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能力散文

怎样通过阅读小说和散文等提高文学创作的能力?首先谢谢邀请。我不知别人读书是什么习惯,就此简要介绍一下个人的读书习惯,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十分荣幸。本人读小说或其他什么书

怎样通过阅读小说和散文等提高文学创作的能力?

首先谢谢邀请。

我不知别人读书是什么习惯,就此简要介绍一下个人的读书习惯,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十分荣幸。本人读小说或其他什么书首先是一个十分安静的环境,以空杯的心态逐字逐句的读,把不识的字词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词典了解其含义及其运用方法,把好的字词收集起来,把好的句子、描写等等凡感觉好的有新意有创意的统统记录下来,在闲暇翻一下,会加深印象。有时也会带给你创作灵感。

读完整篇小说或散文不妨写一下最初的读后天感。而当再深入读读的作品时你会感觉到你的水平正在提高,读一读你最初的读后感会感觉到。

读文学作品,应带着问题去读,特别是小说之类,作者是处于怎样的写作目的,有什么深意,边读边提问题,会让你收获颇丰。

最后读写一下故事梗概也会对你的写作大有好处。

写作关键是练,所以要时时的练,不管是小说或是散文。而当作品成形,就需反复的修改,或让别人读后提出建议,总之,一部好的作品一般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在读者中享有口碑。

以上仅是个人拙见,如能对你有所帮助,我便心安。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谢谢!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

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

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如何写好散文?

谢邀:

立意要鲜明,

形散意不散。

围绕中心写,

可引经据典。

词语要华丽,

联想要精选。

层次必分细,

语言务精简。

以上是自己的写散文心得,不当之处,请好友斧正。



怎样才能写好散文?有何技巧呢?

现代散文不同于古代散文。散文,顾名思义,就是比较随意的文章。散文不同于诗词歌赋,在今天也不同于小说传记,不同于报告、总结、论文、学术著作等。散文之所以称为散文,就在于它的“散”。大可信马由缰,神驰万里;小可一草一木,见微知著。可以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可以谈古论今,家国情怀。



散文是心情,思想,感悟的翻译官,也是人性,欲望,善恶的书记员 ,只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即可。一百字还是一万字;一挥而就还是字斟句酌谁管得着呢?不要拘泥什么“龙头、豹身、凤尾”,什么“形散而神不散”,什么“三要素”、“四要素”的,跟你说这些条条框框的人多半自己也写不出好散文的。

但是,如果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散文那就不仅仅是情感发泄,想说就说那么简单了。想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就必须有生活阅历,有独到视角,有深邃情感,有特色语言。你必须博览群书,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你必须历尽沧桑,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真正的散文大家,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只知道归有光、朱自清、毕淑敏、林清玄、余秋雨这些大家们的散文像滋味无穷的盛宴,美不胜收的风景,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振聋发聩,直达胸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每个人都历经坎坷,学富五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写散文没有什么真正的技巧,唯一的技巧就是多学。

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散文?

这个问题我来答,望大师们指点。一散文包括广义散文和狹义散文两种,广义散文包括除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一切文体。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一书中说,不属于其它文体,而又具有文学的意味,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范畴。这样就有了抒情,叙事,议论这三种散文,狭义的散文指抒情敬文。随着文学发展,只剩下抒情散文一种了,散文踪迹到处都是,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最成功的是徐霞客游记,开创了散文新体裁。二写散文注意体裁和风格这两种形式。体裁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游记事叙事抒情等,感觉不同,定义有别。三风格有清新,凝重,悲,喜,积极,落寞等,但是一一定要形散而神不散,结尾一定要画龙点晴。四,只要你写的能引起共鸣,发自内。心,就会成功。让我们都爱上散文吧!

能推荐一些好书吗?小说散文都行?

