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美女
蒙古有哪些名人?蒙古其实是一个涵盖很大的词,在古代,人们所说的蒙古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蒙古,第二个就是已经变成了蒙古国的外蒙古,第三个就是位于新疆、现如今
蒙古有哪些名人?
蒙古其实是一个涵盖很大的词,在古代,人们所说的蒙古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蒙古,第二个就是已经变成了蒙古国的外蒙古,第三个就是位于新疆、现如今已经消失于历史中的漠西蒙古。
在进入现代之后,漠西蒙古已经消失在了新疆的历史中,所以一般我们所说的蒙古主要指的是内蒙古和现如今的蒙古国。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历史中诞生于这两个蒙古的名人们,因为古代的蒙古名人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原因,所以我们就不过多描述,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近代史中的蒙古人。
乔巴山
乔巴山是清末时期出生在外蒙古的,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因为清朝对蒙古人的特殊规定被自己母亲送进寺庙中当起了喇嘛。
在清朝时期,清朝的皇帝们为了防止蒙古人成长起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他们就在草原中制定出了一系列奇葩的规定。
在他们的强迫下,每一户蒙古家庭中生出来的男孩,除了一个人能留在家庭中传宗接代之外,其他的所有男孩都必须进入寺庙中当喇嘛,以此手段杜绝他们的繁衍发展、消除他们的威胁性。
乔巴山就是这样被送入寺庙中当喇嘛的。
在进入1911年后,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朝的势力范围开始大幅度缩水了起来。
在那一年,清朝有许多省份都宣告自立了,外蒙古当时也是这些自立的一员。
而在进入1912年后,随着民国时代的出现,清朝消散在了历史之中。
趁着这个历史时机的出现,当时17岁的乔巴山和另一个同伴逃出了一直压抑着他们的寺庙。
在逃出了寺庙后,乔巴山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
1923年,在苏联人支持成立的蒙古人民政府大佬苏赫.巴托尔去世后,乔巴山成为了外蒙古权力最大的大佬。
然后在第二年,乔巴山带着外蒙古人在实际上宣告脱离了民国政府的管控,将外蒙古转化成了蒙古国。
后来乔巴山通过和苏联人的合作,逼迫国民政府的大佬蒋介石承认了外蒙古立国的事实,由此在1946年的时候使得外蒙古在实际上以及名义上彻底变成了一个国家。
在整个蒙古国的历史中,乔巴山绝对算得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蒙古国的意义就相当于胡志明之于越南。
乌兰夫
乌兰夫是清朝末期出生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士,在他长大后,他从内蒙古来到了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学习。
在这里他受到了李大钊等人在思想上的影响,这些学生时代的影响使得后来他和我方走到了一起。
在战争时代,乌兰夫因为特殊的民族背景,所以长期被我军派驻在内蒙古地区参与、主导起了各种各样的战争活动。
在1955年全军展开授衔仪式的时候,乌兰夫凭借着斐然战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李守信
李守信虽然也姓李,但是他却是一名实打实的蒙古人。
他是清朝晚期时出生在内蒙古的,在进入民国时代后,他成为了热河省的一名地方武装人员,位置最高时期曾经坐到过团长的位置上。
在民国早期,热河一直以来都是张作霖的地盘,在当时被人们拿来与奉天、黑龙江、吉林一起并称为东四省,是张作霖除了东三省之外,在山海关内一直长期霸占着的一个省份。
在九一八事变后,数万日本人从拥兵40万的张少帅手中夺走了东三省,在他们逐渐占据了东三省之后,他们在1933年的时候对热河省动手了。
李守信就是在当时投靠到日本人阵营中的。
在经过一番发展后,李守信成为了内蒙古伪政府的军方首脑,在后来甚至去日本参见过日本天皇。
在抗战结束后,李守信接受了蒋介石的招降,开始为蒋介石效力了起来。
在最终的一切都结束之后,李守信在内蒙古文史研究馆中担任起了馆员工作。
所以说这就是近代史中名气最大的三个蒙古人,当然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蒙古还是有着其他许多名人的,因为篇幅太过于巨大,我们这里就不全部描述出来了。
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远超蒙古,为何历史上没有吞并蒙古?
