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
中国当代散文写得好的作家是是谁? 封神榜:我心目中第一流的当代散文大\名家人生苦短,书山学海。读书,必取法乎上,必去芜存精,读第一流文字而后已。文无第一武无
中国当代散文写得好的作家是是谁?
封神榜:我心目中第一流的当代散文大\名家
人生苦短,书山学海。读书,必取法乎上,必去芜存精,读第一流文字而后已。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一个道理;但学识依然有高低,文章必然存优劣,也是一个显在的事实。看到这个题目,心有所思,遂整理了下思绪,凭着一时记忆敲打出这份殿堂级散文作家名单,并分为“一流高手”与“候补高手”两部分,判别堂室,取瑟而歌。题总有剩义,野终会遗贤,此名单不求最全,但求最好。凭着这份名单,按图索骥,拿来读去,我敢说您已经置身在由最顶尖文章高手组成的文学江湖之中。
好书需要共赏,好作家值得力荐。我在过去,曾经花费数年的时间,去了解当代中国散文写作的实绩。那时也真是闲,每进图书馆,总在文学散文类一排排书架中,抽取上百本,一两天内泛览一遍,自冬徂夏周而复始,早出晚归往来相继,虽然因为愚笨了无长进,但是对于中国当代散文的状况,子丑寅卯,妍媸良瑕,既此去经年,一心大浪淘沙采铜于山,不能假作谦虚说毫无体会。
只是,这名单终归是带着我个人趣味的一个“海选”结果,我虽自信,也绝不敢自认绝对正确。犹忆物理学家费曼有部很棒的散文集,文题为《你干嘛要在乎别人怎么想?》对于这份名单,也是一样的,自己读着爽就好,你干嘛要在乎别人怎么想?您看着不合意,完全可以踢开这个榜单。
总之,我期待我过去为此抛掷的时间和心力,所换来的一点点心得和体会,可以对刚起步走在文学小道上的朋友有所助益。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正式开列封神榜名单:
1,当代散文大家:一流高手座列
高尔泰 代表作《寻找家园》(不要花城出版社删节版,讲究点就北京十月社的,好点就买台版印刻出版社的,某宝120元左右正版)
这本书理应得诺贝尔文学奖。
说它是中国版的《古拉格群岛》,反倒是索尔仁尼琴的光荣。
49年以后,斯文扫地扫厕所,我没有看过比他更好的文字;独立精神折戟沉沙,也再难看到比他还倔硬的文人风骨。
四顾无援、遍本鳞伤的他,像个苦僧;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之后,文字是他最后的修炼。那个野蛮的年代,在如今很多没有良知的史笔的反复调抹下,早已和光同尘。以至于散文写史,真实和灼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本书是招魂之书,控诉之书,也是悲天悯人之书。
单就文字功夫而言,这本散文集也让我看到最好的白话汉语,在当代振衰起敝。这是经过无数天才熔铸过的语言,是从庄子、屈原、列子、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三曹、庾信、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和钱谦益、汪容甫手里出来的语言,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合唱的语言,是《水浒》《红楼》的语言。
睽違已久的中国语文。昔我往矣的铮铮铁骨。
董桥 全部文集
董桥是锻字炼句的圣手。文字都是肉做的。
斟酌词句,推敲言词,句子优美洒脱,思想醇雅从容。冠带轩冕,老派作风;风度清锵,文学绅士。
文章中的结构与义理、辞采与人情,都在如抡巨手中淬炼为锦云灿星。处理素材的思路、表达主旨的智慧、安排结构的技巧、精粹语言的功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策略,都化为文字优雅的翩翩起舞。
有人说他题材狭窄,有人嘲笑他自我重复。我说他是一流的汉语作家。那么庞大的写作任务,那么精准的语式表达,那么妥帖雅致的词句,天雨散花,手到擒来,岂非一代作手。
自古以来,散文大师,从韩柳到归有光到汪中,流传文集都不过薄薄一小本。董氏著作等身,选輯数册,比之古往今来任何大家,又岂有愧色。
要找中文老师,没有比董桥更合适的家教了。
黄裳 全部散文集
中文第一健笔。
平易中有跌宕,在朴素中可见趣味,情思优美,典雅含蓄,语言文字运用得如此驾轻就熟,仿佛随手拈来,却都切中肯綮。
抒情写人,劳者自歌,往日印痕犹在;谈书论艺,近乎漫兴,实是老吏断狱。又常渗有家国、世事成空坏住之感,激楚苍凉,是不绝如缕的缱绻感忱。
汪曾祺 全部散文集
汉语在他手中点铁成金。驱遣汉语鬼斧神工。他真像汉语丛林中的桃花岛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文字就是他随意载种下桃与花。
哲人、画家、弄臣、说书人、酒鬼、学者、老农民、狂热分子、剧作家家、小说家.......