我推荐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作者是一名推理作家,但是这部作品却超越推理小说的范围,却比推理小说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发人深省。

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随即不断发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会,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源自百度百科)

名人推荐

如今回顾写作过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东野圭吾

《解忧杂货店》是人与人真诚面对时产生的小小奇迹,希望更多人能知道这个故事。——《解忧杂货店》舞台剧导演兼编剧成井丰

《父亲》散文?

父 亲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十分硬朗,走起路来还是那样健硕有力。母亲去世的早,姐姐为了当时家里的生活,早早辍学,和父亲一起耕田种地,偶尔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日子也算过得去。为了照顾父亲她嫁到了我们村,事实也是如此,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照顾父亲的事情多亏了姐姐。

父亲一生劳累,但是身体很健康,平时有了小病什么的从不吃药,他总是说:“是药三分毒,抗抗就过去了。”语气执拗,容不得我们劝解。父亲的生日是在春天,在父亲七十岁时,我和妻子从北京特意赶回来在老家给父亲过了七十大寿。那天,我们家族的叔叔伯伯都到了,父亲很高兴多喝了几杯,脸红红的,喝到最后父亲突然落泪了。我和姐姐把父亲搀扶到里屋,父亲叹口气:“没什么的,不要担心我,我就是想你母亲了,你姐姐嫁到咱们村,十分惦记我,隔三差五都来看我,你姐夫十个实在人,很好。你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了北京人,真好呀……可惜你的母亲走的太早,太早,她怎么就没有这个福分呀……”这一刻,我和姐姐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妻子没有拉灯,坐起身:“父亲真的老了,姐姐在家照顾父亲这么多年了,我们平时只是给父亲寄些钱,但是我总觉得亏欠父亲什么,把父亲接到北京吧,让父亲跟我们一起住,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呀”,怎么能让姐姐一直照顾呀。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句话我最理解。”我的好妻子呀,他和我想到一块去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很亮。

第二天,我和妻子来到姐姐家,把接父亲接到北京的事情说了,姐姐落泪了,沉默了,最后姐姐说了句:“好吧,这件事我听弟弟和弟媳的,让咱父亲出去散散心也好。”姐姐明显舍不得。

当我们一起和老父亲谈这件事的时候,父亲竟然一口答应了,他的爽快竟然把我们几个弄愣了。父亲只是说:“给我一天的时间,我要收拾一下。”妻子说:“我们那里什么都有,没有的我们给您买就是了。”父亲笑着说:“这你们就不懂了。”父亲的“不懂”,我们是真的不懂。父亲走的那天,叔叔和伯伯,还有侄子们都来送,父亲笑得很爽朗,只是反复说一句话:“跟儿子享福去。”随身带的只是一个小口袋,我们没有问,只是想一定是父亲日常用的东西吧。日常用的东西怎么要用口袋装呢,我们也没有多想。

来到北京,父亲说:“儿子,请几天假,陪我到处转转。”命令的口气倒是把我和妻子逗乐了。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父亲每到一处一定要留影,并且是要单独留影,我和妻子虽然感到奇怪,但是也没有多想什么。几天下来,父亲说:“差不多了,你们都上班吧,记得把照片洗出来后,马上给我,我要留着。”我和妻子笑着说:“一定的,放心吧。”父亲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每天出去转转,回来还给我们讲一些他认为很怪的的事情,我们都笑着,听着。