如果俄罗斯吞并了蒙古,就会使俄罗斯远东地区民族结构发生变化,引发远东地区出现民族矛盾,会导致俄罗斯解体。
1.我们大家都知道,外蒙古是沙皇俄国1911年趁清朝灭亡之际,一手策划扶植起来的国家。苏联时期蒙古国已经被苏联政府牢牢地控制了,如果苏联真的吞并了蒙古国,那么一定会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更何况苏联已经把大量的军队驻扎在蒙古国境内,实际上蒙古已经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所以苏联没有必要吞并外蒙古。
2.苏联和俄罗斯人对蒙古人有偏见,因为蒙古人在历史上曾经统治过俄罗斯人。蒙古人把俄罗斯人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当苏联和俄罗斯强大后,也对蒙古人非常防范。苏联当年控制蒙古以后,通过民族清洗消灭了蒙古1/7的人口,还严禁蒙古人采用各种形式纪念成吉思汗等蒙古历史人物。苏联就是要打压成吉思汗的形象,来阻止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苏联解体后,蒙古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后,才为成吉思汗立了几尊大塑像。
3.俄罗斯和苏联如果想吞并蒙古非常轻松,如果苏联和俄罗斯吞并了蒙古,就意味着几百万蒙古人获得了苏联或俄罗斯的公民身份,可以在俄罗斯境内随意流动。可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人口只有4000万,俄罗斯族人口本来就少的可怜。如果在引入几百万蒙古人进入远东地区,就会造成俄罗斯远东地区民族结构发生变化,不利于俄罗斯统治远东地区。如果哪天俄罗斯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全境地区,那么很可能引发远东地区解体,因此俄罗斯才没有吞并蒙古。
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预设了答案,就是藏传佛教的传播,但答案本身就是错的。
首先,藏传佛教不是清朝给蒙古人的,而是明代同期蒙古人自己主动接受的,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和俺达汗的“青海之晤”后,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蒙古草原广泛传播,或者说得到尊崇的地位。
事实上,并不止黄教在扩张自己的信众,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也深入草原,进行传教活动。
曾经在清宫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传,布延汗的长孙、蒙古汗国的正统可汗,拥有大元传国金玺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正统继承人,就在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改宗信奉了红教,引发自俺答汗时代就诡异黄教的漠北三部和漠南诸多大部落的不满。
也就是说,藏传佛教早在清朝还没有统治蒙古草原的时代,已经广泛传播,甚至成为影响政治选择的一个因素。
其次,蒙古被满洲的征服,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
这要从蒙古草原的经济地理说起。
蒙古草原实际上是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多重开口的盆地,而非人们一般理解的无限开放的大平原。
广义的蒙古草原的南界其实是东起阴山山脉,西到陇山的绵延山脉,也就是明长城一线,漠南和漠北,是通过千里戈壁滩中的几条固定通道联通的。
北方则是西伯利亚的茂盛丛林以及南北贯穿的诸多河谷地带,西方则是阿尔泰山的阻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而东方,则通过大兴安岭南段的缺口,可以进入东北的平原地带。
在成吉思汗的时代,金朝控制了南方和东方的文明区,而金朝本身又并不严禁贸易和铁器等战略物资的流入草原,这一点和辽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亚文明区,仍保留着古丝绸之路的贸易线路和繁荣,直到蒙古西征的大军大规模地摧毁了当地的水利灌溉系统为止。
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是“世界人”,居于一个中亚—北亚—东亚的大贸易系统之中,通过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他们并不是完全闭塞的。
事实上,哪怕在西征之前,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有信奉基督教的传统,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在吸收了各个文明的成果之后,选取了最适用于军事的先进技术和组织形式,将整个由成吉思汗打碎血缘、地缘部落,“刚刚制造出来”的蒙古民族打造成为一个战争机器。
所以,战斗力超强,可以横扫东西方。
然而,在元末明初退出中原的北元势力,却完全不是这样的组织了。
一方面,当年分封在漠北的诸多宗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退化回了血缘部落;另一方面,草原上薄弱的产出已经不足以支撑元朝朝廷这样庞大的脱产组织。
最终,政治和组织敌不过经济的退化,只能随之退化,到达延汗的时代,对于草原上蒙古汗国的组织,进行了重构,重新退回到游牧国家的形态。
然而,游牧国家的中央集权需要定居农业的支撑,至少,需要与定居文明的规模性贸易维持,而大明朝对于北方的对手,施行的是分化瓦解式的手段,坚决不与蒙古汗国的“中央妥协”,而宁可与其中的“地方势力”——俺答规模互市,并默许其河套地区大规模“板升地”的存在,也就是汉人移民的农业区。
正是由于这样的状态,此时的“统一”的蒙古汗国形成了尴尬的事实性分裂。
西方的中亚道路不通,被卫拉特蒙古占据,东方和南方的文明区,全部掌握在敌对的明朝手中,蒙古汗国的“存在”由于经济上的无力,本身就只能不断地发生组织性退化,最终停留在部落联盟的层次上,不再是强悍的中央集权军事帝国。
对于某些人最关心的战斗力问题,其实,蒙古人在面对明朝的战争中,战斗力已经急剧削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穷。
真正的职业骑士和武士,除了铠甲、刀枪之外,从小到大的训练和培养,都是靠钱、靠物资堆起来的,不是一句生在马背上就凭空得来的。
皇太极时代所面对的蒙古,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部落联盟,而他进行的“掏心战术”,不断地追杀“正统共主”林丹汗直至其妻子投降,最终获得草原各部的臣服,恰恰只是对一个部落联盟的征服,而不是对一个强大民族国家的征服。
有人问,团结起来抵抗不行吗?答案就是:靠什么团结?用什么团结?不存在的。
第三,清朝对蒙古统治真正的杀招是什么?