世界都束缚不了他,区区文字又怎能够?如何定义他,颇为踌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文字一定是他最后一块存身之地。他不是死在句下,而是安眠在文字锦绣之中。
汪曾祺让我看到,随笔虽然是一种松散的形式,也有它自己的戒律。如何处理好散漫和戒律,老汪已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孙犁 晚年散文,尤其是读书笔记
他做了一辈子的老实人。平淡自然,质朴亲切。文如其人,见字如面。
庾信文章老更成。他的散文,到了晚年,龙虎胎息,吐故纳新,炉火纯青。
内容宽博却不芜杂,纵横铺排而明晰俊拨;笔调通达自如,平和舒展;文字精致洗炼,成熟老到;笔法玲珑摇曳,火候拿捏恰到好处。读来机趣丛生,有会心处,开悟触动,心底会留下许多愉悦的平静与温暖的照拂。
饶宗颐 《文化之旅》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代学术泰斗,文章自然也是顶尖国手。韩愈《进学解》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征之饶选堂文章,真实不虚。
国学修养深厚,家国情怀圣洁,置身民族文化之中,思考人类终极问题。他的文风,沉郁顿挫,风流蕴藉,左右逢源,排山倒海,所折射出的是古今汉语的生死流转。
陈从周 《说园》
文物之盛,才子江南。贵介风流,学人深致。
李渔的淫奇考据,袁枚的思绪趣味,文震亨的雅人之致,高深甫的茶熟香温,在陈从周的文字里,致广尽微而有余。
那么简单的一句话,一种表现、一种状态,都是爱上层楼,汲古探新。
阿城 《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
红羊丧乱,文章坠废。
阿城这人,游戏人间,文字玩家,竟然大俗大雅,教外别传,荤素不忌,真成一家。
他的散文,最重要的部位,在表面的底层深处,在句子下面遮掩的思想的深刻。
王鼎钧 回忆录三部曲
过去人总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天下丧乱内外交哄过后,浪子王鼎钧成长为散文大家王鼎钧。
他是国家的弃子,文章的宠儿。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当繁华已成云烟,但是写到人间万事,隐隐尚有富贵家儿气息。这是故国回首,“多情应笑我”的回光返照。那种羁旅情思,交缠着笑忘歌哭的人生感念,情深而意挚。
真是好文字。这种好,不是停留在我们眼下时代的作者所娴熟的,一种仅仅停留在辞藻堆积的淫巧,而是一种深深悲怆于时代之后所呈显的叹息和从容交并。
吴鲁芹 。《鸡尾酒会及其他》
妙曲,侧闻弦歌而晓雅意。好文,尝鼎一脔即可知味。
吴氏之文,让我们藉此看到什么是名门正派的英国随笔风。
深耕细犁、广种薄收;朴素、腴厚、俏皮、琐屑、妩媚、精致;他把散文田地扩充为纵横弛骋纵情狂欢的阵地。
龚鹏程 。《四十自述》、《书到玩时方恨少》、《多情怀酒伴》
近三十年来,文体浇漓,才调荒秽,稍稍作者,强名曰文。龚氏不忘中原,继起海岛,龙象之姿,鱼鸟所惊,真当今文苑学界罕见之人物。
其文,才学相济,蔚然古风,稍入风度,间见奇崛;其学,斧阔大刀,遇佛杀佛,龙象蹴踏,必胜后已。我等读之,心生欢喜,叹未曾有。
这是有着第一流天分、才情之人。检点过去百年人物,大概只有钱钟书可以并驾齐驱,华山论剑。
聪明过人,阅历过人,文字过人,思想过人,学识过人。这些落在文章,是沛然莫之能御的超然和霸气。
可惜的,是人太聪明,限制成就。古人谆谆告诫,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真是有道理。
林谷芳 。《千峰映月》《禅两刃相交》《如实生活如是禅》《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画禅》
当代人以散文论禅,独步天下,谁与争锋。
倘若说佛学源于印度,禅理则长于中国土壤。而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心在主张‘天人合一’,往往‘推天道以明人事’,他的散文是此往古流风。
论文字,苍悠大气、深邃广博,势不可挡。论思想,呵天问地,审己度他,学究天人。 其人所思、所信、所行充满了哲思的底蕴;其文在事理与现象的相互观照、相互阐发之中,迸发着深刻的哲理。
余光中 全部散文集
哲人已萎,典型常在 。
但凡出身大陆,再寓居海外乃至异国他乡的,身上的乡愁是双重的。而两种文化冲击而成的文字,一般比较耐看。余光中不失为大家。
陶杰 全部专栏文集
人说他崇洋媚外,他说他是崇优媚好。
香港专栏作家,陶杰当为第一号人物。只是一天八个专栏,左右开弓,八心并用,难免良莠不齐。
位卑未敢忘忧国,语不惊人死不休。
