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家
当代四大散文家是哪四位?看见有人把庸才、恶棍和品质低劣之人列入当代四大散文家,我不得不对某些人的智力感到深深的担忧,更为他们的子女后代的智识发展感到担忧。陈寅恪先生说
当代四大散文家是哪四位?
看见有人把庸才、恶棍和品质低劣之人列入当代四大散文家,我不得不对某些人的智力感到深深的担忧,更为他们的子女后代的智识发展感到担忧。
陈寅恪先生说,学术研究时最重要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评判散文写作的高下。因为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独立自由。凡是与自由相悖的写作,必然有损散文的成就。凡是与独立相悖的写作,则根本不能视为散文。所以,我根本不认为巍巍刘白羽之流是散文家,也不觉得秦牧杨朔之辈有多高的散文成就。
反过来,我们要评价一个散文家的水平高低,除了文学性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才可以讨论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题主说到“当代”,其实是一个颇为含混的时间概念。学术上讲,“现代”涵盖了“当代”。通俗而言,“当代”指的是离今天更近的现代,即1945年二战结束之时到现在。假如这样区分,我认为当代四大散文家是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和高尔泰(鲁迅逝于20世纪30年代,不在此列)。
如果把当代的时间限制在最近的30年,那么此时我心目中的四大散文家分别是:高尔泰、王鼎钧、史铁生和王小波(排名不分先后)。当然,这个名单不排除变动。
他们的代表作如下:
小评:高尔泰的散文有生铁般的沉重思索,王鼎钧的散文在文字上如老吏般准狠,史铁生的散文深入灵魂,王小波的散文智趣幽默。
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散文家?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雒阳人,世称“贾生”,有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吊屈原赋》。
韩愈(758-824):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人,后人称韩昌黎,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师说》、《祭十二郎》等。
柳宗元(773-819):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封建论》、《捕蛇者说》等。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人,提倡古文,为诗文革新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文《答司马谏议书》等。
苏轼(1036-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前赤壁赋》等文为其名篇。
归有光(1506-1571):
明朝文学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唐宋派”代表,有《震川先生文集》。
袁宏道(1568-1610):
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善诗文,“三袁”之一,文坛称“公安派”,有《袁中郎集》。
姚鼐(1731-1815):
清朝散文家,字姬传,号惜抱,桐城人,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著文《登泰山记》等。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新会人,主张变法,有《饮冰室合集》。
现代作家你最喜欢谁?
严歌苓,简直太喜欢了,从第一本《扶桑》之后就根本停不下来,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少女小渔,天浴,小姨多鹤,灰舞鞋,老师好美,波西米亚楼,还有好几部拍成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少女小渔》……
最喜欢的一句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天浴》
中国现代有没有哲学家?
中国当代的毛泽东、邓小平就是当今世界融合中西方思想、哲学、科学、文明、军事、经济之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战士。否则,中国今天创造性的举世成就、伟大实践就不可解释。
中国近代以来,你最喜欢的散文家是哪几位?
总体而言,我特别喜欢梁实秋和周作人。
梁实秋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深厚,家境殷实,他本人又天赋很好,在文学之路上,一直都是顺风顺水。所以即便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仍旧保持着一份超然物外的从容、平和。文字上看起来舒缓飘逸得很,底子里却是有着扎实的中西学问作为基础。特别是他的《雅舍小品》,身处在“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但是丝毫不减生活情致,谈谈日常琐事,谈谈饮食美景,只让人感觉生活的悠长,时日艰难,但仍旧有些东西让人贪恋。至于今时今日,有人把梁实秋的散文当做小资指南来读,想要从吃喝玩乐中为自己增添一些谈资、一些趣味,倒也不是不可,不过在我看来,就是把梁先生读浅了。
(梁实秋与夫人程季淑,夫人好漂亮~)
周作人的散文呢,和其兄如匕首、如刀剑的杂文相比,显得过于出世,甚至是回避现实,结合他曾出任伪政府官职,对于此人的评价,就更褒贬不一。但是就文论文,周作人的“冲淡平实”文风,仍旧是现代散文中开宗立派的一脉。他写茶食、花鸟、乌篷船,描绘一种自得自在的个人生活。而人生中的那些苦处与寂寥,则被他以玩赏的方式演绎出来,既受到日本文学“物哀”之风的影响,又没有那种以生命去投入、去演绎悲剧之美的决绝,而是将这份寂寥剥离出来鉴赏,下笔之时就已经是排遣,因而别有一番情致。
除此之外,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我心中神作,可以后来看多了他的小说,再也不能直视他这个人2333,俞平伯、林语堂我也很喜欢。总的来说,现代散文作家真是比当代散文作家高出太多了~
为什么现代女孩子越来越懒?
