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边巨乳美女照
日本发生了什么事?哪那么多胡扯八道的。。。。。。人家视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死因是水温太低。一堆胡扯核辐射的,这种人也肯定会反对小区建通信基站,当年日本福岛发生辐射中国人
日本发生了什么事?
哪那么多胡扯八道的。。。。。。人家视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死因是水温太低。一堆胡扯核辐射的,这种人也肯定会反对小区建通信基站,当年日本福岛发生辐射中国人跑超市抢盐,因为流言盐能抗辐射,这种人也肯定是抢盐的人。蠢不可及。
至于为什么这个季节会出现沙丁鱼,目前还不能确定,常见的原因有迷路、被捕食者驱赶等。这种事一点也不少见,世界各地时有发生,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也发生过很多次,几乎每年都有相关新闻。
下面这个是智利发生的
下面这是美国加州的
中国为什么不鼓励发展像日本那样小排量的K-car?
其实看看中国和日本的地图就明白了,这个还是由国情决定的~~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却有1亿多,人多地少,换来的后果就是寸土寸金,这一点跟香港很像,一个车位比车要贵好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都是有可能的。那么日本政府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出行问题,不得已才制定了有利于K-car发展的政策~~
K-car,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车身尺寸被严格控制在3400cm*1480cm*2000
cm(长*宽*高)以内,动力限制在0.66L排量和64PS马力以内(也就是说它天生自带节油属性)。单单就这两个限制,就可以pass掉绝大部分汽车设计师的方案,所以我们网上看到的K-car,一般都是方盒子造型,就跟我们国内的面包车差不多~~像K-car里的一种K-Van(图上这款跟铃木浪迪很像),可以说就是国内的面包车,那国内的面包车一般是用来干嘛的呢?
虽然像国内的面包车,但又不等同于面包车,
K-car最变态的莫过于车内空间的百变,四个独立座椅,想怎么放倒就怎么放倒,四个座椅全部放倒,几乎纯平,甚至可以躺在里面睡觉~~
K-car在日本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政策导向,比如说一般在日本买车,必须提供停车位或者车库证明,可是K-car就不用这些,而且还有购置税,交强险,商业险优惠等,所以一般的日本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这个有点像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城市对于新能源汽车不限购限牌限号,所以很多消费者为了早日开上车,不得不选购新能源汽车~~
说完日本国情,再来说说我们的国情~~这是部分网友对于K-car是否能够引进国内的讨论和分析,说的都很有道理。
不过,个人觉得,我们的国情决定了K-car在国内玩不转,首先就是固有的消费观念想要转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还记得人们常说的老三样吗?
因为汽车本身就是舶来品,所以最早进入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老三样,尤其是桑塔纳和捷达也就奠定了汽车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固有地位,K-car最早的时候也有引进国内,只不过更多的是被当做工具车,最知名的莫过于黄色的大发面包车~~它可以说是当时出租车
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既然是出租车专用,想必老百姓肯定不会买它作为家用车,即便是时至今日,面包车更多的还是被当做工具车使用,只要能装进去的东西,它都能拉。
单就国内目前的消费观念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代工工具,它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被“买车就要大”的观念统治几十年的情况下,加上现在一般家庭还是一辆车居多,所以车当然越大越好了,即便是前几年国家有意识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情况下(1.6L以下购置税减半),消费者还是尽可能地选择空间更大的车型。
我们都知道国内有一个中汽协,全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它其中一项职能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汽车行业技术与经济信息,这其中就包括国内乘用车销量统计,那么国家根据它统计的乘用车销量,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汽车市场政策,比如上面提到的1.6L以下购置税减半。
那通过汽车销量统计和分析,国家会发现强行推行日本的K-car,显然是不符合国情的,而且不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
K-car的优势就是车身小巧,节能减排,日常使用成本很低,这跟小型车和微型车的优势很像,可是看看以造小车出名的铃木,销量何其惨淡,以至于铃木不得不以转让股权的形势退出中国市场~~网上有很多追捧K-car的人,可是现实中却很少有购买和K-car
性质差不多的铃木北斗星,哪怕它确实是空间大,底盘高,油耗低,价格还便宜~~
就像美国人喜欢皮卡,欧洲人喜欢旅行车,日本人喜欢盒子车,这都是由具体国情决定的!我们国家其他不多说,单是我们国内的道路情况就迫使我们国人更喜欢SUV~~
为什么中国东北在日本海没有出海口?