陈之藩 《陈之藩散文集》
以物理学家成为一流散文作手。
有些事情正在被埋没,尽管他们有被认识和思考的价值。
张宗子 :《书时光》
斯人寂寞。
只是张宗子的寂寞,并非文人悲春伤秋一味搪塞,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寂寥和悲哀。这一点,他和他同名前辈有神魂交通之处。
读到这么好的文字,不免“时彦殒落”之感。
唐诺 全部作品
文贵简素,道法自然。
色彩缤纷,灿如烟霞。
真实、深情、有质地。
刘铮\乔纳森 《始有集》(不佳,最好网上找其文章)
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读这么多书;一个人,文字可以这么好;一个人,思想可以如此睿识;一个人,可以如此淡薄名利。
这么一个年轻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才学博学让人叹为观止。
张中行 《负暄琐话》
知堂传人,文字岂能平庸
含嗔隐悲、载沉载浮的目光永留纸上。
金克木 全部散文
大师啊大师,写什么都是大师。
钱钟书 《谈艺录》、《管锥编》、《容安馆札记》
暗室一炬,文化灯塔。机变无方,略不世出。
二边云彻,方知实相之尊;十刹风行,乃识真如之贵。
千载学问之鲁殿灵光;百年文章之殿军绝响。《谈艺录》诸书,岂止是学术著述而已,也是最曼妙之文章。在他手上,尊贵的汉字几成奴仆,排兵列阵,驱来遣去,洋洋自信,无怨无悔。
2, 当代散文名家——二级候补名单
李娟
过去,我执念认为,要写好散文第一步是多读书。
真的是李娟的文字让我幡然明白:真诚才是与佛性相应的,是最通文心血脉的。是可爱的,是欢喜的,是很美的,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
李娟没有繁华可洗,只有善良供说。就是这么一个八零后柔弱女子,在新疆,也在人间,我手写我心,经营出一片稀有的文字沃土,从此风吹花落,摇曳有姿。
庄因 《流浪的月亮》
散文家庄因,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庄严,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现在的故宫牌匾就是庄严所写;岳母是著名作家林海音;李敖则是他当初在台大历史系读书时的高一级学长,有过从。
他的散文,都是那个时代的故事:真挚的,严肃的,跳脱的,萧瑟的,无一不是闲笔,又无一不是寄托;悯人的目炬中保存着灼热情怀,繁复的述说中隐藏着尖锐秉性。
伍立杨 《梦痕烟雨》、《浮世逸草》、《霜风与酒红》、《墨汁写因缘》、《时间深处的孤灯》
南冥有木,彷徨乎无为其侧。
非颂非弃,散文中充满着冷峻的哲思。
胡文辉 《最是文人》、《书边恩仇录》、《广风月谈》、《拟管锥编》、《洛城论学集》
不失为岭南才子。
赵越胜 《燃灯者》
吼声暴起,声震四壁
对经历过的历史近景的描写,并非秦汉魏晋之类的远景,所以个人的体验是那么的深切。
思想、情感、意志未分糅合在文字之中,率性而为。这是生命经历和文字的缘分。
梁文道 《我读》《常识》
读书广博,文字可观。通达不失尖锐,宽厚无碍批判。
扬之水 《棔柿楼读书记》《诗经别裁》《棔柿楼集(三)》
文思并茂,学识兼具,当代第一才女。
赵园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如果一种文章,文字漂亮而无情,那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分裂。
赵园文字雅驯又深情念旧。破碎的梦想与情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伤感与无奈的徘徊,齐聚赵园笔下,历史仓皇如幻觉。
杨牧
一边是经验性感受和描述,一边是思想性反省或沉思。
林文月 《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遥远》、《午后书房》、《交谈》、《作品》
连雅堂的外孙女,连战的表妹,台静农的得意弟子,台大的名教授。
温文尔雅,大家闺秀。凝思运笔,纷繁婉丽。
白先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来飞去文字中
北岛
凝重和风情
罗韬
大隐隐于市的高手
李劼
斥佛骂祖,元气淋漓。
第一流的文人必是第二个政府。
当代最有才华的文学评论家
林行止
原来理性的经济学也可以和感性的文学联姻。
蒋勋
人间太喧闹,文字更贴心。
一支善感而温柔的笔,漫天风月,浅斟低唱;艺术、生命,都有了人情物意之美。
骆以军
文字也可以是玩物。
于坚
以诗名家。其实散文比诗好
张大春
文学顽主 风流文章
齐邦媛 《巨流河》
历史特有的沉淀与厚重。