看到这样的提问有一种莫名的不舒服感!什么叫“懒”?什么是你拿她工资的四倍?什么是工作很累还要洗碗?没有“她”是否你就不吃饭不洗碗了吗?
人大都是会有依赖症的!都希望自己用最低的成本来攉取对自己最大利益的受益,这样的想法是本能也是作为人的贪婪最突出的表现,那些崇尚高尚情操,推崇人格魅力的伟岸只是神化而来的,人的自私自利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有些人能克制住自己,让自己做得不那么过分而已罢了。
这个世上的无论是男人或者是女人大都是奔着“无利不成家”而来的!女人贪图的是男人的高大伟岸的英俊外表或是有房有车之类的硬性条件;而男人却是“冲”着女人漂亮的外表与清纯善良的内涵因而让自己义无反顾地爱上她,这样的男女结合是大多数人的切身体会,不是“在一起”后的不如意是你一两句的牢骚话所能抹煞的。
想当初捧在手心里的女朋友在结婚以后就会从心尖尖的顶端无缘无故地“落”入了凡尘而沾上了“灰”!这样的落差我想遭遇如此“待遇”的大多数的女人都会是有些“懵”吧?男人们就是这样,可以把你宠上天也能够把你摔入尘,爱你的时候“情能饮水饱”,不爱的时候厌恶烦躁溢于言表,让人不免感叹“一重爱一重天”啊。
男人结婚以前总是大包大揽凡事都替女人搭理好!女人心情好了男人自然就会有成就感,甚至女人的小情绪小任性都可以略过不计,那个时候永远也不会感觉“累”吧?浑身充满着的“战斗力”爆棚,每天都是精神抖擞活力充沛的难道不是吗?
现在你是连刷个碗都感觉是“累”!还跟女人来比较工资高,其实累只是一种懈怠的说辞吧?也是一种厌倦了的倦怠期吧?如果你不能够好好的调整与反省自己,我想你的人生真的是会发生质地变化的。
自古以来男人养家那是天经地义的!虽说现代人崇尚男女平等,我养家你也要养家,我挣钱你也要挣钱,我挣钱多你也不能少挣等等等等……,甚至有些男人与女人吃个饭也能腆着脸让女人跟他AA制,这样的男人也是大有人在不是吗?有这些想法与做法的卑鄙之人仅仅是在需要女人付出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把女人给“拽”进来的,但是女人如果侵犯了男人的利益他们就不会要求平等了,那就会陷入“我的东西是我的,你的东西还是我的”这样的怪论。
人家都说婚姻是相互付出与理解的!所谓的男女平等但凡是个人用脚指头想想这样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令人可笑的,男人的本能的自私与自利让他们在女人的身上赚点儿便宜还想再赚点儿便宜。
现代汉字是不是象形文字?