出海口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在历史上俄罗斯对于出海口的渴望是很多国家难以想象的,经过不断地扩张俄罗斯拥有了北冰洋、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等多个方向的出海口。但是,俄罗斯作为后起国家,他在获得出海口的同时也意味着周边国家领土的丧失。
中国的东北地区有着肥沃而广阔的平原、茂密的森林、众多的河流、丰富的物产,然而今天却连一个出海口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中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出海口:
我们来看一下上面这幅清朝疆域地图(1820年),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大清疆域。这时的东北地区属于沿海地区,是有出海口的,即使东北内陆地区要想进入大海也有多条路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可以顺流而下,往东直接通过黑龙江出海口进入大海;而靠近朝鲜半岛这边可以借助于图们江直接进入日本海。
如果这些出海口一直都属于中国的话,那么东北地区的发展环境将大为改观。中国在失去这些出海口以后,要想出海需要借助位于辽东半岛上的大连港。就以离海最近的城市珲春为例,珲春到达大连港的距离都可以到达韩国、日本等国了,再从大连转运,那么在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上将大打折扣。当然最近几年,中国通过和俄罗斯、朝鲜等国进行合作,可以通过借港出海,但是这毕竟没有使用自己的港口方便。
东北出海口对整个东北地区显得如此重要,那么这些出海口当初是如何失去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1689年大清和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对中俄两国的第一次划界,这时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
东北地区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随着大清的衰落,这一地区也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对象。1858年黑龙江将军奕山在俄国的威逼利诱下签订了《瑷珲条约》,该条约使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归为中俄共管,并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船只航行。
虽然这一条约内容当时被清政府拒绝承认,但是在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清朝承认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归俄国所属,从此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吉林省珲春市的敬信镇防川村距离图们江入海口仅15公里,这里成为东北离海最近的地方。但是就是这15公里的距离,中国只能望着日本海而无法入海,用望海兴叹来形容不为过。
中国在东北没有了自己的出海口,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改善东北地区的发展环境,建立新的出海通道势在必行。通过借港出海方式来实现出海成为当前最佳方式。目前主要有两条通道可以出海:
第一、中俄韩三国陆海联运通道(已运行)。
2015年4月12日,联结中国、俄罗斯、韩国的“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打通,实现常态化运行,打通了中国东北地区新的出海口,将为加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和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起到桥梁作用。具体运行路线为:哈尔滨——绥芬河口岸——俄罗斯东方港或海参崴——韩国釜山港或东海港。
第二、珲春经过铁路到达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再到韩国或日本。
该条出海通道自吉林省珲春市,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和韩国的束草到达日本新潟,将打通日本海航运通道,开辟中国东北第二条出海大通道。新航线开通后,从东北运送货物到日本,时间仅为原来的八分之一。
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原来吞吐量只有120万吨,为了适应新航线的需要,中俄两国对该港口进行扩容改造,规划设计年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预计2018年建成。
综上,虽然近代由于大清的衰落使中国失去了东北的出海口,但是为了解决出海困境,中国通过借港出海的方式成功打通两条出海通道,希望东北能够借助新的出海通道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日本海没有出海口对东北有何影响?
中国在日本海没有出海口,影响是深远的,往大了说,影响的是整个东亚地区国际局势,让大国之间的战略地位发生转换。往小了说,影响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也让国家的发展重心向南方迁移。
出海口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农耕时代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不仅仅是能够下海打鱼,更主要的是利用海运提高货物流通,加强文化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地中海沿岸会产生罗马和希腊两个有影响力文明的原因。
进入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帝国,“海上马车夫”荷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发展壮大全都离不开海洋。如今仍然是大航海时代,美国能够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拥有绝对的制海权。
国际局势:如果东北拥有出海口,将彻底改变东亚局势
东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四方较量的舞台,就连弱不禁风的韩国都想参与进去。
俄罗斯拥有远东地区的大量港口,可以控制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现在做不到,是因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不允许,而且俄罗斯的战略重心不在东亚,而是在东欧的乌克兰和中东的叙利亚身上。
但是中国有这个经济实力,也有这个雄心壮志!
