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银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给银行经营带来了什么新的挑战?上门办理业务的大量减少!再多几个余额宝,存款都成大问题啦!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该如何融合?银行,或者跟广泛一点说,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与互联

互联网金融给银行经营带来了什么新的挑战?

上门办理业务的大量减少!再多几个余额宝,存款都成大问题啦!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该如何融合?

银行,或者跟广泛一点说,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现在还处于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特别是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在经历泥沙俱下的大发展之后开始进入调整阶段,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会比较谨慎。或者说,互联网金融更多发挥的只是一种鲶鱼效应的作用,但是目前为止被没有对商业银行形成根本的冲击,但是确实从外部促使商业银行主动变革。大型的金融机构通常倾向于从自身金融业务出发,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而一些中小型的商业银行,则开始主动寻找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有限度的合作,这应当说是一个不错的起步,至少改变了原来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互相防范、甚至不相往来的状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这种融合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也有不同。美国的线下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金融科技企业的角色被定义为覆盖传统金融体系遗漏的客户和市场缝隙,以及提高已有业务的效率。金融科技是从硅谷成长起来,但华尔街迅速替代硅谷,成为研发中心。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金融服务供给本身就不足,科技类公司发展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并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高速扩展,有可能占领先机。传统金融业吸纳科技人才和技术显得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因此,中国可能需要给金融技术企业金融业牌照,以促进竞争和创新。我在我的头条号的“视频”栏目下,有一份关于金融科技的演讲视频,是我在亚洲金融论坛上就金融与客户的相互融合发表的一点看法,介绍得更为详细一些,可供参考。

银行将关闭第三方支付代扣,支付宝和微信该怎么办?

这又是一个拉仇恨的问题,让人觉得银行又要打压以支付宝、微信为首的第三方支付。

事实,银行并非关闭第三方支付,而是6月30日前,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都将被切断,之后银行不会再单独直接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代扣通道,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通过网联进行资金清算,解决了用户银行账户的资金进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后资金流向不透明的问题。一些困扰大家的银行卡莫名扣费问题也将得到有效制止。

第三方支付得不到资金监管带来的弊端

成为网络诈骗的洗钱通道

警方在侦破网络诈骗案件中发现:因第三方支付使用便捷,作案隐蔽等特点,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像一个庞大的资金池,已成为电信诈骗团伙套取、漂白非法资金的绿色通道,其监管上存在的漏洞,给警方及时冻结被骗资金和侦破案件造成障碍。公安机关调查发现,七成被骗资金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多起电信诈骗案件中,诈骗团伙均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资金转移,有些支付机构更是参与“黑产”非法牟利。









挪用客户备付金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针对第三方支付行业供大于求、过度竞争,对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备付金被挪用的问题,官方正在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对前期累计的风险进行化解和处置,尽量帮助消费者挽回损失,强化基础建设,建立这一领域的“基本规矩”。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第三方支付所经手的每笔资金央行都要明确监管,不得存在监管真空。

接入网联后,客户的使用体验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有资金监管后更加让人放心的享受网络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要根据网联的清算规定给大家服务。据悉,网联平台已上线差错处理平台,并发布相应差错处理规则,可正常运转处理差错交易需求。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冲击最大的是什么?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每项都对银行冲击有着举止轻重的影响,银行应对实施策略势在必行,何去何存只有银行自己真要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这些产物也不是僵尸,人家弃旧改新随之变异,银行人应用大潮应以老资格的身份来一个同等形势方便快捷有效方法,成为群鸟之鹤了。

手机取代的不只是这些应用,同时替代了各种老资格的应用,中国新一代产物手机,无同类产品替代了,银行人是否起入了寒冬,银行人自己清楚。

为什么银行的传统业务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吞噬?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银行一直以来靠世界上最高的存贷款利息差吃的脑肥肠圆,满嘴流油,于是太过肥胖的体形臃肿不堪,向前走一步退两步,不思进取。


互联网金融携先进科技和更尖端的理念呼啸而至,银行传统业务相形见绌,兵败如山倒。

仅以支付宝系为例,一个余额宝就能吸收万亿级资金,如果不加以限制,突破两亿毫无疑问。


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比三年定期存款还高的收益,银行哪里有这种产品?即使能有这种产品,能有余额宝的服务态度吗?


支付宝既有借呗,又有花呗,还有面向企业的贷款,为什么支付宝可以做到坏账极低,而银行做不到?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支付宝的风险控制体系当然可以借助大数据,但是银行存在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能在大数据上有所突破呢?