清朝对蒙古统治实际上是组合拳,一方面划分旗地,也就消灭了部落崛起扩张的可能性,同时基本隔绝了交流;另一方面,采取要点驻军的手段,对事实上的经济和交通中心进行掌握,从而保障统治的可触达。
至于其他的盟会、朝贡,甚至文化手段,都是小伎俩。
真正的杀招,来自于商业。
比如乾隆年间崛起的大盛魁,在蒙古草原上广泛活动,彻底占据了各个半固定居住的蒙古部落的商业活动,又用商业交换和高利贷,将所有产出绑住,形成一个真正的经济统治。
而大盛魁的年收入,能够达到3000万两白银,几乎赶上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可想而知,这部分财富如果由一个“统一的”蒙古集权国家来控制,会产生怎样的军事化学反应?
而这个大商号,一直依托清朝的军队和政治特权,直到徐树铮再次收复外蒙古失败为止,方才彻底衰落。
可见,经济手段,才是真正的终极杀招,当然,如果没有清朝一系列的统治组合拳,这种经济手段也无法发挥,所以,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
而那些认为光一个推广喇嘛教就能让数百万蒙古人俯首帖耳,甚至再也不复英勇善战的想法,可谓愚不可及。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宋便抑武而崇文,宋朝武将的日子尤其难过。
北宋、南宋计三百多年的国祚,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少有扬眉吐气的日子。
靖康之难,堪称一个王朝的最惨事。
《开封府状》载:“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据统计,用来抵押折价的各类女子,数量达到一万余人,其惨状令人不忍直视,所谓“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原历史上,将敌对王朝宗室杀个干净的不少,如项羽对待秦朝宗室。
但如此野蛮对待被征服国家的,倒是少数。
逃过一劫的赵构成了宋高宗,建立了南宋。金人所立伪楚皇帝张邦昌被废,由是得到再次南侵的借口,于是宋高宗一路南退,过淮河、渡长江,开始筹备北伐事宜。一时间,涌现出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一批卓有才干的将领。
尤其以岳飞事迹,最是激励人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打得金兀术想要逃的架势,可惜赵构自斩一臂。
岳飞风波亭一事,堪称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正是这个悲剧,凸显出这个民族既有堪称脊梁的人物,更多的还是不计后果窝时斗的废物。
公元1259年,蒙古大军号称数十万人马,围攻钓鱼城,始终不克,双方攻守时间长达三十六年,蒙古大军在城下抛下尸体四万有余,便蒙哥也丧生在城下。
1279年的崖山海战,南宋大败。丞相陆秀夫不愿当俘虏受辱,含着泪背着年仅8岁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余万南宋军民随之投海殉国。《宋史》载:“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百姓的情况下,钓鱼城守将王立弃城而降。钓鱼城守将领三十余人皆拔剑自刎。
正是宋人的宁死不屈与刚强使之能与蒙古对抗50年,我们当铭记陆秀夫那个苍老而坚挺的背影,他的背上承载的非一家一姓之兴衰,乃民族之气节也!
蒙古有多少人口?
这个问题很有趣。
蒙古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比内蒙古要大,但是人口只有3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以后增长的。首都乌兰巴托人口140万。
如果没有直观概念,“静Yes”可以这么比喻: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人口2000多万。
那么为什么蒙古人口这么少呢?是天灾还是还是人祸?
