着才是钥匙。与其流利地背诵《明日歌》,不如把它印在心里。
很多人都说,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那就先做好眼前的事,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