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电影
电影《驴得水》里面张一曼为什么自杀?张一曼因为男女问题,城里待不下去,来到这个三民小学校担任会计和数学老师。会说几句英文,留着一头长长卷卷的头发。歌唱的好,舞跳的好,浪漫,身
电影《驴得水》里面张一曼为什么自杀?
裴魁山:我觉得你是啊
张一曼:你第一天认识我啊?
裴魁山:我不是第一天认识你,所以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那么说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但是我了解你啊!你根本不是放荡,你就是太单纯了,所以你谁都相信……
然而,张一曼拒绝了裴魁山的表白。这个拒绝,显得漫不经心,是一个惯经风月的女人对青涩小男人的拒绝。“”我只是开开心,你却当真了?”。很显然,张一曼是看不上裴魁山的。虽然同为乡村教师,但裴魁山是不浪漫,不男人,自私,也着实不那么可爱。对于就想自由自在生活的张一曼来说,可以容忍你没文化,可以容忍你脏乱,可是性无能,大约是真的不能接受吧!如果裴魁山行, 估计后面也没铜匠什么事了?
铜匠出现,顺利扮演“”吕得水“”成功躲过了第一天的检查,第二天的照相死活不乐意,因为会短命!张一曼出现了,自告奋勇的“”我来睡服他“” !这里有个主动被动的关系,到底是因为 非要留住铜匠,张一曼就此“”牺牲“”自己,被动“”睡服“”呢,还是原本就有这个打算,刚好遇到困难,顺水推舟的打着幌子主动“”睡服“”呢?
我觉得,主动“”睡服“”可能性更大。对于张一曼来说,本意并不是伤害谁,而是易动情。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女人,可是这样的女人,往往会被惨骂,而且总是被冠以悲剧的结局。单纯的女人易动情是悲剧,而有些手腕的女人易动情,段位就要高得多!抬上各种高度,而且似乎也混得还不错。
张一曼,此时内心大约也是有些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虽然在这小乡村,自己仍然是有魅力的,能够通过自身达成一些小目标的!她深信,自己是美丽的,有魅力的,男人对他的迷恋让她很享受这种捧高,并愿意为了这种自我的满足感付出担负骂名的代价。
这种捧高,坚信自己是美丽的,大约是张一曼活下去的动力。那一天的到来,却那么快!与自己“”一夜夫妻“”的铜匠,站在讲台上,要将骂自己是“牲口”的张一曼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先是骂, 裴魁山出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发泄着对张一曼拒绝的不满。
“你就是个臭婊子,你就是个过街老鼠,你真不要脸,你配吗”
“你走到今天,都是你自己作的,你是活该,这是你的报应!报应!”
“我当初怎么看上你了?我当初怎么瞎了我的狗眼……贱货,贱货张一曼!”
铜匠看着被惨骂的张一曼,还是不解恨。对啊,越骂越是不解恨,“凭什么你这样的女人还敢骂我?”
接着便是打,谁都不敢上前。是的,平时那么可爱的同事,怎么可以下手呢? 于是,张一曼又一次的顾全“大局”,自己来,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在自己的脸上。
这时的张一曼,内心已经很绝望了。平时说情说爱,爱自己,一起规划前途未来的男人,原来在他心里自己是如此的不堪。明明是两厢情愿,毫不吃亏的铜匠,关键时候居然不依不饶,把自己往死里整。
可是还没完呢? 铜匠还要求减掉张一曼的头发,柔柔卷卷的头发,对张一曼意义非凡。因为那是大上海歌女的同款呀,张一曼心里有个美好的梦,就是去大上海当歌女,没“周璇”什么事。虽然只是梦,但是想想也是很美好的。浪漫的头发,精心的装扮,随处可采的鲜花,高叉的旗袍,对张一曼都是意义非凡的。然而,为了所谓的大局,校长亲手一缕一缕的剪了。。。
张一曼原来以为,自己是受欢迎的,捧高的。虽然女人不爱,但她也没想过要破坏别人的婚姻。这发生的一切冰冷冷的提醒她,原来男人的好是可以翻脸不认人的,今天捧高明天贬低转瞬即来,而且更狠更绝情。校长他们认为的重要的事情,崇高的事情,对于张一曼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自由一些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
至此,张一曼明白了。原来自己过去看中的,所做的,引以为重的,对于男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自己,也为了各种目的被彻底牺牲了。无法接受现在没有长发的自己,无法面对过去不堪的生活,于是她疯了。。。即便是疯,仍然是很可爱。爱美,爱花,听话,善良。这样可爱的张一曼,终于还是自杀了。
这部电影里的张一曼,让我想起了日本的一部电视剧《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女主松子跟张一曼一样,也都是个善良、美丽、有才华的女人。生活在男权社会里,易动情,追求和喜好围着男人而改变,不过是希望得到“高看一眼”的捧高。最终结局一样是疯了然后被他杀。
这种结局,总觉得是有意为之的。也是令人迷惑的!为什么不符合男性审美,普世观念的女人,在现实还有文艺作品中结局往往不好?