时间很快,秋天到了。那天我刚下班,妻子把我拉到卧室,悄声的说:“咱父亲不是不喜欢养花吗?你看看父亲在阳台忙活的。”我和妻子一起来到阳台,父亲真的在忙活,他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腾出来,放置了一个长方形的花盆,旁边还有一个小口袋。父亲看到我们奇怪的目光,只是笑了笑,平静的像自言自语:“儿子,儿媳,你们都是农村出来的,现在是什么季节,秋收季节,秋收过后就该种小麦了喽。”我们不解,这和种花有关系吗?父亲打开那个口袋,取出一个大个的可乐瓶子,拧开口,把里面的东西倒到方形花盆中:“这是咱们地里的土。”只见把土倒完,用手捏碎,再用手掌抚平,压实。父亲又从口袋中,取出一个纸包,慢慢地打开,竟然是一把黄灿灿的麦子!“这是我在你姐姐那里要的去年留种的小麦种子。”父亲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手指在花盆中勾画出三道深深地沟,把麦种均匀地散播到土里面,再一次抚平压实。父亲再一次在口袋中取出一个大可乐瓶,喃喃地说道:“家乡的土,家乡的种子,还要用家乡的水来浇灌的呀。这是我在老家带过来的深水井的水,甘甜醇厚,最养庄稼了。”父亲把水均匀地倒入他的“田地”里,倒完后,竟然俯下身,深深地呼吸了一下花盆里的土:“家乡的土,味正!”最后他站起身,竟然腼腆的对我们说:“没有和你们商量,你们不介意吧?”“不介意,不介意。”我和妻子同声说道,一瞬间,父亲,我,我妻子三人眼角竟然都湿润了。那天晚上,妻子说:“父亲想家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天气却很热,热得我们一晚都无法入眠。不知道父亲那晚睡着了吗?

自从父亲种好了小麦,每天都会去看,有时蹲在那里很久,小麦发芽了,他兴奋的像个小孩,整个阳台上妻子种的奇花异草在父亲眼里都黯然失色。因为阳台温度比室外高,麦苗长得很旺盛,父亲看着过于旺盛的麦苗发开愁了。我知道,在年前小苗如果拔节了,那明年小苗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这是冬小麦的特性。一天回来,我也习惯性的来到了阳台,父亲的“花”不见了!这可把我吓坏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父亲推门进来了,如释重负地说:“儿子,不要担心。这不是立冬了吗,马上要下雪了,我们种得是冬小麦,不经过冬的严寒,雪的滋润是不行的。我和小区物业的老张头说好了,在咱们楼下的花坛边上让我们的小麦过冬,只有这样明年才会丰收的。老张头人真不错,他老家也是农村的,还是农村的人好说话,真好。”父亲对老张赞不绝口。从这以后,父亲往楼下去的时间就多了,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又下了几次雪,父亲也会下楼的,去干什么,我们都知道。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我和妻子每天都上班,父亲依然出去逛公园,和小区的老张头聊天,日子过得很平静,很充实。这个春节,父亲没有回去,我把姐姐一家人接到北京过年,姐姐看到父亲很健康,很高兴,也就放心了。一个很平常的夜晚,都十点多了,我起来方便,隐隐约约听到父亲房间有说话声音,我回身叫醒妻子来到父亲的卧室外面,父亲在打电话,是打给姐姐的:“……再过些日子就到清明了,你弟弟近来为了个项目策划很忙的,你嫂子今年教的是高三毕业班也很忙,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回老家给你母亲烧纸的事……这样吧,你多准备些烧纸,就算是有你弟弟的份了……还有,我在北京生活的很好,不要担心我。前些日子,我把我在北京看风景的照片都让小区的老张头用快递寄回老家了,你记得去领,领回来后,在清明烧纸时,把照片都一起给你母亲看看,告诉她,儿子儿媳都很孝顺,让她放心……小麦快收割的时候,我也该回去了……我不在你弟弟这儿住些日子,他是不会安心的,我在北京这样一住下来,乡亲们也会称赞你弟弟弟媳孝顺的。说实话,我在这里住的一点也不习惯,还是老家好,我想家了……”听到这,妻子伏在我的肩头,轻声地抽泣起来,我把妻子搂在怀里,不知说什么好。我们没有再听下去,静静地回到卧室,妻子找到日历,在清明那天做了个大大的记号。那晚的月亮很圆,很圆……

现在,父亲依然住在老家,依然由姐姐来照顾,只不过我和妻子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年清明和父亲一起回老家给母亲烧纸的时候,我和妻子请求父亲把那盆“花”留在北京,父亲高兴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的阳台上就多了一种“花”,一种一直在我们心中绽开的美丽的“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