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
有位美食家建议取消火锅,你怎么看?美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科学,美食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到煎、炸、烹、煮,而火锅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的名食。现在很多西餐讲火烧料理,现场把菜用喷
有位美食家建议取消火锅,你怎么看?
美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科学,美食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到煎、炸、烹、煮,而火锅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的名食。
现在很多西餐讲火烧料理,现场把菜用喷火烧一下就吃,主要玩的是现场仪式感,生煎牛排,生吃蔬菜,这些都要特定条件,否则半生吃不是太卫生。
而火锅是最能体现水与火,体现现场感和浓浓亲情的味道,火锅相传是古代打仗用锅烧煮,吃了会打胜仗,与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寓意相同,要说火锅可以涮所有食材,都可以满足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的味道。
现在火锅基本改为电火锅,而且分两格,满足小孩女生不吃太辣的口味,要说涮火锅最好的食疗就是鱼片和羊肉和海鲜了!因为这两种食材本身细嫩,有少许脂肪,切成薄片很快就能入味。
而熟食牛、羊、鸡的大骨头大排骨大块头更是美味,加上能涮素菜,吃起来保管不油腻!大数据显示配菜前三名是豆腐、针菇和菠菜,在很多地方什么丸子、馒头、猪牛羊杂碎、粉丝、面条都能下,吃的大家笑哈哈!
美食家说的是那种放各种添加剂的火锅汤料,而不是指火锅这种形式,后来事一出引起大家强烈反对,可见火锅文化在我国根深蒂固,包含人们浓浓的人情味!
美食大师蔡澜说,火锅是最没有文化的料理,应该消失,你怎么看呢?
认真看了下大家的评论,全都是一知半解,键盘侠、瞎开炮的。
你们了解蔡澜这个人吗?了解的有多深?看过他的书吗?看过他的节目吗?
蔡澜,香港四大才子,美食家…(名头很多的);现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舌尖邀请过的总顾问。有食神的美称。
蔡澜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 流的通达。(金庸评)
我懒得给你们在网上抄他的资料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吧。
蔡澜先生取得的成就,不是作为搓饵小民的你们能理解的。等着打脸吧!
关于火锅这个问题
看了一段采访蔡澜先生的视频,我大致知道了蔡澜老先生的意思了。
蔡澜:毛肚火锅我觉得很好吃,但是我不怎么吃火锅,因为不用心,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丢在里面,如果这个风气还一直保留下去的,有一天真的没有大师傅的事情了,很可惜的。我最近写了几篇文章,我说不要将四川菜变成火锅,也可以说不要把重庆菜变成火锅,一样的道理。有人说四川菜是辣,其实是麻,麻很重要,接下来统统是火锅,就不对了,很可惜。四川菜可以叫12个菜一点都不辣的,汤水白菜,一流的汤,粉蒸肉不辣,蚂蚁上树也不辣的。
到了这里不知道大家懂了没有?
对于我们而言火锅是好吃,人多吃着热闹,天气冷了,吃着暖和,做火锅吃简单,不麻烦。
这些都是火锅的优点,对吧?
但是呢?现在满大街都是火锅,走在四川重庆的街头,全是火锅店,空气中飘荡的都是火锅底料味。
其他传统的川菜在哪里?
外地人外国人来四川重庆只知火锅,只知道麻辣,其他的一概不晓得了!这样真的好吗?
大家觉得在世的哪位可以称得上是美食家?
凡是早早得癌症及寿短的都是美食家,因为他们过早的将食禄挥霍尽了,所以,人间食物配置每个人都有定数的,暴食暴饮,吃喝无忌的所谓美食家都会早早去世,因为额定的食物霍霍到头就得死。
不要极力吹捧美食′自己动手,卫生长寿才是硬理。
如何成为美食家?