怎么评价电影《驴得水》?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正如电影海报上说的。“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影片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笑话,一曼的无知“放荡”,铁男的狂妄自大,铜匠的异想天开,校长的一错再错,魁山的自私自利,特派员的漫天过海。但当这些笑话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部悲剧。影片本意就是一部讽刺意味的黑色喜剧。那么主要讽刺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两个:
一是当时国名党政府贪污腐败,上下官员眼中只有金钱。主要代表就是特派员,十万资助金自己拿七万,为了骗取美国人罗斯更多的钱,用权用势逼三民小学教师要好一出戏。
二是那个时代过于迷乱开放的美国思想与当时中国保守思想之间碰撞发生的爆炸。牺牲品就是——张一曼
作为男生对于一曼感触很深。看完电影就知道这场闹剧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张一曼,本来一无所有的一曼最终连自己的命也拿了出来。
很明显一曼是一个“贱人”,“调戏”裴魁山,然后又冷冰冰的拒绝。“睡”服铜匠,然后又狠狠的”羞辱"他。这所有的一切看来张一曼是可恨到了极点的人。用一成语叫做——恬不知耻!
可纵观全片来看一曼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聪明伶俐的女士,在大城市里长大。最重要的是她非常喜欢、向往美国文化。(从她房间里的海报书记,从她战战兢兢的去参加美式婚礼可以看出)而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一个享乐主义横行,失去信仰,放浪形骸的时代。而一曼也是受其影响,放荡似的开放与当时铁链般的保守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最终在事件的逼迫下、在众人的误解中一曼被比“疯”了,最终在戏剧般铜匠与孙佳的“婚礼”上,戏剧般的捡到了一把枪,然后自然而然的离开了人世。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只能说张一曼接触到的思想与她身处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电影《驴得水》中张一曼是个怎样的人?
张一曼,一个具有超前性观念的独立女性。性在她眼里是玩乐,在别人眼里是交易,亦或是契约。她可以做到拔屌无情,别人做不到。得不到她,就要野蛮地毁灭她。她过于天真,当理想国崩塌的时候,精神防线就容易被摧毁。
看完电影《驴得水》,你想说些什么?
驴得水,本来是冲着开心麻花去的,开场半小时也没见沈腾,马丽等人,有些小小失望,不过看到最后发现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我在影院内想了很久,我在思考驴得水到底是什么?是影片中的驴?还是铁匠冒充的吕老师?或者又是一句地方土话?我不断的猜测。从字面上来说有驴拉水,所以叫驴得水,仔细想后应该就像“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的俗语,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影片以喜剧开始,以悲剧剧终。在这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没有,这里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做了好事与坏事的人,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揭露,像裴魁山那样人,爱你时候你什么都是好的,恨你的时候多看一眼就觉得恶心,总在关键时刻总是着急上厕所,这种平时敢说关键时候不吭气的人也是大有人在。而像周铁男这样,我一直以为有着知识分子的脾气,很有正义感,可一生枪响后,什么都变了,丢掉了气节,丢掉了骨气,没有像名字那样响亮。在张一曼快被强奸时候,在一旁看着而不敢出声,特派员秘书看到并所救。这也许就应了那句俗话“声音喊的大的未必是能帮忙的,而真正帮忙的就是那些动手的。”