“历史”,在政治家的眼中是枪杆,在商人的眼中是敛钱工具,在史家的眼中是宣纸和毛笔,在哲学家的眼中是意识形态,在普通百姓的眼中是谈资,在文学家纸下是文字的斑斑血泪。
陈丹青 《退步集》
他反对愚蠢和无趣
木心 《哥伦比亚的倒影》
厚重荒凉和惆怅唏嘘
杨照
真是才子 能者无所不能
野夫 《乡关何处》、《江上的母亲》、《父亲的战争》、《身边的江湖》
他不想‘漂泊’也不想‘还乡’,只想把落到个体身上的沉重负担清算给文字,并立此存照。
刘永翔 《蓬山舟影》
文献学学者,文章却有“中古遗风”,干净,漂亮,峻极,字无虚发,寸刀杀人
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
悲怆氛围中难以自拔
她的文字,让我们看见,有着知识分子良知的人,存有心灵善良怜悯的人,在这个乱世过得多么艰难。
张志扬
幽僻处可有人行?
秘密教父式的名声,自甘边缘的位置
陈嘉映
陈氏的独门武器,不仅在哲学素养,文字也是,一个个汉字,在他书中,如同飞针散落。
如何凝练的说理,如何清晰的表达,如何透彻的论文,陈氏不仅有“语言观”,也打开了“语言关”。
黄苗子
士大夫之流风遗韵
南帆
理性自觉。思辨精神。逻辑的力量。注重推理、演绎、证明、议论和剖析的方法。
朱学勤 《书斋里的革命》《风声雨声读书声》
“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误苍生”。
刘绍铭
文字漂亮
徐晓 《本生为人》
岁月太沉重。
女人尤多感伤。
一个女人真实不虚写下岁月时,沉重和感伤就都在哪里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幸有文章慰艰危。
2017,12,31,晚列
祝读拙文的朋友新年如意!更多文史、时评干货,敬请关注敝号
码字不易,还请点赞鼓励。
如何评价当代散文八大家?
谢邀。所谓“当代散文八大家”的说法纯属出版社炒作,并无任何权威性。我甚至觉得,把汪曾祺和余秋雨并列一起,是对汪的侮辱;把秦牧和“八大家”扯到一块儿,更是对散文的诋毁。
要品评中国当代的散文大家,首先得对什么是散文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韵文(诗词歌赋)相对应的文学形式。这一点从古至今没有什么大的争议。但是,狭义的散文在定义上却是既有东西之别,也有古今之变的。如今,散文指的是较少束缚的、不讲究韵律排比的、以文字为核心的多种文学体裁。它既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散文(其实指的是抒情散文),也包括随笔、杂文、书信、评论等等。但不管花样多少,现代散文的核心是“自由”。没有清规戒律,也不讲什么“形散而神不散”,多元丰富,不求严谨工整,只求在整体上给阅读者以共鸣。
事实上,中国古代并没有“散文”这个概念,这个词本身就是五四时期的产物。西方的散文则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雄辩术,中间湮没无闻,直到16世纪才受到重视。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国人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是他而不是别人给现代散文打下了最深刻的印记,这个印记就是自由。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自由”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当代的散文水平。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大多数所谓的散文家其实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由的思考,也就根本不会自由的书写。大量的中国当代散文不过是伪文、虚文、矫情之文。
这时候我们来看,这所谓的当代八大家里头有几个能真正担得起散文大家的名号?冰心?秦牧?余秋雨?季羡林?张中行?我只能呵呵。
搞这种八大家的排行毫无意义——实际上过去的“唐宋八大家”就是明代文人为了贬低唐朝褒扬宋朝的无聊之举,根本不能客观体现唐宋的散文成就。我还认为,任何现当代的中国散文家的序列里少了王小波或者王鼎钧,这样的评价就是有缺陷的。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
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
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当代的散文大家都有谁?
