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相机
宾得相机性价比那么高,为什么网友有这么大的偏见?作为一个曾经的p家粉丝,这里我有话要说!首先我为什么“叛变”,我现在是尼康d810、我自己真正拥有的第一台数码单反就是宾得kx,当
宾得相机性价比那么高,为什么网友有这么大的偏见?
作为一个曾经的p家粉丝,这里我有话要说!

首先我为什么“叛变”,我现在是尼康d810、我自己真正拥有的第一台数码单反就是宾得kx,当时觉得牛逼哄哄了,不过用了一段时间、觉得kx逼格不够,然后换了kr、之后换k7、k5、k20d、k10d。
基本上宾得以前的老机型我都玩过,其实我觉得我都算一个忠实粉丝了,但为什么我还是选择放弃宾得 选择了尼康?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宾得以前是打死都不出全幅!等了一年又一年.....身边的朋友都是d700,5d2之类的了。看他们全幅用得不亦乐乎,我这心不痒那是假的,终于在摸了朋友的d3之后、果断抛弃宾得 买了d3。世界豁然开朗!
宾得的机器不是说不好,性能方面 画质方面都不错,当时的k5其实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在那时候 半幅机器里面 k5可以说是风光了一时!
但坑爹的是没有全幅,对焦系统头疼,镜头群更是个坑......
小金 小小金、星85、还有什么神头“离别钩”更是见都没见过或的,还有其他一系列星头 暗星头,炒得爹妈都不认识了........三公主 饼干头玩玩还勉强能扛住。
个人觉得,宾得 玩玩以前的手动头、配个k10d玩原图直出 那是非常不错的,可玩性非常高!但是正儿八经干活,还是尼康和佳能比较适合。
p家粉绝对是真爱,现在谁还用宾得、那我是佩服的!但我真的还是爱不起来了,虽然k1出来了.....但无奈我已经走得太远!
以此文祭奠我逝去的青春,还有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大姑妈 理光 东菜 福冈等等一系列老镜头!图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别忘了关注头条号 并点赞哦!
莱卡中画幅相机怎么样?
其实,劳力士,也并不是完全用来看时间的,尽管它走的很准。
想买相机,朋友力推尼康D750,能否介绍这款相机的不足之处?
买850吧!不会后悔!
拍摄短视频求介绍相机,我不是土豪,我是土鳖?
佳能70d或者80d 就很好,买个微单也不错,索尼的
各位有什么介绍相机的书吗,基础的那种?
我以一个多年摄影爱好者的身份给你介绍一下学习摄影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以及需要提高的基础知识。
1:摄影常识及技巧的提升。
常识和技巧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可以说学习这些是扫盲。简单的来说你需要了解相机的基础,包括设备如何使用,光圈快门如何搭配,如何构图,光线如何利用和布置,有关这些我推荐一些书
摄影基础扫盲图书最佳推荐:中国电力出版社的《数码摄影轻松入门》或者《数码单反摄影轻松入门》,这两本书都是橡树摄影网的官方教程,非常系统,包含了数码摄影的方方面面,而且配图都非常精美和典型,每张相片都能说明一个摄影术语或者摄影技巧,绝非是哪种纯粹欣赏性质的画册。这两本书目前很受欢迎,是国内作者所撰写的数码摄影书中最为优秀的两本书。国外的 有大名鼎鼎的《纽约摄影教程》,上下两本合起来差不多要200块钱呢。要是没钱的话,就买美国人的《数码摄影手册》
2:摄影艺术的提高
摄影是一门艺术,好的作品不仅仅在拍摄技巧上取胜,还在摄影艺术上的取胜。简单的来说摄影艺术就是提高自身的审美。艺术来源于生活,提高你的生活艺术就是提高创作灵感,为你将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做好铺垫。当然,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学习过程,不管是新手还是老鸟都需要不断提高的。《丰子恺谈名画》、《人类的艺术》、《美的历程》等艺术类人文读物,绝对比以上推荐的这些纯摄影图书更能提升你的审美眼光。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你不用着急马上能学会
3:色彩学习
这是很多的初学者会遗漏的部分。以我自身的学习经验,这很重要。色彩组成了我们的拍摄作品,它如何搭配,如何根据色彩来构图都是一门学问。也可以说这属于审美的部分,但是它很直观的在影响你的摄影水准。凡是优秀的摄影师一定都是对色彩敏感的,包括后期的制作也非常需要用到。这里推荐:《摄影色彩学》与《摄影色彩圣经》
推荐的书不多,网上也有很多很多教程可以学习,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践出真知,希望这些书你能边看边学。提高摄影水平最需要的还是实践,不是看完这些书就能入门和精通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哪些国产相机值得分享?
国产相机两大王牌是上海海鸥和江西凤凰。现在海鸥还在做相机产品,凤凰已经转型,专注于专业光学器械。相机镜头也是这两个品牌在一直做,而且现在随着日本一批老旧镜头的专利到期,很多国内厂商已经进入,适配佳能、尼康的国产镜头也越来越多了,价格便宜而且表现也可圈可点。
总的来说,胶片时代中国企业还有得做,但是数码时代,国内品牌基本都退出了。并不是说技术上有啥问题,现在国产的CMOS、各种传感器、ISP不是没有,生产CMOS和生产芯片的设备没什么区别,国内早早就能做了。
但是相机行业本身很low,而且越来越小众。相机市场是如此小的一块蛋糕,成本高利润少,又要费力和日系厂商竞争,谁会去做呢?所以这些相关技术都在科研、军工、航空航天领域,根本没进入民用市场的动力,美国也是类似的情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