为什么我会说没有好人,拿铁匠来说,看着特别淳朴的一个人,到最后反而成为一个欺软怕硬无耻的小人。他原本帮忙,帮助学校圆谎,对于校长来说是好事,他是好人。后来假扮吕老师是为了报复,他又是坏人。这个社会是残酷的,有些人看似挺好,那是因为他是有所顾虑,铁匠所顾虑的是他老婆。心中的那份恶一直在抑制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释放出来。我们每个人也像这样,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敬畏,后果是每个人所承担起的。
最后着重说一下张一曼老师,她是整个片子点睛之笔。付出最多的是她,也是受伤害最多的也是她。从他屋子里满是潮流的海报来看,他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真的为着自己想的做的事情付出着,为了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不做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一次挽救学校,她要睡服铁匠,第二次为了挽救学校,她要把自己的头发剪掉。看着我都替她心痛,也替她不值。
她是有苦说不出的女人,她不怕被误别人诋毁成荡妇,她也不怕被铁匠老婆所打,甚至她也不怕当着所有人的面自己扇自己。可是她怕她的头发被剪掉。因为她是一个爱美的女孩。从头到尾,她一直穿着旗袍,美的无话可说。“待我长发及腰”,一头秀发更多的代表着他所追求的样子。第一次她把一撮秀发送给铁匠就可以看得出他认为头发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喜欢的人,她也如此。
这头发更多的是她所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因为剪发时候她就幻想着新校服做好之后,所有的老师一起合影,再给学生们讲课,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呐。校长交代,让她回屋做新校服,让她什么也别听,什么也别看,做好新校服再出来。可是新校服做好之后给我们的是什么,是一声枪响,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我替她感伤,我替她可惜,可是一切都晚了。因为没了头发,没法穿着新校服拍照,没法穿着新校服教课,所以梦想破灭了。
电影《驴得水》里,为何观众会对“张一曼”这个角色感到惋惜?
谢邀。
我觉得张一曼是这部电影里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从一开始她就是剧中最追求自由的那个,虽然电影里没有说过她的身世,但是从几位教师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张一曼应该是有段被迫着、不自由、甚至出卖肉体的悲惨生涯,后来被校长所救,来到这里。来到这个“没人管着的自由之地。”
影片里一开始,张一曼代表自由,铁男则代表反抗,校长代表理想,裴奎山代表理解。然而接二连三的剧情与欺骗发生后,事情像滚雪球一般戏剧性闹大,面对钱的诱惑,爱情的离散,以及权力与枪炮的逼迫下,每个人都变了。反抗的铁男成了顺从的奴隶,理解的崔奎山成了贪财的小人,有理想的校长甚至在强权下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女儿,老实的铜匠变成了仇恨的化身,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恶魔,而最自由的那个人,张一曼,则疯了。
被剪掉长发视以众人的张一曼,在田野里采花,那时的她听到校长说“别出去,也别听,就在房间里做好校服,校服做好了才可以出去。”校长本意是想让这个可怜的人不再处于暴风雨之间。
疯了的张一曼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后来就真的没有出过自己的房间,她一遍遍念着这段话,一针一线做着校服。而到影片末尾,她举起枪自杀了,倒在血泊里,长镜头给到她的卧室,是整整齐齐的,一套套新校服。
才想起那句她一直念叨的话“校服做好了,你就可以出去了。”
校服做好了,她出去了。
原来她理解的“出去。”是从这个世界出去。
不幸的她,也许只有去了那个世界,才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我始终觉得,张一曼是这部评分极高的电影里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不自由,毋宁死。
有没有《驴得水》电影的影评?