“美食家”这个称谓,出自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然而,“美食家”在历史上其实是早已存在。
有人曾列举说,“中国十大美食家”,第一个便是商朝辅国宰相伊尹,据说,这位伊尹是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传颂千年不衰。接下来的九位,依次为春秋时期的名巫、名厨狄牙,春秋末年吴国名厨太和公、唐朝一代女名厨膳祖、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梵正、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师刘娘子、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宋五嫂、明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清朝著名女点心师萧美人、清代乾隆时宫廷王小余,也全都是所在时代的名厨师。
将名厨师视为美食家,那体现了时代的局限。如果厨艺高超,就可称为美食家,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恐怕现今随处找来的厨师,都可称为美食家,因为他们的烹饪技艺肯定都在古代厨师之上。如此,美食家是不是也就太多太滥?厨师者,不过是以饮食烹饪为专门职业的匠人,即便前面冠以一个“名”,也不过烧得一手地方好菜,能多做几道名菜而已,与“家”似乎沾不上边儿。
以饱口腹为要的饕餮者,是不是就称得上美食家?也不然。历史上那位负荆请罪的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不过是为了证明“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而已。这个能吃的廉颇,够不上美食家是显而易见的。还有那个“桃园结义”的张飞,据说不仅是一个屠夫,善于烹饪,并且特别能吃,相传,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了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卤制的牛肉,面黑心红,味美可口。牛肉,从此成为四川阆中市一大名食。张飞是不是就可列入美食家之列?显然也要打个问号。能吃,不过表明身强体壮、胃口过人而已,既不知“食”的文化之美,更谈不上有会吃的快感,何以言“家”?
我还是认同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形象:对本地美食之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定然率先赶到;对美食的点评,总是独到精辟……美食家,应该是好吃、会吃、能吃又善品评的人,不仅通晓饮食文化的渊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信手拈来即可创造一种吃法或美味,甚至不时为文立说,题词赋诗,精辟独到地给以点评,为美食扬名。
以此标准评价,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苏东坡算得上一个。他不仅文学造诣极深,对烹饪技艺也颇有研究,既会吃,又会做,还善于把饮食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化风景线。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苏东坡家里来了客人,他烹制自己喜欢的猪肉待客。猪肉下锅,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慢煨着。他便和客人下棋,两人对弈,兴趣甚浓,直至终局才猛然想起锅中煮的肉。原以为一锅猪肉已经烧焦,不料进得厨房,一阵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块块猪肉色泽红润,形整不散,软烂如腐。端上餐桌,与客人品尝,都觉得这道菜汁浓味醇,糯而不腻,十分可口。后来,在《东坡续集》里,苏东坡以一首《猪肉颂》将东坡肉的做法作了记述。从此,“东坡肉”广泛流传,不断改进,成为享誉古今的一道历史名菜。
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散文家梁实秋也应该算一个。作为华语世界中一代文化宗师,梁实秋著于重庆北碚的“雅舍小品”堪称其代表作。而其中的《雅舍谈吃》,尤其展现了梁实秋一生饮食文化的才华。看过他论豫菜“瓦块鱼”篇章的人都知道,此文不但引经据典,介绍了其取名典故来由,而且细细描述了此菜的特点。为弄清瓦块鱼烹饪的选材、刀法、配料、加工和吃法诀窍,梁实秋还专程去豫菜老字号厚德福品尝,向那里的大厨师请教。
美食,是色、香、味、形、器的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文化享受;美食,烹饪注重品味情趣,在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时间的选择、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雅致的要求;美食,代表民族食文化历史发展水平,同时也是民族文明礼貌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志。而美食家恰恰就是美食的鉴赏者、创造者、宣扬者和代表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必然是美食家辈出的国度。
为啥正宗粤菜馆越来越少,粤菜是否竞争不过其它菜系了?