“静Yes”认为,蒙古之所以人口少,主要还是人祸,具体来说就是清朝。正是清朝对蒙古的各种政策,导致蒙古人口锐减,最后彻底失去了存在感,具体政策如下:
1、设置盟旗制度,告别逐水草而居
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横扫亚欧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逐水草而居,因为流动性,他们能够迅速聚拢,形成强大的骑兵集团,在优秀领导(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骑兵纵横欧亚,无人可挡。
清朝不想蒙古这样,所以清朝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就是将蒙古地区进行条块分割,将之前一整块的蒙古游牧区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地块,每个部落有固定的游牧区域,不得随意乱跑。你说水草不好要求重分,对不起,没有第二选择。这就导致了蒙古王公们只能根据清朝划定的地块进行放牧,水草不丰美可以少放几只羊嘛!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也不要慌,要迅速派出使者到北京报信,然后呆在原地不要动,等待清朝的救济。
盟旗制度根据清朝征服各部蒙古的顺序,现在漠南蒙古推行,然后在漠北地区推行。
不得不说这一制度对蒙古人而言很不人道,但是对于草原维稳意义重大,不能随便流动的蒙古人再也不可能随便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享受生活。而且各部落之间不可以随便搞联欢会,彻底断绝了他们聚拢在一起南下侵扰中原的可能。由于相互的隔绝,蒙古内部只能近亲结婚,婴儿死亡率大大提升,最后蒙古人越来越少。
2、组建八旗蒙古军,对蒙古士兵割韭菜
为了彻底断绝蒙古人的潜在侵略性,清朝对蒙古的兵制进行了大力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清朝的满八旗引进蒙古,创立八旗蒙古军。
很多人认为蒙古八旗是独立于满八旗之外的另外八个旗,其实这是不对的。清朝在征服漠南蒙古后,对八旗进行了扩编,吸纳大量的蒙古士兵加入八旗,编成蒙古军,隶属于八旗的编制。同理,在入主中原后,也是将汉人编入八旗,并不是八个汉军旗。
八旗的标准是优中选优,即将最精锐的蒙古士兵选入八旗中,为清朝卖命,这种割韭菜的做法类似于今天超级中学提前开设的预科班。由于大量精壮士兵选入八旗之中,所以留下来的士兵渐渐都成了老弱病残,依靠这样的力量,还想侵略中原,简直就是做梦。
由于大量选拔蒙古军队进入八旗,导致剩下的蒙古人越来越少,而且由于清朝前期不断对漠西蒙古以及沙俄作战,甚至后期还不断和太平天国作战,抵抗英法侵略等,所以蒙古人大量减员。
3、大兴喇嘛教,宗教完成计划生育
乾隆皇帝曾在避暑山庄外八庙题字“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可见喇嘛庙对维护国家稳定的巨大作用。
当然,除了争取蒙古各部的归附,更多的还是对蒙古人口的灭杀。
清朝建立后,在蒙古地区大力推行喇嘛教,在草原上广建寺庙,而且规定:每个蒙古家庭除了留下一名男丁守灶之外,剩下的男丁要全部出家为僧,美名曰发扬喇嘛庙。
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宗教政策,让蒙古差点灭了族,如果清朝统治时间更长,那么喇嘛教对蒙古的荼毒势必会更加深入。
正是由于每家每户只有一个男丁,导致草原上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严重失衡导致的是草原上的乱伦现象严重,进而引发梅毒等传染病大面积蔓延。在医疗不发达的清朝,沾上这样的传染病基本就是一死,久而久之,蒙古人口大量减少。
4、经济掠夺,负债累累让蒙古人走投无路
在推行了盟旗制度后,蒙古经济完全被清朝控制,成为清朝的附庸。而蒙古又没有自己的制造业,只有放羊放牛的本事。清朝之前,他们还可以南下去抢劫中原王朝,而清朝后,蒙古就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了。
怎么办呢?清朝救济你啊!
清朝针对蒙古人只会放牧的特点,让晋商充当清朝的经济使者,深入草原和蒙古各部做生意。因为垄断,价格自然很高,而蒙古的牛羊这么多,肯定是不值钱的。怎么办呢?晋商说,先赊着吧,朝廷报账,你们要感谢朝廷的恩德啊。
于是每次交易,蒙古从王公到牧民都欠下一屁股债。王公还好一些,可以用清朝皇帝赏赐的东西抵账,实在不行还可以抢牧民的。而牧民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卖儿鬻女。
巨大的经济压力让蒙古人都不敢生孩子了。通过这样的手段,清朝达到了抑制蒙古人口增长的效果。
实践证明,200多年的清朝对蒙政策,彻底将蒙古人变成了人畜无害的小绵羊。当然了,不听话的漠西蒙古早被清朝给彻底消灭了。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这个蒙古人口只有不到50万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宋朝为什么不跟蒙古议和?