以下主要是从电影《驴得水》中的“谎言”去进行剖析。
刚看了电影《驴得水》,吸引我去看的是电影的插曲《我要你》。
只是没想到整个影片都很荒诞,跟《我要你》的歌词感觉不是很搭,因为整部影片由谎言组成,里面的剧情都是围绕着圆谎去发展。
影片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以四个心怀教育梦想的教师为主体,他们在孙校长的带领下来到贫苦的农村建立学校,名叫“三民小学”,因为工资微薄,加上这里喝水困难,所以他们养了头驴来拉水,但是常常入不敷出,所以孙校长取巧上报驴得水为英语老师,从而去驴得水的工资里去进行开支。这是这个影片中的第一个谎言,也是引起矛盾的最主要的谎言。
结果,就在大家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时,突然接到通知说特派员第二天要来检查,而且主要是为了美国慈善家捐助一个乡村教师而考察驴得水老师来的,四个老师听了之后,无奈只能让跟着孙校长女儿拉水回来的铜匠假冒驴得水老师,最终蒙混过关,并且得到了来自美国的这位慈善家的“3万”美元。这是整个影片的第二大谎言。
在第二大谎言中,张一曼以“睡服”的方法让铜匠留下来帮助这群老师度过难关,无奈这个行为不仅伤害了四个老师之中的对张一曼有感情的裴魁山,而且也为张一曼之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就在大家又风平浪静的过了两个月后,大家又重新聚在了三民小学,又接到美国的这位慈善家要来看望驴得水老师的通知,而且车已经来到了山脚,几个老师更是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这时铜匠的老婆带着铜匠来到学校内找“睡服”铜匠的人,为了快点让铜匠夫妇二人离开,在校长等人的逼迫下,张一曼只好不遵守和铜匠之间的承诺而向铜匠的妻子说出真相,并且骂铜匠是牲口,铜匠听了之后一气离开。这应该也算是谎言。
这个谎言,把张一曼的命运推上了风口浪尖之上。
特派员来后,偏要见驴得水,这时候铜匠再次装扮成驴得水老师出现,铜匠由于刚受到张一曼的侮辱,于是要求特派员惩处张一曼,就在这个片段,张一曼不但遭受了裴魁山的各种辱骂,并且还遭到剪掉长发的侮辱,张一曼被逼疯。
只是纸包不住火,铜匠的身份很快被拆穿,为了得到美国人手中的钱,特派员和大家联合起来骗美国的这位慈善家......
整部影片可以说又荒诞又讽刺,在无数个谎言的背后,透露出了人性的贪、懦、私。
1.贪
如果没有贪念,就没有谎言.
在影片中,四个老师是贪的,因为他们谎报驴得水老师的空身份去获得国家的工资,最终去补贴他们自己的私用,这就是贪的一种表现。
除此之外,特派员是贪的,在驴得水获得美国慈善家的“十万”资金后,他只给了三民小学三万,那七万不得而知。并且在得知驴得水是假的后,他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而继续去说谎骗人。
......
2.懦
如果不懦弱,就不会有更多的谎言。
影片中比较鲜明的人物是周铁男,他身材高大、生性耿直、一嘴东北腔,满腹正义调,一看就是条仗义的汉子。并且就在校长几人都在为了圆谎的时候,他多次提出不如说出真相,但是只要有人制止他就不说了,这是懦弱的一种表现。
另外,在特派员第二次来到三民小学时,他因为阻挡士兵去追孙校长的女儿孙佳,而被枪打了一下,之后便跪倒在地跟特派员求饶,之后在张一曼要受到士兵的欺凌时,张一曼向他求救,他看到士兵的枪就弱了下去。
那个看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周铁男最终也只能懦弱的对着心爱的孙佳说出了“那是因为你没被枪打过”,在枪面前,他也低下了头。
......
3.私
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可以为了私利去说一个又一个的谎。
在这个影片中,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正是私欲才引起的贪欲。
孙校长是自私的,虽然他很多时候真的是想办好农村教育,但是空报驴得水老师是他起的头,让铜匠假扮也是他起的头,张一曼用“睡服”的方法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嘴里还常常挂着“办大事者不拘小节”,其实正是他自己的私念导致整个悲剧的发生。
老师裴魁山也是自私的,就在目睹张一曼“睡服”铜匠后,他便恨透张一曼,并且不顾情谊的去骂张一曼“婊子”;而且他心里也只有钱,大家都愿意捐出工资给孩子做奖学金,只有他固执己见不愿意,之后也在婚礼上和特派员争夺美国慈善家的一万美金。
......
以上省略号代表贪、私、懦代表的不仅仅他们几个。
不过其实批判了他们,又想想自己,摒除贪、懦、私又是谈何容易呢?电影很多时候也只是我们自身的反映罢了。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驴得水》这部电影值得推荐吗?
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片子,略带话剧模式的电影让一般看惯了电影叙事风格的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舞台效果,不管是人物紧凑的对话,还是雅污的女主角,让人看起来很是惊奇,当然故事的内容和深度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其实一部电影好看就行了,至于深度能理解都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必矫揉造作的说出一二三来,电影,好看就是好看,感觉最重要
如何评价《驴得水》,这部电影?