我在广东呆过一段时间,接触的粤菜师傅比较多,也较为了解粤菜,对于粤菜越来越少有几点看法:
1,粤菜是八大菜系中排名仅次于鲁菜的菜系,近年来鲁菜衰落,粤菜隐隐有超越之势。但粤菜,鲁菜都属于高档菜,具有营养价值高,造型美观的特点,适合大型酒店制作。
近年来,国家政策倾向于节俭,导致酒店生意下滑,粤菜,鲁菜因此受到影响。
2,近年来,人们生活趋向快节奏化,饮食由讲究档次,转向讲究口味,当然粤菜也是味道鲜美的,尤其是汤,粥等等。但是,湘菜,川菜较为平民化,因此吃的也多些。
3,由于广东经济
发达,粤菜档次高,粤菜师傅工资也高。做餐饮以盈利为目的,结合上面两点,人们愿意开湘菜、川菜馆,不敢承担高风险的经营,这也就导致正宗粤菜馆越来越少。
如果喜欢,请关注我头条号。
美食大师蔡澜放言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应该消失,你怎么评价?
作为资深的,有极高鉴赏能力的美食大家,评价美食的深度一定异于常人,也一定很别致!他的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从菜肴的角度来说,老蔡评价是正确的,从料理的角度来说老蔡是错的!
如果非要找一款饮食形式,让南北两地都无话可说,都热爱的不行,那肯定是火锅,你找不出第二个餐饮形式,饺子,饺子北方热爱,南方少吃。馄饨?吃惯了水饺的北方人也不会选择吃馄饨,而火锅就不一样了。
火锅能统一南北口味,就在于火锅超越了菜肴的范畴,火锅的属性其实不仅仅是菜,而是“烫生”,是简单的原食材料理,也是一种眼前的视觉盛宴,比如你夹着一块牛肉片,在汤锅里涮了三下两下,牛肉片变色,熟了,这就极大满足了不会厨艺的人的原始渴望,好神奇!火锅就是这样一种自给自足的餐饮形式!
所有的食材,一定是吃它的原本属性,比如鱼吃的就是鲜,荷藕吃的就是脆,青菜就是吃的嫩,所以在烹饪处理上,人们会根据原食材的属性运用最适合它的烹饪方法,这就是菜肴的烹饪技法。而火锅不一样,火锅无需烹饪技巧!
火锅是一个锅底料炖天下,基本上原食材清洗或处理干净即可开涮,配上佐料碗底,每个人哈着气都吃的乐不可支,潜意识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神奇,看到自己筷子那头的食物在锅里慢慢成熟变色。所以火锅,在处理食材上谈不上烹饪技能,更无法和菜肴的烹饪过程相比较,它做法直接了当,画风简单生猛。但是再简单,它也是料理,火锅吃的就是简单直接,这就是火锅本身的属性,虽然没有太多的烹饪讲究,但贴合大众需求,喜闻又乐见。
电影《无间道2》中,被倪永孝干掉的四个大哥吃海鲜火锅的场景,充分展示了火锅在社会人文中的地位。火锅也是当代中国最通俗最具象的饮食文化代表,你找不出第二个超越火锅的餐饮形式,大排档?哦,还是算了吧,太不具体。
老王虽然不大喜欢吃火锅,但是对“火锅该消失”说法不能认同,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火锅又是那么人见人爱。
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美食家”吗?你怎么看?