如果中国在日本海拥有出海口,将直接对日本构成威胁,而现在,我国军舰进入太平洋,还要经过宫古海峡,七转八转,绕过冲绳(琉球群岛)才能进入太平洋,可谓困难重重。
失去了日本海出海口,中国的战略方向也被彻底改变,争夺制海权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连带着影响力也跟着下降。
经济水平,发展滞后
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经济水平长期处于绝对的碾压态势,无论是建国前后,都是中国乃至于亚洲的工业重心,东北蕴含丰富的石油,煤炭,金属等矿藏。
但是由于东北没有出海口,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东北的北方是战斗民族俄罗斯,东边的国家还不如俄罗斯开放,根本不可能做生意。
加上东北地区环境不稳定,国家也不可能把经济重心放在东北,因此开始重点发展南部和中部地区,东北的石油,煤炭等资源源源不断运往内地。
没有日本海出海口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太可惜了!
未来10年日本会发生8.5级以上地震吗?你怎么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震中烈度Ⅸ度,约15884人遇难,2633人下落不明(截止2014年3月1日)
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而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20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里氏7.9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造成142807人死亡,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65亿日元。
1927年3月7日,日本西部京都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是里氏7.3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6437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004年10月23日日本中部新潟的里氏6.8级地震,67人死亡。
此次宫城县特大地震9级,发生前两天,也就是3月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也发生过7.2级地震,或为此次地震的“前震”。
全球范围的大地震:
日本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三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1.智利大地震:9.5级 智利 1960年5月21日
2.阿拉斯加大地震 9.2级 美国 1964年3月28日
3.俄罗斯大地震 9.0级 俄罗斯 1952年11月4日
4.日本大地震 9.0级 日本 2011年3月11日
5.印度洋大地震 8.8级 印尼 2004年12月26日
6..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地震 8.8级 2010年2月27日
7.厄瓜多尔大地震 8.8级 1906年1月31日
8.阿拉斯加大地震 8.7级 美国 1957年3月9日
9.印尼大地震 8.7级 印尼 2004年12月26日
10.印尼大地震8.7级 印尼 2005年3月28日
11.西藏大地震 8.5 级 中国 1950年8月15日
12.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大地震 8.5级 前苏联1923年2月3日
13.印尼大地震 8.5级 印尼 1938年2月3日
14.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8.5级 俄罗斯 1963年10月13日
15.宁夏海原大地震 8.5级 中国 1920年12月16日
16.智利-阿根廷大地震 8.5级 智利-阿根廷边界地区 1922年11月11日
17.旧金山大地震 8.3级 美国 1906年4月18日
18.墨西哥城大地震 8.1级 墨西哥 1985年9月19日
19.甘肃古浪大地震 8.0级 中国 1927年5月23日
20.汶川大地震 8.0级 中国 2008年5月12日
全球6级以上大地震次数:1901—2000年(1OO年间):5901次;2001—2010年(9.5年)1894次。
里氏震级数值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发生的频率也就相应按级数降低。
从世界范围看,似乎每隔10--20年就有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日本本土在20世纪前半叶的大地震频率大约10年就有一次8级左右的地震。但后半叶较少。
地震本身是很难精确预测的,长期趋势还是有迹可循。以上也不算特别专业的分析,但大体上说,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地带,属地震活跃带。虽有理论认为日本可能沉没,但这是漫长的地质年代的事。从21世纪的趋势看,无论全球还是日本,似乎都到地震活跃度增加的时候。所以,在10年内日本发生7-8级大地震的可能性还不小,不过8.5级甚至9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可能性是很小的。
俄罗斯战机为什么频频飞临日本海?