当代的散文大家都有谁?推荐几位?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散文大家有很多,论其散文艺术成就而言,笔者以为:秦牧.杨朔、魏巍、刘白羽、朱自清、冰心、茅盾、孙犁等八人在当代散文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秦牧:我国著名散文大师。代表作《艺海拾贝》。馆藏作品《秦牧散文集》、《中华散文珍藏本.秦牧卷》等,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被益为“散文一绝”。
杨朔:著名散文作家。代表作《荔枝蜜》,著有《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等,其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含蓄极富诗意,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一流散文作品。
魏巍:著名散文作家,代表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著有《故土和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等,其作品立意深切,情挚语真,倍受读者喜爱。
刘白羽:著名散文家,代表作《长江三月》。著有《芳草集》、《心录的历程》、《早晨的太阳》等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作品文笔简鍊,情思亦隽亦遥深,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写的一篇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著有《背影》、《匆匆》、《威尼斯》等,其作品精巧优美,以抒情著称。
冰心:著名作家.散文家,代表作《繁星》。著有《樱花赞、《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等,其作品委婉明丽,酒脱自如,生动感人。
茅盾:杰出的现代作家,代表作《白杨礼赞》。著有《雾》、《大地山河》、《黄昏》、《谈月亮》等,其散文语言细腻深刻,心境旷远,气势磅礴,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孙犁:著名散文作家,代表作《荷花淀》。著有《孙犁散文集》、《童年漫忆》、《父亲的记忆》、《母亲的记忆》、《伙伴的回忆》等,孙犁主张散文“要有真情,要写真相”。孙犁和巴金曾被誉为“当代散文星空中的双星”,文学界更有“南有巴金,北有孙犁”之说。
述上述八位著名作家,其作品曾全面深刻地影响过中国当代历史进程。在当代文坛,笔者以为他们所著散文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给予后人影响也最深远。

当代散文八大家都有谁?有什么代表作?
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是哪八位,有几种版本的说法,现介绍其中一种,供大家讨论补充。
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他们是:林清玄、汪曾祺、余秋雨、张中行、冰心、余光中、贾平凹、刘亮程。现一一简单介绍。
1.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3.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4.张中行,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作品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5.冰心,1900年10月生,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6.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7.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天狗》、《晚唱》,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8. 刘亮程,新疆沙湾人。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曾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以“刘亮程和他的村庄”为题对其作了专访;《书评周刊》、《作家文摘》、《新华文摘》、《江南》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散文及评论文章。 他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的大才华。
中国近代谁的散文最好?
近代散文 ,一般是指清道光、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前后)至“五四”前夕的文言文。其代表着古汉语散文最后的辉煌。
在此期间,取径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古文仍占着主要地位。尽管到后期受新文体影响,有所变化,但“桐城派”古文的余韵,仍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如《近代八大家文钞》中的林纾和马其昶,都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人物。
而说到《近代八大家文钞》所收录的散文作品,清末民初王闿运、康有为、严复、林纾、张謇、章炳麟、梁启超、马其昶八位大家应是近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了,这其中也很难分出谁为最好。
而依个人偏好,我还是喜欢较有活力的新文体,而当中又以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最为喜欢,《少年中国说》也应该是我目前还能背的唯一一篇近代散文了。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最好的,就梁启超吧。
现代诗歌,究竟是诗还是散文?
谢谢邀问,回答,现代诗歌,就是现代诗歌,不是散文。现代诗是从五,四运动发展创作的,她适合现代时期的新需要,现代诗不受古诗的那种格律对仗,韵律的那种束缚和限制,但要表现的灵活,语句也要高度凝炼,也要合辙押韵,有思想,有意境,当然,古诗有古诗的优点,从《诗经》开始。对人类和社会从政治到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我们说现代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有很强的节奏感,有韵律,有激情,能集中的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感情,现代诗也要有一定的讲究,诗风和章法,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能启迪人的心志,改造人的思想,为现实生活服务,宣传正能量,现代诗就是要促进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如何写好散文?
