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留学
福州大学生生活费?看个人能力,有钱就多给。如果你是家长的话:学校在市区给2000,在郊区1500.儿子在学校生活算比较好了。女儿有钱用,也不会贪小便宜,吃大亏福州秀山中学怎么样?福州
福州大学生生活费?
看个人能力,有钱就多给。
如果你是家长的话:学校在市区给2000,在郊区1500.
儿子在学校生活算比较好了。
女儿有钱用,也不会贪小便宜,吃大亏
福州秀山中学怎么样?
福州秀山中学原址在晋安区新店镇象峰村,后来为了服务三木小区的房地产开发,由市区两级拨款八千万在三木小区重建新校,整体搬迁。本人为了早先更好地回答一个“稻田小镇”的问题,曾到过此地。秀山中学现改名为秀山三木中学(但校名牌子还是秀山中学),是个初级中学,有22个班级,以每个标准班54人计,在校学生约1150人左右,师资68人,软硬件都较好。新店镇是闽王王审知的发祥地之一,是个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将来是福州副中心之一,历来有遵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再说象峰村是福州地铁一号线的起始站,得益于地铁和房地产的开发,这里在新店镇是比较繁华的地带,生员质素也是较高和教学质量也是较好的,和福州知名的初级中学如三牧中学(在福一中原址),延安中学(圣庙即孔庙附近)和福十九中(省立医院后门对面,闽王祠边上)有的一比,同属国家一类达标初级中学。
福州阳光学院怎么样?
阳光学院大学的话是在马尾区登龙路处于山上,我家就在山下,学校好像是三本,听说读书一年也有要花很多钱,去市区坐公交车一个小时左右,环境还是不错,适合读书比较安静,就是上下山不太方便,坐校车排队很多人,买东西一般也都到下面买,学校也有超市好像东西比外面贵,水果不是很鲜
福州有地铁吗?
(已运行)1号线总长29.84公里,共设25个站点,分一、二两期建设。一期设21个站点,二期设4个站点。
其中一期线路长24.89 公里,从象峰站至福州火车南站。二期线路长4.95公里,分别为安平站、梁厝站、下洋站及三江口站。
(正在建)2号线西起苏洋站,东至洋里站,全长30.2公里,共设22个站点,1座车辆段(下院),1座停车场(竹岐),1座变电站(董屿)。
建设进展:2号线14个车站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计划于2019年1月31日前全线试运行。
(正在建)6号线起点站会展中心站至终点站机场站,线路全长约40.869km。全线共设车站19座,其中高架站1座,地下站18座;全线设车辆段和停车场各1座。
建设进展:目前,6号线14个站点已开工建设,全线计划于2020年年底前建成试运行。
(规划中)机场快线,3、4、5、7、8号线。
福州现代中学怎么样?
谢谢邀请。
还在筹建中的学校,如何断言怎么样?
好比一个小宝宝,你不能断言TA长大后会是怎样。
所以,这个问题不怎么样。
只是恰好手痒,就顺便回答了。
1、透露的信息非常破碎,语焉不详。有说第一期投资额多少吗?没有。有说投资方是谁吗?没有。有说高中计划何时招生吗?没有。倒是从透露的有限信息看,学校的硬件条件非常一般,甚至可称简陋了,起码和其它新建的学校(公民办校都如此)动辄投资2-3亿的级别和逼格没法比。学校的主要领导也都是已退休了的教育界人士,可以理解为继续为海西教育作贡献,也可以理解为要实现在体制内未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怎样理解呢?但好像太伟大的动机都有些水份呀。
2、福州的基础教育总体较闽南差距不小,尤其是和厦门有明显的差距。厦门基础教育强的一个表面现象是民办学校少,比福州少许多,强大的都是公办学校,这体现了政府办学的主体责任。反观福州,真是民办中学生存发展的沃土呀,单是2018年新冒出来的就有时代中学三盛分校、福州现代中学,据说还有三牧中学的马尾校区和东泰禾校区什么之类的。
福州有哪些名人?
福州历史人文荟萃,代有名人。下面是一些历史名人资料供您参考。
【杏林始祖——董 奉】 董奉(200年—280年),东汉名医。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福州鉴真——隐 元】 隐元禅师(1592年—1673年),日本黄檗宗开创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为之轰动。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黄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黄檗宗的信众达数百万人,建有黄檗分寺500余座。隐元禅师还将中国的馒头、豆腐配方和当时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和音乐等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黄檗文化”。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著;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
【船政之父——沈葆桢】 沈葆桢(1820年—1879年)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础。沈葆桢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他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爱国侨领——黄乃裳】 黄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奋斗,“新福州”日益繁荣,已发展成为诗巫市。
【译林鼻祖——林纾】 林纾(1852年—1924年),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学泰斗——严复】 严复(1854年—1921年),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共和先驱——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侯德榜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碳化法氮肥生产流程,为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德榜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写下的《纯碱工学》等专著,揭开了纯碱生产的秘密,被誉为“中国化学家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虎穴忠魂——吴石】 吴石(1894年—1950年),是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牺牲时公开身份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次长”。毛泽东主席曾题诗赞誉吴石将军,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名篇。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文化巨匠——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95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郑振铎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天文大家——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1986年),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许多“第一”。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世纪老人——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被誉为与世纪同龄的文学大师。1923年,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其后,在她8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小桔灯》、《繁星》、《春水》、《空巢》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名篇。冰心以爱为中心的文学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现代著名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发掘、抢救了国宝景泰蓝制作工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铁人——高士其】 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誉为科教战线上的“铁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全身瘫痪的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工作了60年,写下600多篇、75万多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高士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被称为“中国两亿儿童的爷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为“中华民族英雄”。
【党内才子——邓拓】 邓拓(1912年—1966年),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邓拓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抗敌报》。1944年,邓拓主持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文集。新中国成立后,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社长等职务,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围棋宗师——吴清源】 吴清源(1914年— ),现代围棋大师。少年时代的吴清源就被誉为“一代围棋神童”。东渡日本后,吴清源与日本著名棋士木谷实开创了“新布局”,被称为围棋现代布局的奠基人。1939年至1956年,他与当时所有日本围棋一流高手的番棋决战均取得胜利,纵横日本棋坛近20年难逢敌手,被尊为“昭和的棋圣”,开创了“吴清源时代”。1983年,吴清源先生因健康原因隐退。
【数学巨星——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1996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数论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新华社记者徐迟写下了著名的长篇通讯《哥德巴赫猜想》,报道了陈景润的事迹。在十年“文革”动乱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向科学进军的一面旗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仁心妙手——吴孟超】 吴孟超(1922年— ),中国肝胆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创立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造就出高层次专业团队,使中国肝脏外科诊治、研究从一纸空白到一举迈进世界先进行列。吴孟超视病人为亲人,他常说医生的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只要有可能都坚持亲自主刀,至今已使1.36万多名患者恢复了健康。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2006年,吴孟超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获得了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