俄罗斯战机为什么频频飞临日本海? 安倍访中东欧6国激怒普京吃不了兜着走
1月19日,一架俄罗斯苏-24战术侦察机飞临日本海。日方对此高度关注,紧急出动日本自卫队战斗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2日至17日期间首次访问了中东欧6国。有日媒分析称,安倍访问同俄罗斯关系微妙的国家激怒了俄罗斯。(1月19日海外网)
俄罗斯战机飞临日本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1月6日,就有一架俄罗斯伊尔-38反潜侦察机飞越日本海,导致日本自卫队战机紧急起飞。俄罗斯战机频频飞临日本海,关键是安倍访中东欧6国激怒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这下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安倍“二进宫”以来,最怕的外国领导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总统,先前的奥巴马和现在的特朗普,安倍都怕得要命,最担心他们不承诺美日同盟;一个是普京,安倍当首相5年了有个夙愿,能够在任期内从普京手中拿回争议岛屿,如果能够与俄罗斯签订和平条约那就更好。然而,安倍首次访问中东欧6国之后,普京估计又要对安倍下狠手了!
在争议岛屿问题上,普京一直与安倍打太极。尽管如此,普京依然同意与日本一起在岛屿上开展相关经济活动。这也是安倍打的小算盘——先谈经济合作,再谈拿回领土。然而,普京不是吃醋的,普京绝对比安倍聪明,安倍有什么小秘密、小阴谋,几乎都逃不过普京猎人一般的眼睛。所以,安倍这次访问中东欧6国,本来是希望增加自己的外交成绩,从而提高“不及格”的执政成绩,但安倍哪里知道,这触犯了俄罗斯的底线。
正如日本媒体的分析,安倍这次访问的波罗的海3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同苏联有过恩怨,反俄情绪强烈。尤其是在克里米亚事件时,这3国还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的据点,与俄罗斯的关系极为微妙。安倍访问这3国,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干了什么,普京知道安倍的脾气,心里当然非常清楚。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爱沙尼亚总理拉塔斯还谈及对俄制裁,安倍访问爱沙尼亚,难道日本也要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
安倍既然渴望从普京手里拿回争议岛屿,甚至签订和平条约,却偏要触碰俄罗斯的敏感地带,挑拨普京的心理承受底线,普京肯定对安倍毫不客气。俄战机频频飞临日本海只是小事,而且必将成为常态;接下来普京还会对安倍放什么大招,安倍只能乖乖地等着。即使普京反悔,不与日本在争议岛屿上进行经济合作,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就更不用说安倍想拿回争议岛屿了! (毛开云)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出海口的意义是重大的。有了出海口,就意味着有了港口,不管是搞经济,还是搞军事都可以两手抓。 仔细观察国内那些大城市,像上海、广州这些城市都是依靠港口才迅速崛起的。 东北在过去也是个沿海地区,在东北,最靠近大海的省份就是吉林。在吉林的防川村,这里距离日本海,只有不到3公里。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
先看一段历史吧,清朝统治者入关后,50万满族人作为全民为兵的民族从龙兴之地入关,黑龙江以北只留下了几个小部落,人口极其稀少。随后满清统治者实行了严禁的封禁令,严禁关内汉人移民东北(不包括极少数迫于生计逃亡东北或者遭到流放的犯人),这使得东北长期空旷无人,缺乏足够的人口占领,缺乏驻防的军队,使得东北长期处于“有边无防”的空虚状态。1850年沙俄仅仅以上万名武装军人就可以肆意横穿黑龙江流域数千公里,轻松占领了100多万土地,然后从本国迁来大量移民,大肆屠杀原住民,在种族和文化上予以消灭。最后清廷迫于压力陆续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承认既定事实。
条约签下来后,地图上划线是一回事,实际确立界碑的时候有很大水分。当时双方总共要定下20块界碑,其中最后两块界碑:土字界碑和乌字界碑是最重要的,是边界的重点也关乎东北出海口问题。可清朝派去负责界碑划定的钦差大臣成琦属于典型的官僚,完全是敷衍了事态度。确立界碑的时候完全由沙俄方面操办,甚至关乎出海口的乌字碑也由沙俄操办。直到光绪十一年,一个叫吴大澂的奉旨重新勘测边界时,才发现这个错误,便和俄国人谈判最后仅仅获得了出海权,不拥有出海口。可见当时清朝根本没有人意识我们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
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样?
