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素描
素描学到什么时候可以画人像?按常理是需要画几何体,素描静物之后,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可以画人像,往往画的几何体和静物多了画人像反而过于死板,若从一开始就画人像就
素描学到什么时候可以画人像?
按常理是需要画几何体,素描静物之后,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可以画人像,往往画的几何体和静物多了画人像反而过于死板,若从一开始就画人像就不会受到那些死物影响,画出来可能更灵活,生动些,随着人像学习可以在适当画些几何体,静物,以增加造型能力,但不要背过多的几何体分割害了,古人没有学过素描画的一样生动活泼,几何分割对雕塑更有利,对画人像可以给说没太多好处,人是肉生生的,不是石膏浇筑成的死物,至于人像立体感观察不同光线下的人就可以理解开始不要去理解,要我们眼睛看到的感觉去画,慢慢你会理解,绘画技术与技巧也需要时间练习积累。
雕塑表现出的活力。
画不好素描人像,应该怎么办?
那只有画国画了,多读书练书法,线条,意景,文人气,决定国画的好坏。
人像素描慢慢退出市场,这类人才前景又如何?
这是懒人的思维!科技与艺术无法比肩而立!
为什么中国画人物像画的那么差?
很多朋友平常翻书册,逛画廊,看展览,总会觉得自家传统的人物画不行,主要不满是因为它们“不逼真”,“画的不像”。不如西方人的肖像画作,非常写实,惟妙惟肖,很立体,如在眼前,栩栩如生。
(图:油画家冷军的“超写实”人物画作——最大特征是“像”,受到的诟病也在只“像”无“神)
有这种厚此薄彼的感觉,当然主要还是观念上隔膜的问题。这里面所反应出来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中西绘画及人物画表现重心之别。虽然说所有绘画都是视觉艺术,都是用眼睛作为媒介去观看的,国画也好,西画也好,都不能脱离“色彩”与“形状”这两个媒介。
但是笼统而言,西画确实更重视“形似”,而中国话尤其是人物画,宗旨在于“传神”。也因此,一般人会喜欢冷军那样的照样机式的超写实油画,而看何家英这类国画家的人物画,会感觉不知所谓。
一般而言,中国画非常注重主观情绪和意识的抒发,不是很注重“真实感”。以前中国画家,画前,早已“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根本没有背个书包去黄山写生什么的,也不会花钱去雇个模特啥的,对着描摹。
自古以来,中国画家在学习时,在创作时,最喜欢说的话,听得最多的话,也许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了。这是中国画家的“武林秘籍”口诀大法。用现在的话来讲,中国画需要的,不是去复刻风景或人物,让现实中的状态原原本本的移到纸面上来这么简单,而是更加看中所见所闻的感受,与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所画的人与景都有生命力,能传达所画者的思想、情感、进而也让欣赏的人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情绪,引起共鸣。
(图:明代画家沈周的自画像——构图是如同我们证件照般的金字塔式,笔法是刚劲的铁线描,非常单纯。据题词“眼差小”、“额太窄”等,并不像,但是一代艺坛宗师温温儒者的风神直透纸面)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画家而言,极端写实往往并非难事,但是在他们看来,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不是为了复原,更不是为了谋生。西方式的职业画家,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是没有的,连“扬州八怪”这样“市场经济”意识最强的帝国晚期画家,主业也是官员,只是偶尔卖画给达官贵人而已,像唐伯虎失掉进入体制的资格不得已卖画,整天哭哭啼啼的,也不是因为穷,而是觉得卖画是“贱业”,很丢人可耻。因此,无论是地位、意识、宗旨还是技法,中国画家都和西洋画家不大相同。