我一直不太喜欢开心麻花。
早在《夏洛特烦恼》之前我就知道他们了。当时我看了最便宜一档的《须摩提世界》。视觉效果是突出的,剧情也是跌宕起伏的,笑料也是充足的,但我还是觉得遗憾,因为如果想要的只是这些,大可以看一部好莱坞的3D电影,而不是舞台剧。
后来《夏洛特烦恼》忽然成了当红炸子鸡,我还是去看了。这一次倒是符合了我的期待,他们还是那样,除了热闹之外没有更多的东西。
但《驴得水》竟然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它一点也不开心麻花。
▲虽然有一张特别麻花的海报。
这故事的场景非常小:就在一间乡村学校里。
故事的框架也非常的简单:学校师生需要一头驴驼水,怕上头不能理解,于是假驴之名冒充老师领一份工资作养驴经费,上头要来探访,于是一群人要想法儿应对。
没有女神屌丝,没有复仇逆袭,也没有失忆穿越车祸癌症。它没有噱头,所以也不狗血。
演员没有一个当红炸子鸡,特别核心的女主角选用的也是原班的话剧演员任素汐,没有考虑到市场差异临时换个美艳的影星,但这一步棋走得很对,好一部分令人揪心的戏剧冲突都是这位好演员撑起来的。更何况她一颦一笑,身姿摇曳,还另有一番风情,把这个外在风尘内心纯粹的角色表现的正正合适。一首歌也唱得婉转动人。
看多了对白冗余逻辑混乱的喜剧电影,有点被《驴得水》严整的剧本惊到。这本子写得就像是戏剧理论的教科书范例,起,承,转,合,都是认认真真精心控制的。角色的对白,也没有一句多余。
一部较为优秀的电影,会让观众坚定一种看待人性的观点,而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则能让观众动摇一种看待人性的观点。
《驴得水》就属于后者。
它的故事结构让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伦理学探讨——失控的电车。
在故事的头半段,一群山村教师为了略微方便一些自己的生活,于是用驴的名字冒充人去领一份工资,上头下来视察这件事,大家为了逃避责罚,于是灵机一动利诱恰巧来到的铜匠,假装成这个并不存在的“吕得水”。
事情到了这里,尽管这群老师存在着撒谎的道德瑕疵,但似乎也不是不可原谅,甚至还是有点可爱的。
故事进入后半段,驴得水接受了高额资助,改善了整个学校的环境和老师的生活水平。这个时候来了个段位更高的调查员,也就是赞助驴得水老师的美国人。
在这个阶段,所有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就不仅仅是要不要撒个小慌这么简单了。随着谎言的逐步崩塌,在无法逆转的重压之下,所有人的道德底线都一退再退,最后这群本来连撒谎都有压力的可怜之人,纷纷变成了懦弱、自私、麻木的可恨之人。
《驴得水》前半段能够给予观众多少笑声,它的后半段就能够给予观众多少沉默。
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孙校长的那句“办大事者不拘小节”,前半段是校长自己说出来的,后半段则是从压迫众人的调查员口里出来的。在这前后环境的呼应下,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何为“大事”,是理想,利益,还是命;何为“小节”,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慌,是对他人的利用,还是对一个生命的践踏。
极端化一种道德处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选择的正确性。当失控的电车开来,拉动拨杆,可以将车子改变轨道去撞死一个无辜者,而非另外五个无辜者。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一行为可以原谅,但如果是亲手将这个无辜者推向铁轨,去拯救那另外五个无辜者呢?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实在是在描摹我们的现实。我们的每一天,其实都在无数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抉择,而这最终导向的,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你想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电影《驴得水》里面,你最心疼哪一个角色?