如果从哈尔滨运送货物到大连,再由大连海运出口,仅陆运费就比从上海到纽约海运费高4倍;从运时上看,黑、吉两省以往通过火车将货物运到丹东或大连港,再由海运到日本,至少需要三四天时间,而从图们江口到日本最近港口只有500海里,货轮只需十几个小时。虽然拥有图们江出海权,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出海口,多有不便,更何况海参崴更有开发价值,东北一带唯一一个终年不冻港。
此外临近日本海还可以起到牵制和威慑日本的战略作用,如今俄罗斯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驻有舰队。 (HB)
怎么才能找到日本海淘产品?价格又很划算的?
如果是海淘日本的产品,建议去日本亚马逊下单购买哦~
可以下载“海淘贝”APP,及时掌握日本海淘新鲜的折扣信息哦~
日本亚马逊手机端下单攻略分享给你哦~非常详细,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3494574657062848153, "vid": "e63fd2ee2be74f9bb2af98d48ec99a32", "vu": "e63fd2ee2be74f9bb2af98d48ec99a32", "duration": 886, "thumb_height": 640, "thumb_neardup_id": 2713365366826506926, "neardup_id": 18048969996955416993,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886.52,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404, "file_size": 14670729}, "normal": {"duration": 886.52,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13162853}}, "vname": "\u65e5\u672c\u4e9a\u9a6c\u900a\u6d77\u6dd8\u653b\u7565 (1).mp4", "hash_id": 7264953327667511493, "status": 0, "media_id": 6983349976, "thumb_width": 36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70ac000ab2046781e371", "thumb_width": 360}], "item_id": 6535563795169804804, "user_id": 6667140321, "thumb_url": "pgc-image/1521679450410d237e42696", "md5": "0101fad1ae3a6b9da59dc8a352f781a5",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pgc-image/1521679450410d237e42696", "sp": "toutiao", "group_id": 6535563795169804804} --}
二战时期日本海陆之争有多激烈?
各个国家的不同军种之间为了预算和话语权,乃至于为了争夺一块土地都曾经引起不快乃至于不和。军种不和这本来很平常,但轮到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和海军那就不和得有点过分了,闹出了太多的故事。
美国海军和陆军互相也瞧不起,但人家的斗争可没像日本人一样打算弄个你死我活。
最明显直接的例子,日本陆军造航母和潜水艇,海军造坦克这种烂事估计大家在网上可能多少见到过。
日本陆海军素来不和,可不仅仅是抢夺起源的问题,而是根深蒂固的军种偏见,日本海军瞧不起陆军作战时候的愣头青做派跟平时的一副土包子像儿,日本陆军则瞧不起日本海军的各种伪善和厚颜无耻的吹牛。
除了建造支援护航的陆军航母和进行隐蔽运输的陆军潜艇之外,日本陆军还搞过二战时代的两栖攻击舰!
神州丸是日本陆军根据侵华战争中登陆作战的迟缓和种种不便的痛点,找设计师专门设计建造的一艘大型两栖舰艇。这船上设有专门的马栏甲板用于运送军马,在艇库里和前甲板还可以装载总计25艘大型发动机艇(日军简称大发艇,是日本式的步兵登陆艇),这些大发艇可以通过尾部滑道或者起重机入水,然后向敌军海岸发起冲击。
除了大发艇和部队、军马的运输,神州丸甚至还有4艘小型装甲炮艇作为掩护登陆的机动兵力,而如果马栏甲板不装车辆和军马,还可以搭载飞机!
