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是怎么体现“龙文化”的?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
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是怎么体现“龙文化”的?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在中国建筑物上,龙文化的意义在于彰显地位,祛灾辟邪。
1.房屋体现。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
慢慢的,不止是屋脊,门口,门上,房梁,支撑柱子上面都有了,不过朝代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姿态千万种,妙趣横生。
2.陈设,服侍等
将皇帝称作真龙天子。皇家的所有建筑图形都以龙为主。通过故宫,门上的图腾,裱,大殿,座椅,服装上都是龙的图案。证明自己的皇室地位。后来成为了当政者的象征,不允许百姓在使用。
正是如此,龙的权威被确立,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象征权利和富贵,龙的构成也是众多动物组成,成为了力量和权威的代言。
当中国古建筑遇上古诗词,是怎样的一种美?
我国古建筑和古诗词貌似也是分不开的,那么诗人们笔下的古建筑有多美,且来看:
一:古诗词中的亭
1、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苏溪亭》唐 · 戴叔伦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唐 ·郑谷
4、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 · 欧阳修
5、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移家别湖上亭 》唐 · 戎昱
亭源于我国周代,其本身就具备优雅之美,再被诗人写入诗中,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后则更是体现了不同的美!
二:古诗词中的楼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 李白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 苏轼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 》宋 · 林升
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 》唐 · 高骈
5、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四首 》唐 · 王维
这些楼在诗中跟不同物像搭配后,就如同走进了画里,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不同的故事~
三:古诗词中的桥
1、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 · 志南
2、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3、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溪 》唐 · 张旭
4、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游湖 》宋 · 徐俯
5、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柳》郑谷
这些桥或是玲珑雅致,或是朴素复古,亦或是冷寂孤独,总之都是承载着无穷的诗意美!
四:古诗词中的寺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唐 · 张继
2、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夜归鹿门歌》唐·孟浩然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唐 · 杜牧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5、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唐 · 杜甫
以上诗中的寺,都是幽静的,也是沧桑的。寺在南朝时候被大量修建,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阅尽了多少兴衰成败,它们的美是庄重通古的~
就分享到这里吧,这些关于古建筑的诗句,其中有多少是你喜欢的呢?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的修建工艺没有完全流传下来?
谢邀,对于历史我不大清楚,不过我个人认为古代建筑技术中国确实古时很精辟,在我国三山五岳古建筑中有很多精华,但在师传徒父传子过程中往往留一手.学不完全。再加上封建社会的暴君政策往往工程结束.民工(保刮民间顶级师傅)全部灭口。这工程建筑技术也就失传了。情况多样的,只有请懂历史的老师们师傅们回答了。
中国古建筑建造技艺从隋唐到明清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谢邀,中国古建筑建造技艺从隋唐到明清退步了许多。
中国古建筑经典文化中,什么叫“厅堂造”?
古建知识科普:“厅堂造”
厅堂造,是古建筑一种结构形式,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比殿堂造规格要低,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屋内的空间很灵活,柱子变化多,面阔、进深没有一定的规矩;
第二:梁架上,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使用,且屋内的金柱普遍比外面的檐柱要高一些,这个最常见;
第三:厅堂造的梁架上,一般都不用斗拱,斗拱只在外檐上能看到;
第四:内柱的高度需凭借举折的高度来定;
第五:用材较小,一般是四等或五等材。
事实上:明清时,厅堂造已和殿堂造不相上下,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这些老规矩,只在一些宋金低规格古建筑上出现,所以今天的人也就不用太认真去掰扯,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点混乱。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营造和山西看庙问题欢迎问我
亦文亦物,自驾数年,实地手摄,一分钟讲古建,希望文化遗产对所有普通人平等、公平的开放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建筑?
我国古代在建筑方面还是比较发达的,如秦的阿房宫,唐的大明宫,还有后来的天坛故宫等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晶。虽然有些古代建筑如今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它们的建筑设计以及构造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研究。
古代建筑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方面本来就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尤其是古代皇家建筑(如故宫天坛等)都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建筑不仅仅从它的设计方面研究,更研究它内含的文化意义。
从某种意义说,研究古建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它,古建筑留存到今天的已经为数不多,为了能更好的保护它,我们今天必须研究它,研究它的内部构造从而得出保护古建筑的最好方法。所以,今天我们之所以研究古建筑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它,把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代代流传下去。
最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也是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提取一定的经验。我们不能否认古人在建筑方面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学习的,学习传承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对我们今天建筑的设计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为什么全部都是内开门而不是向外开?
古代大门为啥多朝里开?
喜欢看古建筑的朋友可能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原来的古建筑大门都不是像今天一样,朝外开,而偏偏要朝内开呢?这样不会是占到殿内空间吗?明明是很不实用、很不方便的设计啊。
事实上,这还真是个问题。从我所看的最早的几座唐代建筑,再到大同的辽金建筑,到晋东南的宋金元建筑,几乎你能看到的所有古建筑大门都是朝内开,这已经成为一个大门设计“潜规则”。
在古代,早期殿门多为板门,也就是平直的两扇大板,非常简单。古代大门是靠安置在地栿和顶部的榫卯来固定,上下都有凹槽镶嵌,等于是“悬空”的,为了保证殿内宝物不会盗走,大门不会被盗贼拆卸下来,工匠们才想出了“内装内开”的方法,是出于防盗的考虑。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营造和山西看庙问题欢迎问我
亦文亦物,自驾数年,实地手摄,一分钟讲古建,希望文化遗产对所有普通人平等开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