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地坤是什么
《周易》讲的是什么?周易,讲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万事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故曰,远取诸物,近合自身,圣贤治世可以前知。周易,简单说乃为周天甲子,变化推演之常态。阴阳合和,起于乾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万事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故曰,远取诸物,近合自身,圣贤治世可以前知。周易,简单说乃为周天甲子,变化推演之常态。阴阳合和,起于乾坤应乎性命,终于未济,灵尸分离之真假分别也。
八卦的起源是什么?
黄河流域伏羲部落生活的区域,白昼短到一定程度,作物就会遭遇霜降停止生长。需要找出白昼长短变化的规律。伏羲观察到:
现象1:
白昼越短的日子,太阳弧顶(正午)越低越偏南;白昼越长的日子,太阳弧顶(正午)越高,同时偏南越少。(⚠️得出:昼长转化成太阳高度来研究)
现象2:
太阳从东片升起西片落下,总是在不偏东不偏西的时候达到弧顶,投下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即正北的影子全天最短。(⚠️得出:1、正北和最短相互印证,以它为节点。2、太阳高度和方向关系密切,要保证方向不变,才能排除方向对实验的干扰)
现象3:
正北前投下的影子和正北后投下的影子总是隔着正北影子,一一对称,影子长度和影子转角都完全对称。也就是说早上太阳的运行和下午的完全对称。(⚠️得出:影子转角和太阳高度升降有关联性;即方位和太阳高度也密切相关。把它们俩放一起相互印证)
先解决个小问题:
昼长就是日出到日落,研究昼长,日出、日落必须有个统一的观测标准。标准:日出、日落指投到墙上的影子,和物品自身等高。这是固定的标准。
伏羲的办法是:(圭表的原理,陶寺古观象台的原理,都提供了侧证,他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后文会讲)
1步骤:
找个粗细均匀的圆圆的光滑柱子,垂直树立起来;以圆柱为圆心,在正东、正东南、正南、正西南、正西。各垂直树立5根等长的小木竿,小木竿都要等距于圆心圆柱。(⚠️圆柱等于投影墙记录太阳高度;固定小木竿保证了测量方位每次都没误差)
2步骤:
把圆柱改造成一个大号、精准、固定不位移的日晷,在圆柱顶端圆心处,垂直插上条状针形物,根据最短的影子是正北的原理,依次把正北、正南、正东、正西、、正东南、正西南、正西北、正东北方向确定。尽量精准标出针形物在这些方位的投影。(⚠️这个大日晷就是伏羲的原子钟,保证了每天取影时间一致;即:影朝正西:6点正;影朝正西北,9点正;影朝正北,12点正;影朝正东北,15点正;影朝正东,18点正;依次.....)
3步骤:
每天原子钟6点正时,把正东小木竿在木柱上的投影高度点,点在圆柱上;
每天原子钟9点正时,把东南小木竿的投影高度点,点在圆柱上;
每天12点正时,把正南的小木竿投影高度点,点在圆柱上;
每天15点正时,把正西南的小木竿投影高度点,点在圆柱上;
每天18点正时,把正西的小木竿投影高度点,点在圆柱上;把当天的点画线连起来。
⚠️得出:夏至前第a天的连线和夏至后第a天的连线是重合的;冬至前第a天的连线,冬至后第a天的连线也是重合的。即白昼隔着夏至等长;白昼隔着冬至等长。
⚠️得出:全年每天的连线183条都相互平行,间距相差一致,连线的部分模样一模一样,只是上下位移关系。
⚠️得出:春分连线和秋分连线重合,这条连线处在所有连线的中间;这条连线时,日出对应正东,日落对应正西,太阳转角为半圈整。
4、选取任意一条连线,让6点时影高-12点的影高=常数A(因为183条一模一样);A➗太阳90度转角,就就是太阳每天1个角度的爬高a。(⚠️已经证明:全年任意白天太阳转动一度时,太阳爬高都一样)
⚠️⚠️换个方法去验证第4的结论:找个轻巧的日晷,每天原子钟9点时,把小日晷晷面对准正东南,调整针影落到自身晷面的圆心上保持不动,到12点正时,把12点正的影子标出来。呵呵,每天的结果都是同一条影子。再次验证!(说明每天9点到12点,太阳总高度相同)
5、任选夏半年一条连线,比较它跟春分连线的间距,量出;即春分影高-当日影高=B,B除以a得出转角C。
当天日落必定是春分日落正西+转角C,临时在此方位立1根木竿,中心圆柱上的最后投影必定是它的等高影。
C除以,当日与春分(秋分)的最小间隔天数,得出日转角增减量c;测量日第二天的日出方向必定是:(夏至前正东偏北C+c度;夏至后正东偏北C-c度)在中心圆柱这个方位临时立竿,中心圆柱会有第一根投影且等高。
又因为:
1、183组连线都间距相同,也就是太阳高度日均增减量是固定不变的。即白昼均匀变长或变短的。
⚠️2、白昼变长变短的部分,按太阳白昼的转速,换算成日出角度。完全吻合实际日出情况。说明太阳日夜的转速都是一样不变的。也就是说从太阳最高点回到第二天太阳最高点360度,用时是固定的。
6、根据第5步,采样验证.....
因为是5组实验数据,183条条纹,实验的容错率很不错,目测对比非常明显,无论哪个数据不合理,其他数据都会提示不正常。避免了操作误差。
⚠️伏羲得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洛书:
太阳每天运行的转速是均匀的,他把太阳从正东转到正西,转角180度的用时记为5;太阳运行一圈总的用时10。(题首图二:四个季节每天昼夜时长相加都是10)。
(⚠️得出:春分连线和秋分连线重合,这条连线处在所有连线的中间;这条连线时,日出对应正东,日落对应正西,太阳转角为半圈整。)
⚠️伏羲得出第二个结论:夏至前A天+冬至前A天太阳高度相加等于2倍春分太阳高度,就是说:隔半年的两个昼长相加等于10,即24小时。(河图结论)
⚠️对照着洛书:
是不是隔半圈的两组黑点加起来等于10(隔半年的两个黑夜相加等于24小时);是不是隔半圈的两组白点相加等于10(隔半年的两个白昼相加等于24小时)。即今天的白昼,会在半年后变成夜,今天的黑夜会在半年后变成白昼。
伏羲把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的那天,定为太阳高度1表示,叫“冬至”。
把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的那天,定为太阳高度9表示;叫“夏至”
从1到3,冬至-立春;从3到5,立春-春分;从5到7,春分-立夏;太阳高度3到7构成“春季”。
从7到9,立夏-夏至;从9到7,夏至-立秋;太阳高度7到9再回到7,够成“夏季”;
从7到5,立秋-秋分;从5到3,秋分-立冬;太阳高度7到3,构成“秋季”;
从3到1,立冬-冬至;从1到3,冬至-立春;太阳高度从3到1再回到3,构成“冬季”;
这个规律在世界各地都通用,并且一直都在使用,大家可以到天文馆问一下是否如此。
⚠️插入话题:
1、伏羲把小杆投影到圆柱的验证,缩小了一下造出了圭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