行,这条二战时代的两栖攻击舰全长156米,满载排水量8600吨,在当时的世界还算是相当先进的两栖舰艇了,就只是这船跟日本海军陆战队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陆军的“特殊船”。而且很有趣的是,这船第一次参加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爪哇登陆战时就被日本海军给击沉了(捂脸)。
当时因为美军和澳大利亚军巡洋舰拼死出击来堵截日本的登陆行动,为包括神州丸在内的数十艘运输船护航的日本海军与美澳军激烈交火并且发射了他们的法宝——93式氧气鱼雷,这种鱼雷航迹隐蔽而且射程极远,如果以低速的33节航行可达40公里。这些超远射程的大威力鱼雷确实消灭了美澳军的巡洋舰,但没有命中的鱼雷继续前进正好有一发打中了神州丸,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就这样歪着坐沉在爪哇西部的浅海里。率领日军第16军来征服荷属东印度的司令官今村均也从神州丸上落了水,最后还算走运湿淋淋地给人捞上岸去。
上面这事儿,可能不少朋友已经看过已故的海军史学作者章骞先生的遗作《日本陆军的特殊船神州丸》,神州丸的身世在那里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介绍。
关于日本陆海军的争斗,那么下面给大伙讲个更有意思的事儿。
这是传染病学历史上著名的药用植物金鸡纳树,它首次发现于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在几十种金鸡纳树当中,有一部分品种的树皮里含有一种叫金鸡纳霜的生物碱,是专治恶性传染病疟疾的特效药。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军从南方返回北京,部分官兵已经携带了疟原虫并处于潜伏期,京师的蚊子叮咬了这些人之后又飞进紫禁城叮了康熙皇帝,没过几天康熙就开始了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疟疾爆发。在遍请名医无效之后,他最终是靠西方传教士献上的金鸡纳树树皮磨成的粉末熬了过来。
后来药学家们发现了金鸡纳树皮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了疟疾特效药——奎宁(别名金鸡纳霜),这东西直到1970年之前还是几乎唯一的疟疾治疗手段,但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终于以完全不同的药理和几乎为零的抗药性横扫了副作用明显的奎宁。
在1940年,全世界金鸡纳霜的产量的96%来自于当时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还有1.5%是引种到美国殖民地菲律宾的金鸡纳树产出的。到1942年5月,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几乎全境,全球97.5%的金鸡纳霜产量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本来美军在30年代末预感到了战争的危险,事先向奎宁的主要加工中心荷兰订购了300万磅奎宁,但是小胡子的德军横扫了西欧,这些药品全部落到了德军手里,足足让德军吃了3年才消耗地差不多。于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开打后发现自己手里的奎宁库存竟然只有20万人份,这对于要在南太平洋的热带雨林中跟日本打上好几年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来说绝对是个噩耗。1942年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作战的美军,平均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就几乎100%感染了疟原虫,其中70%因为症状严重而被送往后方。
换到日军这边可就爽的多了,按说掌握了全球97.5%的金鸡纳霜产量的日本人根本不必担心疟疾问题。但二战中日本海军的部队就曾经爆发了大规模的疟疾流行,超过1000人患病并造成了近百人的死亡,从这事儿来看日本人的脑瓜简直是给驴踢了,手握这么多药还能大规模爆发?
其实不奇怪,因为发病的是海军啊,这支海军部队驻扎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当时因为给岛上运输药品和其他物资的运输船半道被美国潜艇击沉了,才造成了疟疾的大规模流行。
不过仔细看日本资料的记载,苏拉威西岛上当时还驻扎了日本陆军5000多人啊,这些陆军仅有不到100人患病,而因疟疾死亡的只有两三个人!为啥同一个岛上驻扎的陆海军遇到疟疾差别这么大?
陆军手里是有药的,当海军部队被疟疾传染的时候军医去找陆军的同行借药,没想到日本陆军那些大爷们竟然说,这药是皇国陆军的财产,没有经过长官同意是不能随便给人的。而他们的长官遇到海军来求药就顾左右而言他,总之是没有同意,岛上的日本海军基地队司令火了,一封电报直接告到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又拿着电报怒气冲冲的来找陆军参谋本部,这才从上往下施加压力给与解决。日军的陆海军之间真是亲善有爱啊,从这事儿看简直跟敌人差不多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