个人认为不是南宋不和蒙古议和,而是蒙古不和南宋议和,在南宋末年,贾似道曾经和忽必烈议和,当时忽必烈是为了解决蒙古内部权力之争,主动退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议和。
蒙古从成吉思汗时期对外扩张的意愿非常强烈,从灭掉金,攻打西夏,长子西征,攻打印度等等措施可以看出蒙古统治者旨在统一天下,断然不会同意南宋的议和。
而且蒙古在于南宋联合灭金时期,已经看到了南宋王朝的腐败,只是当时实力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蒙古实力大大提升,加上统治者统一四海的愿望,灭掉南宋是迟早的事情。
泳装美女?
是说超模吗?
蒙古,有对吗?
上联:蒙古;下联:传销。
蒙古为什么不和清朝打仗?
事实上,蒙古和清朝曾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只是最后的结果是清朝胜利,三大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明朝末年时,蒙古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以南有16个蒙古部落、大漠以北有12个蒙古部落、大漠以西有5个蒙古部落。根据地理的划分,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的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
第一、清朝与漠南蒙古的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并在东北建立了后金汗国(清朝)。明朝为了打压反叛的努尔哈赤,一度想要扶持漠南的蒙古各部对抗后金。当时漠南蒙古之中,以察哈尔部的实力最为强大,林丹汗拥有精锐骑兵数万,对努尔哈赤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全力对付漠南蒙古,并剪除明朝的外援。
公元1632年,皇太极从东北率兵远征内蒙地区,彻底击败了林丹汗的蒙古骑兵,迫使察哈尔部西迁青海一带。公元1634年,逃到青海地区的林丹汗患病而死。他死后,察哈尔部群龙无首,因此全部被皇太极所兼并。从那以后,漠南的16个蒙古部落全部臣服于女真族(满族)。明朝原本想依赖漠南蒙古牵制女真的计划因此落空,那些投靠女真的蒙古铁骑反过来成为了明朝的边患。
第二、清朝与漠北蒙古的战争
漠北蒙古共有12个部落,又称为喀尔喀蒙古,他们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祖先。漠北蒙古远离中原,以大漠以北的广袤地区(包含贝加尔湖)为主要牧地。当漠南蒙古逐渐被清朝所灭后,漠北蒙古认为受到了威胁,于是转而对清朝进贡称藩,并保持了一年一贡的惯例。
清朝入关以后,一直十分重视与漠北蒙古的关系,希望以此作为阻挡沙俄的一面屏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开始攻击漠北蒙古各部。漠北蒙古并不愿意投靠北面的沙俄帝国,而是选择了投降清朝,请求庇护。清朝康熙30年(公元1691年),漠北蒙古各部首领与康熙皇帝通过“多伦诺尔会盟”,宣布归于清朝管辖。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才真正统治外蒙古地区(漠北蒙古游牧地)。
清朝在外蒙古地区(漠北蒙古)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一直到清朝灭亡后,外蒙古才独立出去。在清朝所设置的13个地方将军之中,只有5个将军享有地域管辖权,他们分别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外蒙)、黑龙江将军(管理黑龙江)、吉林将军(管理吉林)、盛京将军(管理辽宁)、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
第三、清朝与漠西蒙古的战争
相对漠北蒙古而言,漠西蒙古因为更加远离中土的战火,得以稳定地发展。漠西蒙古本来有5个部落,至清朝时已经只剩下4个。4部之中,准噶尔部落演变为了统治新疆、中亚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落演变为了统治青海、西藏的和硕特汗国。相对于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而言,漠西蒙古的实力要强得多,对清朝的威胁也更大。
和硕特汗国全盛时期据有青海、西藏等地,与清朝的关系较为友好。清世宗雍正时期,清朝派遣大将岳钟琪、年羹尧等人出兵占据青海,剿灭了叛乱的和硕特部落,但并没有消灭和硕特汗国。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从新疆攻击西藏,消灭了和硕特汗国最后的残余力量,并将新疆、西藏连在一起对抗清朝。至此,清朝面对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准噶尔汗国。
早在17世纪后半叶(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的君主噶尔丹就勾结沙俄俄国进攻清朝,结果被康熙所败,退回西北。康熙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击溃噶尔丹的10万大军,之后逐渐占领了漠北各地。噶尔丹自杀后,准噶尔部落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依然还存在,并长期与清朝敌对。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清朝才派出两路大军10余万人分取西北,将准噶尔汗国彻底消灭(乾隆收复新疆之战),并在那里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漠南、漠西、漠北三大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清朝的版图也达到极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