感谢邀请。
要证明汉字不是象形文字太容易。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汉字分实词和虚词。这两大类中随便可以举出不属于象形文字的汉字。如实词中的——好、坏、快、慢、红、绿、你、我——不胜枚举。如虚词中的——很、最、极、的、地、得、都、总——同样不胜枚举。谁能说清这些字如何“象形”呢?它们都不是象形字,而另有其构字的方法。
仅仅说到这里还不够,汉字确实是从象形文字发展来的。
世界上所有的原生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国际上通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原生文字主要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象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等。
(古埃及象形文字)
(苏美尔象形文字)
(古印度象形文字)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这是有缘由的。自诞生以后,人类经历了两三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才有了跨越式的质的飞跃。这个时期,人们制造工具更为娴熟,狩猎收获大大增加,特别是农业逐渐形成,剩余产品多了,社会组织趋于雏形。结果是,人们需要记录的事情大量增加,仅像以前靠人脑记忆以及口口相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于是,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的一些原始部落,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中国的《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怎么记事呢?古书解释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显然,结绳记事不太好用。慢慢地有了图画(岩画)和花纹的简单文字。再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上述的几种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成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甲骨文成熟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但实际上,中国近代出土的大量甲骨证明,在公元前1800-前1200年的商代,甲骨文已经被广泛、成熟地使用。
必须要说的是,目前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文字中,已被识别1490个字。从这些已识别的字来看,甲骨文虽然还具有明显的象形文字特点,但其中形声字已约占27%,而且有大量的会意字。可见,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还要说的是,我国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同——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记载内容相同,皆与占卜相关;造字原理相同,皆为事理符号。中国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说明什么呢?极有可能甲骨文诞生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成熟汉字形成(甲骨文不再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而是成熟文字)的时间会大大提前。当然,这还有待于考古进一步的发现和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最初的这几种原生象形文字中,埃及、苏美尔、古印度的三种,后来都逐渐“死亡”了。取代它们的是拼音文字。只有中国的象形文字,一直稳定地存在并不断完善发展——应该把甲骨文看作是这种完善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
现在的汉字不能说成是象形文字,那是什么文字呢?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汉字的基本构成法。
东汉的许慎,用21年时间(公元100-121)写了《说文解字》一书,对汉字的构成做了精辟解读,详解了汉字构成的根本法则——“六书”,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字的方法。该书收录了单字汉字9353个,异体字1163个。应该是基本没有遗漏地收录了当时的全部汉字。书中对每个字的来源、读音、含义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字典。
许慎在这部书里总结说,“文字”一词连在一起但表示不同的含义——文和字是汉字的两个发展阶段——汉字经历了由图画符号过渡为标音符号的过程。“依类象形”是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状态,这是象形阶段和类型。“形声相益”是偏旁加音符,成为标音的字。《说文》中收录的一万余字,依类象形的“文”约占百分之二十,形声相益的“字”占约百分之八十。“文”代表字源,“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派生出来的。
许慎对汉字的六种构字法则做了具体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比如“日”和“月”。“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比如“上”和“下”。“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把两个字或多个字的字形和字意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武”和“信”。“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比如“江”与“河”。许慎对“转注”和“假借”也做了说明。但囿于时代,存在一些偏颇,这里不做介绍了。对汉字中通过“转注”和“假借”构字,做出重大研究贡献的是近代的章炳麟。
讲了这么多许慎,就是为说明,汉字是如何从象形发展而来的,发展以后又如何构字的。
汉字不是象形文字,是什么呢?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世界上的所有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表音文字的一个基本单位(字母),对应着语言的语音。语素文字的一个基本单位(字),对应着一个语素。语素是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
需要说明,语素文字也有表音的成分,所以语素文字也称“意音文字”。汉字亦是“意音文字”。
语素文字的早期阶段以表意为主。大致变化的过程是:图画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里面,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哲学、数学、科学、历史、天文、文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汉字和汉语,还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发展繁荣的强大纽带。至于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具有“形、音、意”三维结合的特点,因而内涵丰富,表达力强,便于学习等等,就不再多说了。在“悟空问答”里,我还就汉字写了几篇小文,如有兴趣,可以搜出来看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花店缺什么?
营销手段是主要的。所谓的营销手段并不是強人所难,而是发掘销售渠道,变换传统模式,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里,标新立异。对顾客热情周到,有问必答,和气生财。顾客不是有意碰掉花叶,不要强迫顾客非买这花,不买不放人家走。如果这样对待顾客,时间久了可能有极少回头客,这买卖还怎么做的下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