情绪、精神之类不是可以实指的,也是无法通过形似来传达的。过去的历史上,像“画圣”吴道子,是有名的人物画大师。他年轻那会,艺术家性情,不愿受束缚,辞去体制内小公务员差使,作“京漂”混迹长安时,开始也穷困潦倒,为了赚点外快,经常给一些像龙泉寺一样的大寺庙画壁画。据说,他画过一副《地狱变》,是佛教人物故事画题材,把地狱画的阴风惨惨,鬼神狰狞威猛,受难者苦痛哀嚎,有杀生为业的屠夫,见到了跪拜改变职业。像这种人物画,它所塑造的“真实感”,也不是形态上的“真实感”——地狱的惨状也根本无法通过形似的真实传达出来,而是情绪和氛围上的“真实感”。
(图: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我觉得最能展现中国人物画的特征——舍弃一切背景与形似追求,寥寥数笔,纯线描,而诗人疏放不羁的性情、边吟边行的姿态却为传神写照)
总之,中国传统画家,凡是留名的人物,都是文人士大夫。他们之所以“游于艺”,最终的宗旨是可以像庄子说的“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在他们看来,无论画什么,一心追求形似,就还是“匠”的层面,是非常“下流”的操作吧。他们很傲娇,也不屑“形似”。
具体而言, 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更注重的是“传神”。人物画,需要的是与欣赏者“感应”。
所谓“传神”,顾名思义,就是要传达出描绘对象的精神。这种“神”,是每一个人都独有的精神气质与神情状态。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相貌是完全一样的,更没有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是雷同化的。国画的人物画,基本上不重视惟妙惟肖地完全刻摩出一个人的“形”体,虽然工笔画也多有,但并非主流。在”形”之外,传达出“神”,才是传统中国绘画及人物画的精华。
如上所述,中国人物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中国文人是禅宗、道家等思想熏陶的群体,“遗形取神”是他们的中心意识。因此,他们始终认为,绘画的核心不是“形”,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呈现出为人物所赋予的生命,才能算得上“上乘”之作。
(元佚名者所画《倪瓒画像》——线条很疏放粗犷,衣服的质感、身体的肌理也是干净利落的,没有很写实化操作,但是却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倪瓒高节的习性)
比如,历史上的一则故事所说明的:唐代名将郭子仪,曾请当朝两大名画家韩幹与周昉为他的女婿赵纵画像。画成,大家都觉得不错,郭子仪也觉得都是名家手笔,便张挂在家中,想比较哪一副更好。有一天,他的女儿回家,郭子仪就问她二画优劣。他女儿端详一番,即说后画最好。理由是,前画只是“像”,“空得赵郎状貌”,而后画却能兼得赵郎的“性情言笑之姿”。
后世论中国人物画的,常拿这个故事作例,认为郭女是真懂画者。而它也确实说明,传统人物画并不太重视“形似”,而更看中人物的精神特征。所以,历代人物画家,画人,多在形上笼统,一心想着的,是画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与气质。也所以,为什么对于中国画家而言,人的脸部处理,是最麻烦的,而脸上的眼睛如何画,又是尤其高难度的工作。
说到这,大概也能说明为什么传统中国对于画家的人品德行、人格操守要求会那么高——西方画家比如毕加索、达利这些大师基本就是个“人渣”,但西方人从来不以为意。 这不单单只是绘画工具差异导致的原因,而是趣味和情志要求上,就有不同。也因此,就我本人观感而言,当下范曾号称“国画人物画大师”,可我很难被get到——画者自己都没啥正气,如何可以让笔下的人物元气满满?