美食家,是指善于“品评食物”,善于对美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提出专业见解,并善于把美食推荐给吃“货们”的人。
世界上的美食太多了,没有任何一个“美食家”能全部了解。
每一道美食都有它喜欢的人群,只是喜欢的人群多少不同。
即使是“美食家”推荐的美食,也不一定符合每一个人的口味。
美食在民间,美食家在民间。我更喜欢这句话。
每一道美食的产生,必然是一个“吃货”无经意间创造出来的,并深受大家的喜欢。
美食家,离我太遥远,也许他们会“品评美食”,但并不一定会制作美食。
所以我更喜欢爱动手去做的“美食爱好者”。
我这十几年来也一直玩美食论坛,美食版块,自己也会动手做几道美食,也跟别人学做过我喜欢的美食,但自从认识“三恒”(朋友头条号名字)后,发现他是“美食爱好者”、“民间美食家”(我心目中的“美食家”)。
与“三恒”熟悉后,“三恒”告诉我他之前工作也很忙,虽然喜欢美食,但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这五、六年间工作时间相对轻松,才有时间研究制作美食。平常看电视喜欢美食栏目,并且记下做法,第二天就开始模仿做。有时在饭店吃到好吃的菜,也会记下味道,到家里自己模仿。虽然是“模仿”,但是做出来真的挺好吃。因为这几年与“三恒”挺熟悉,也时常被邀请到家里吃饭,“三恒”做的真的挺好,可以说是“色、香、味”惧全。
“你想吃啥?我给你做”。
这是“三恒”早上一睁眼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天天、月月、年年如此。
我心目中的“美食家”就是能做出最好的美食让家人、朋友享用,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
以下图片是洛阳民间美食爱好者“三恒”制作,只是“三恒”美食的很小一部分。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在饭店吃、在电美食栏目看,然后自己在家里研究、学习、制作的美食,“三恒”原创。
如果上传制作过程的图片,那图片太多了,所以只上传了“成品图片”。想学习制作过程的去头条号“三恒”个人作品中查看。
金镶玉
桂花酱山药
自制皮冻
洛阳豆腐汤
炸酱面
香辣豆干
大盘鸡
自制酱牛肉刀削面
煲仔饭
鸡蛋炒面
还有很多很多美食制作过程与图片,就不一一发布了,想学习制作就去“三恒”个人作品中查看吧。
洛阳美食爱好者“三恒”,就是我必目中的民间“美食家”!
吃货和美食家有什么区别?
吃货是一种自定义,美食家一般是别人给予的一种肯定,即在美食方面有独特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吃货的个人偏好很重,尤其是对某一类食物,特别青睐,而美食家则会从食物的科学、健康、营养、烹调方式、搭配等方面理解美食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吃货,但不一定是美食家,而美食家如果不是吃货,那就对了,因为他们会认为吃货成不了美食家。
为什么在宁波美食家柴隆笔下称霉苋菜梗为“宁波民间灵魂菜”?对此你怎么看?
绍兴和宁波等地爱吃臭菜早已闻名,绍兴以霉干菜、臭豆腐为主,宁波著名的臭菜有臭菜梗、臭冬瓜等等,臭菜梗又叫霉苋菜梗,被人称为“宁波民间灵魂菜”。
关于霉苋菜梗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吴越争雄,越国兵败后国穷民贫,多数百姓只有靠采摘野菜果腹度日。一个农人采了一把野苋菜,先吃了叶子,又将菜梗切段,放进酱罐子里,以备日后食用。过了一阵子,罐子里飘散出一股股香气,农人取出蒸食,味道鲜美无比。从此,霉苋菜梗便成了当地的一道特色佳肴。
和臭豆腐一样,霉苋菜梗是闻起来香,吃起来臭。夏天里收割苋菜,去掉根和叶子,扎成捆堆放在河边浅滩上,浸泡一周后,洗净切成段,再放入干净的酱缸里,掺凉水淹过菜梗,最后撒上一层盐,并封紧罐口,接着将酱罐置于阳光下晒三四天,再移到阴凉处放置一周,等闻到苋菜梗发出阵阵霉香时,即可取出食用。
将霉苋菜梗放点盐上笼蒸制,取出后滴几滴麻油,便是著名的香油霉苋菜梗。做好的霉苋菜梗,壳肉分离,吃的时候拿住一端轻轻一吸,里面的酱汁便涌进嘴里,软嫩香滑,味道浓郁。在宁波和绍兴人家里,霉苋菜梗也可以用来蒸菜,比如霉苋菜梗蒸南瓜、蒸黄鱼等。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有人说“吃货就是美食家,只是称呼不一样”,两者之间有差别吗?怎样去分辨?
吃货的本能是吃,美食家的本能是品。
我以前一直想成为美食家,可是后面发现自己只能成为一个吃货。
因为自己知道吃货满足的是自己味蕾和胃,不太多去在乎这个菜色泽,怎么做,火候多大,应该加些什么料等等。觉得好吃,便会不顾形象的狼吞虎咽。
美食家从这到菜一上来,就会从摆盘,刀功,火候,用料等等方面去剖析这个菜,尝一口便知道这个菜得精髓在哪里。对于菜,他们更多的是品,一口可以品很久的时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