谢邀:
立意要鲜明,
形散意不散。
围绕中心写,
可引经据典。
词语要华丽,
联想要精选。
层次必分细,
语言务精简。
以上是自己的写散文心得,不当之处,请好友斧正。
如果公正地评价余秋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谢邀请。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坦诚地讲,做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和如今的文学中年,我是受到过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浸染的。对于余先生的博学和余先生在文化上的高深造诣和著作等身的建树以及余先生的文采口才,我是怀着十二分的钦敬的。有拙诗可以见证:“秋雨才气干云天,锦绣文章人称羡。散文游记最叫绝,《文化苦旅》广为传。学界大咖不虚谈,通古晓今有实篇。风度儒雅大家范,书生意气眉宇间……”。
做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他文化创作上的一个巅峰,也是一部融合其文化睿智文化思考和人生体验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很多文人学者和大学生争相传颂并以一睹先睹为快事,甚至一度曾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至于在报刊杂志文化媒体上发表的关于《文化苦旅》的评论文章更是连篇累牍,难以计数。之后不久,余秋雨又做为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主评委频频出镜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黄金时段,一时间人气飙升,名声大噪。等等这些,给余秋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荣光。
然而,好景不长,没出几年,余秋雨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诟病,渐渐淡出了文娱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怎么回事呢?众说纷纭。我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获得盛名后的“傲”与“飘”。
发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众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给他带来了巨大荣誉。青歌大赛主评委的频频“爆光”又使余秋雨迅速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文化“明星”,这可以说是余秋雨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但是,盛名之后的余秋雨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返朴归真”,反正是没有敛住过盛的锋芒,俨然以“中华文化第一人”自居,倨傲不谦,派头十足,常常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甚至目中无人的很不舒服的感觉。本来,“文人相轻”就是文化圈里一个相袭已久的痼疾陋习;本来,就有不少人对余秋雨的“爆红”很不服气;本来,就有很多的羡慕嫉妒恨。而盛名后的余秋雨又如此“骄狂自大,笑傲江湖”,自然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口诛笔伐了。
二,青歌大赛上的“炫”与“酸”。
曾经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是从全国范围内发现和选拔青年歌唱人才的重要赛事和平台,也是全国观众的文艺盛筵。余秋雨被聘为青歌大赛主评委,负责歌手文化知识的考核答辩。余秋雨的学识和声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似乎忽略了青歌大赛重在“歌”,文化知识只是对歌手的一个综合评估和考量,结果他给歌手们出了一道道相对高深的“文化难题”,甚至有些题竟然艰涩到连专业文化人士都“愧不能答”。而且余秋雨每每在解题中总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滔滔大论,难免给人一种借机炫耀自己学问高深之嫌。在文化人看来,余秋雨是在显摆,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在参赛歌手看来,余评委是在为难他(她)们,在很多观众看来,余老师做的有些过了,是迂腐或者说是“酸”等等。可以肯定,余秋雨对青歌大赛评委这个兼职很是尽心尽责的,也很投入,但也许是不得要领吧,总之,他是付出了很多,效果却是不尽人意。
三,婚姻传闻中的贬与损
余秋雨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变就传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暂且不表。第二段婚姻是跟马兰结为伉俪。大家知道,余秋雨是文化界名流和大家,气度不凡。马兰同样是著名的文艺界人士,当年安徽黄梅戏的当家花旦,是集戏、歌、舞和影视表演于一身的大才女,而且貌美如花,气质高雅。马兰当年嫁给大自己近二十岁的余秋雨也曾引起过一番轰动。祝贺者有之,赞许者有之,唏嘘者有之,为马兰惋惜者也有之。笔者曾写诗赞道:
“春风轻拂兰花艳,金曲绕梁送宛转。《西游记》里美煞眼,《张玉良传》含幽怨。影视戏曲都能演,风情万种人人赞。最叫好是黄梅戏,红遍江北又江南。秋雨潇潇随风潜,兰叶花香无须掩。珠联璧合成百年,道是一对好姻缘”。
余秋雨和马兰结为伉俪后,有一段时间也不断听到这对夫妇如何恩爱体贴的传闻。但是多年以后,忽然传出余秋雨又喜欢上一年轻女子欲与马兰分手的绯闻,众口铄金,对余秋雨的贬损更是接踵而至。然而又是几年过去了,余秋雨和马兰还是好好的两口子。
笔者以为,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个性。对于余秋雨的诟病,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美中不足,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性格和性情使然。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余秋雨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大学问家,但也不可能没有缺点缺憾和疏乎失误。我觉得,余先生的作品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