《驴得水》迄今为止,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国产片。
看完难受极了。上半段日出日落的庸常有多肆意嬉笑温馨感人,下半段圆谎的卖力就有多荒腔走板五味杂陈。
电影很满,人性之复杂,体制之束缚,教育之落后等等都塞在后半段充分展现,笑不出来,哭不下去。情绪的对比太堵人了,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若说心疼的角色,毫无疑问是张一曼。
每个角色都有一个人设。初见,校长义正言辞,公正无私;裴魁山,一副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傲慢;周铁男,耿直热血;铜匠淳朴卑微。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仿佛萤火微光,一闪即逝,在电影后半段全部崩塌。只有张一曼,一个被人称浪荡的坏女人,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张一曼,初见只觉是个平常并不漂亮的女子,后来越看越觉得美丽动人。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女子,在贫困的小山村,她将自己收拾得风情而又干净,会给每个人设计衣服,这种人在任何境遇里都会活的富足。在那个并没有性解放的年代,行为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不知羞耻。然而她自由豁达,我行我素,无论别人怎样指责,一笑而过。她是一个成熟笃定的灵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亦能承受出格行为带来的后果。
裴魁山和铜匠,都是爱过张一曼的。在封闭的山村,只有张一曼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身姿曼妙,浪漫风流,不同于村妇的泼辣无知,爱上她简直理所应当。但是这种爱更像是肉体带来的的吸引,一种对美的占有欲。
求而不得很苦。但是像裴魁山这种,将所有的贪欲和傲慢加诸到一个女人身上,得不到就毁灭的行为,为人所不耻。而铜匠原本愚昧,在接受文明开化以后,因为张一曼用激将法刻意谩骂之下黑化,变得趾高气昂,刻意羞辱,指使裴魁山将张一曼珍视的头发剪掉的行为,也是何其恶毒。
这两个人,以爱的名义联手将她毁掉了。
校长和周铁男,张一曼视他们为家人,在随后的迫害中,也是唯唯诺诺,不敢发声,变成了张一曼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裴魁山曾带着知识分子的傲慢评价中国农民的“贪弱愚私”。校长、周铁男、铜匠、裴魁山,每个人诠释写这几个特点。其实这何尝不是全体人类的人性特点。
心疼张一曼,因为人性的恶毒,把一个美丽的灵魂摧毁。心疼每一个饱受流言压迫、被人性的狠毒逼迫的人。
而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从未绝迹。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对于大众来说,《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贡献的第二部电影,尽管票房没有《夏洛特烦恼》那么惊艳,但是却证明了开心麻花的无限可能性,从剧场、春晚到综艺,这个团队在不同舞台之上都能够做到优秀,又呈现出比本山传媒、德云社等艺术团体更丰富的讽喻内涵,值得观众继续关注其矩阵式尝试喜剧。电影《驴得水》用历史讽刺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最终这个“荒诞”的体验由一个慈善家口里说出,而局中人从不觉得自己荒诞不经,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多么黑色幽默。关于“自知”,需要跳脱出自我,来一次彻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
1942年,“三民小学校”似乎桃花源一样的存在,即便学生从来就没有正面出现在观众面前,可是四位老师却“尽心尽力”做着教育实验。有关驴得水,他们的出发点都很好,不过是为了学校的生存,而不得不将一头驴虚构为一名老师、然后迫不得已再用一个铜匠去替代这个虚构的老师。《驴得水》告诉我们,人性是如何溃散的,哪怕是好人选择了善意的潜规则,也将一泻千里。不能因为一个正确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更不能因为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没有底线。角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恰恰就是这句话,使得事情一步步从小处向大处发展,最终使得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他们的控制,而他们慢慢成了被控制者,无力摆脱,最终迷失了本性,也让事件的发展如脱缰的野马般无法收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
《驴得水》后半程集中发力,每个人在极端的环境里都失去了人本身的样子,松弛、惬意、幽默以及自我笃定,早已经不在,外界的权力、金钱、子弹将他们自得其乐的“桃花源”倾轧得变形。忍辱负重的孙校长、由爱生恨的裴魁山、精神失常的张一曼、卑躬屈膝的周铁男,“被开化”的铜匠最为典型,他是诸位老师及政客全力发现、启蒙并催化的“速成老师”,他一旦作恶就超出了所有的底线。甚至最后连唯一一个企图用真理和正义去冲撞压抑和腐败的孙佳,也因为父亲的性命而被迫与当权者合作。卑微的活下去的愿望像永恒的原罪刻在了悲剧性的人物身上。
风雨如晦的民国让洋人大呼“incredible China”,从金钱利益、教育原则到生死当前,他们全盘失败。原则不过是用来突破的,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在生死的威胁下,原则和人性经不住考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