不过,平心而言,和西方盛行人物画的风潮比起来,传统中国的人物画确实不发达。
(图:清代蒲松龄生前画像。照相机普及之前的中国民间,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请无名画师给老人画像,留以纪念——这类人物画像,大概也是中国画中最追求“形似”的实践了,他们多少也因此永无法登中国画的“大雅之堂”)
传统中国画,论题材,大宗的始终是山水风景、翎毛走兽、宫殿楼宇、天地花木,而人物画从来都比较不受重视。比如,我们今天看宋时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发现,里面的日常生活场景栩栩如生,而凡是涉及到人物时,面目往往模糊。对于写实的人物,他们好像都有意避开。这一点缘由,我们似乎也不难推测:物体的“形似”是不难描摹的,但是人物的“神情”却是高难度,只可意会难以笔传。也因此,古往今来国画家对难易的认知,多数都会认为人物画其实是最难的。
我们看历代以来,我们的国画,专门的肖像画,论数量,虽然也不少,但是比之山水之类,就已经很不如了。人物画,无论比之自己山水画,还是衡量以西方的肖像画,不能不说,确实没有那么发达。即便是到今天的中国画坛,画家们也多是长于山水、花卉、翎毛一类,人物画一道还是相当式微的种类。至于还用传统的国画技法来画人的,就更是难以见到了。这不是有意示弱,灭自己威风,有闲逛逛画展,看看瞧瞧,就一目了然了。
(图:西方名画意.乔尔乔内《入睡的维纳斯》. 画于约1510-1511年.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
进入现代以前,在还没有的照相机的时代,那些大半无名的中国民间画家,赖以为生的谋生途径就是给人画像“写照”。我们今天逛各地古董市场、旧货摊点,看到最多的画作差不多也是这类前人的画像吧。他们大都穿戴华美,正襟危坐,雷同感很强。何以故?因为此类大部分人物画,都是画师预先早已先把躯体、服装之类画好了,一旦有生意上门,他们只替主人画个头像,剪下来安装上即可,真如零件组合一般——范曾大师的“流水线”操作实古已有之呢!而知道了这个事,我想,大概也就多少能明了中西人物画的某些区别所在了吧。
2018,10,6,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你如何理解人像素描的头骨?该怎么学好素描?
多看书,网上有人体结构的书卖的,可以买一本来,其次就是多临摹,多临摹肯定是没有坏处的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网上也有很多免费得视频教程,微博上也有的
一定要带着问题去看这些结构,只有结构准了五官啥的都不在话下了
,结构喝。简单的,主要把头骨分成一些几何体去理解就很容易明白的,这些结构书上面都会画的很细的素描是个比较枯燥的东西,要静下心来慢慢琢磨
画好素描人像,除了难在五官,其次就是头发,该如何告别“假头套?
画人像素描好多的人基础练习都是为了考学,所谓应试教育害死人,为了快速提升效果一些所谓的教学大师总结出来很多经验,来增加画面效果,过度增加对比度来提升画面效果,导致画面整体过于刚硬,远观效果突出,近观一塌糊涂。画人像素描之所以会出现“假头发”是因为画的太硬,头发上缺乏层次关系,过多的追求整体层次关系,忽略了头发上的层次关系,头发虽然整体是黑色的,到它的层次变化很多也有明暗虚实变化,有轻有重,不能画成一样的黑色,在黑色中找出明暗变化,头发整体是有头发丝构成的,要做用硬铅笔画出头发丝的走向,增加头发的蓬松感,就不会出现头发的假发感觉,也要注意头发的虚实变化和脸部的明暗对比,对比过于强也会出现假发现象。
如何画人像素描?
人物头像素描在非专业的人来看很难画,但实际并不是很难。首先要先了解下人物头部的基本肌肉结构和透视比例,学习下正常一小時足也。
人物比例的三停五眼等只需十分钟便行了。然后我以经典的高尔基石膏像写生为例
稍作说明,希望能抛砖引玉
先了解人物生事迹,性格特征,社会身份,再分析人物特点,如刚毅、睿智、英俊、邋遢……再打形,适当让线条的刚柔长短和性格结合。
第二步:铺上大关系,区分明暗大关系。并对不准的地方进行修改调整。
第三步:拉开明暗大关系,细节适当深入表达。
第四步:深入表达,细化局部,主要的视觉中心,如五官进行细致表达。
第五步:调整大关系,尽力达到完整统一。
局部表达要区分前后、远近、主次、虚实的关系,如眼、鼻、胡须要深入细致,耳朵,颈部要虚化整体。
人物头像和石膏像几乎如出一辙,只是皮肤质感和毛发等有粗细软硬之别。就不再赘述。
素描人像有哪些技巧?