银行业普遍嫌贫爱富,600万元能达到私人银行的门槛,享受更多的服务,而如果一位老人要到柜台取三五百元,则要排队一两个小时,还要遭受埋怨。


互联网金融会这样吗?既不需要这么繁琐,也不需要浪费那么多时间,一视同仁,公平高效。


至于P2P,财智成功认为这些平台多数都是庞氏骗局,跑路率已经高达70%。超过10%的年收益确实诱人,这也是吸纳了数千亿上万亿资金的根本原因。随着监管的的加强,行业不断规范,当行业只剩下数十家平台时,也许在未来P2P会成为普通百姓可以信任的选择。

相比银行,为什么有些老百姓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

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由于方便快捷,第二是由于收益率有优势。

我们就以比较正规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方平台--京东金融为例(为什么以京东金融为例呢?因为京东金融上面有个模块叫银行+,可以更好的对比),上面有一些银行的存款和理财产品,你会发现收益率比你平常在银行里看到的要高,比如说你见过5.45%的定期存款?见过5.4%的结构性存款?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没见过。还有的银行推出京东特供的理财产品,总体上来说利率比传统渠道有优势。

再者,在京东金融投资这些产品比传统渠道更方便快捷,不需要跑到银行,不用排队填单子,也不受银行网点营业时间限制,更省时省力。

在京东金融投资银行产品尚且如此,别说其他类的产品了,所以这就是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原因。

当然,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理财有风险,互联网理财更要注意风险,因为俗话说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互联网金融欠缺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找一些正规的平台,并且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这样才能尽量减小投资风险。

为什么在银行贷款需要抵押,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面不需要呢?

这里面你可能有些不太了解银行贷款的种类了!首先要明确一点,银行贷款的利息是按银监会的规定执行的,总体比较低!银行贷款大体上分两类:第一类是大额消费贷款是需要抵押的,比如购房贷款,汽车贷款等。另外一一类是信用卡类,你平常的刷卡消费也是属于贷款一种,只不过免息期内不收利息,如果你信用良好,银行还可能给你更大的额度,用于消费贷款分期,只过利息更高!

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是以小额贷款为主,没有免息期,利息更高,如果你违约哪利息更是高到你想不到,催款方式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对于这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还是不碰为秒!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必有一战?

必有一战是个什么鬼?

有一句话很适合商场,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是搞互联网出身的BATJ们,还是搞金融出身的工农中建们,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干嘛一定非得打打杀杀的呢,大家坐下来聊聊天喝喝茶,有钱一起赚,不好吗?现实中,BATJ和工农中建们就是这么搞的。

金融者,望文生义,即资金的融通。我们搞金融的经常用一句话来调侃自己,“我们不生产资金,我们只是资金的搬运工”,这句话其实不对,金融业不只会搬运资金,有时候也能生产资金,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这句话是成立的。归集闲散资金,投入到有需求的资产中去并获取利益,这就是金融行业的工作逻辑。

回到问题,不可否认,互联网巨头搞金融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无可匹敌的便捷程度,比如庞大的零售客户群,比如强悍逆天的短期资金归集能力(余额宝等),比如各类消费场景的无缝贴合等,这都是传统金融垂涎三尺但短期内基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目前主要还是在消费金融、零售业务这一亩三分地里打转,公司业务、同业业务、国际业务、投行业务等板块,暂时还看不到互联网金融染指的可能性,而这些才是金融行业最大的肥肉。同时,互联网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方面,也还需要再向传统金融学习一个,毕竟传统金融行业有几十年(国外则是上百年)的经验教训,也吸纳了无数优秀人才。

此外,虽然互联网金融在客户规模上很可观,但在整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跟传统金融还不是一个量级的。以最大只的蚂蚁金服为例,根据公开资料,2016年蚂蚁金服的净利润不到30亿元,别说与宇宙行(2791亿)相比,即便在阿里体系(427.41亿)内,蚂蚁的贡献度也只有区区7%。虽然蚂蚁的利润增速很高,想成长到能被传统金融称为“对手”的程度,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总体而言,目前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更多的是合作与互补。传统金融看重互联网的高成长性、便捷性与获客能力等;互联网则看重传统金融的专业能力、规模效应和资产配置渠道等,双方各取所需,一起赚钱。打个比方,互联网金融巨头就像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英语满分,但其他科目统统不及格,这样的是铁定考不上大学的,所以就找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请教,而同学也想找个人练练口语,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这样的关系,肯定没人(包括他们自己)会认为是“必有一战”的关系吧?也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真有一天传统金融机构会被互联网逼到墙角,但至少在当前,双方的合作,还是“藤缠树”,而且我更相信,传统金融的学习能力以及自身加速互联网化的程度,一样是不可小觑的。

互联网金融(简称P2P)还可以投资吗?

P2P未来在中国的前景如何,从三个方面来讲:

1,理财客户需要一个理财渠道,银行收益率太低,信托起步又太高,而P2P最低100元就起做,年化收益率6%到12%左右,可以满足所有人群,国内网贷平台规模较大的前50家,基本都是可靠的。

2,绝大多数人从银行贷款太麻烦,周期长手续复杂,只有20%的人才能从银行贷到钱;P2P放款快灵活。

3,从国家角度来看,需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小微企业往往是很难从银行借到钱的。从目前融资途径来看,只有P2P可以满足小微企业的借款需求。

所以,网贷在中国发展应该看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