头像篇: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画手万里挑一。绘画前提是了解绘画对象对象。绘画对象有形体色三大要素。形,轮廓与内部、细部结构形状;体,体积,立体感;色,颜色与灰度。
头像的绘制也一样居于绘画三大要素,所以第一部大多是捕捉形,即描绘外轮廓,个人速写精神导师于小东推荐用剪影法,不妨参考一下。其实这样讲述我都觉得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把人头当成一个苹果来画。绘画某条铁则:复杂的物体简单化处理。剪影大形~整体光影效果,通过色度处理不同质感(头发皮肤嘴唇等质感都有区别颜色也不一样)。在学习头像绘画的过程中,首练石膏五官和肌肉男,这就造成一个普遍纯在的问题,那就是眼耳口鼻画得好的人不少,脸蛋却画不好,只会一味想着卡拳骨。有暗面的地方的立体感总是容易处理一些,因为有光影就有转折,但是人脸一大片,只有灰色和亮色,有些人怕画黑不敢下笔画,只会一片留白。
素描头像:人的脸是灰色的。亮面也是灰色的,高光才是留白。
只有了解物体的色块,才能画出真实质感,写意就是抓住绘画对象的特征,并将其描绘下来。特别的头型,特别的五官,特别的头发或衣服,每个人都不相同,每个人都很特别。但总有培训机构可以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画的头像像模具里出来的。他们是背头像,不是画头像,因为老师不给他们讲解观察方法,只懂得示范怎么画,有些老师画的五官都是一个样,特别是鼻子,我曾经都陷入过这样的套路中去,同样的步骤同样的形同样的黑白灰和高光,出来同样的鼻子,但是立体啊。在背头像。不懂得观察对象的原因是不了解对象,不懂得处理绘画对象。怎么说呢?就是技术不够,塌鼻子怎么画立体?这是我一开始想到的疑问。不是每个男人都有大卫那样的高鼻子,所以鼻子怎样才能画立体,所以基础很重要,但是我们只学了欧美人的结构啊,只画过肌肉男,只画过一种鼻子,只表现过一种形态的鼻子,如果不背头像不背五官,极大可能是画不出来立体感的五官。
思考,练习。不断循环。
画头像练习对象一定要选对,最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人肯定不是一个个长得像郭富城那样的,都是长得很有特色的人。绘画某铁则:越丑的人越入画。长得有特色,他的特点自然更容易被捕捉到。偷偷画身边的人吧,边和他们聊天边偷偷的画他们,把他们最自然的一面捕捉出来,而不是画摆拍的僵硬图片或者僵硬的模特。
一定要了解绘画对象的形体色三要素,一定要记住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处理,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处理。一定要思考。请拒绝成为绘画模具。
素描有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舞台当中吗?
谢谢邀答。
因为,素描本身就要求:造型要准(应该就是普通老百姓说的画的要像),要有质感。。。。。。这就决定了素描首先要忠实于被描绘的对像(不论是人体还是静物素描),所以,我理解的是:只要人、物不退出历史的舞台;只要绘画者依然认为素描是其他画种的基础,那么,素描也就依然会在绘画历史舞台上,继续发挥它夯实绘画基础的关键作用。
对素描的超现实主义,我是予以高度赞赏和钦佩的,其实,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刻理会描绘对象,细仔刻画对象,完美表现对象的能力,而且,也是作者在普通意义上素描的精神升华,从而使其作品更具冲击力。如,冷军的几副超现实主义佳作,就极具冲击力,自然也就会唤醒人们的欣赏快感,产生艺术共鸣。
其实,如若作者没有对自己绘画能力的高度自信和对艺术表现力的理解,是很难跨上超现实主义层次的。这就是我作为一位绘画爱好者对超现实主义素描的认识。对此问题,其实我也非常纠结,如:别人给我一张照片让我给画头像,我就不敢超越照片拍照出的所谓“调子”去深入刻画,总担心别人说画的跟照片不像。(附习作)我的习作在造型上我自信没问题,但就不敢进一步刻画,尽管我清楚只照照片描绘肯定就灰了。对此,我是非常纠结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