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银行理财产品

为什么有些银行职员自己从来不买银行理财产品?题主的问题和问题描述似乎自相矛盾。不过,作为一名银行人,我可以谈谈银行人购买自家银行理财这种现象的看法。1.银行人购买自家银

为什么有些银行职员自己从来不买银行理财产品?

题主的问题和问题描述似乎自相矛盾。不过,作为一名银行人,我可以谈谈银行人购买自家银行理财这种现象的看法。

1.银行人购买自家银行理财只有两种情况。(1)自家银行理财收益高。羊群逐水草而居,资金也是逐利而走,哪里收益高就往哪里去,银行人也是如此,或者说比普通人更甚。更何况银行人相比其他行业人员对理财收益更敏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所以只要自己家的理财收益高,没什么理由不买。

(2)强制购买。当银行为了推广某种理财(比如代销的信托产品),或者某种理财客户认购量非常少以至于无法成立,银行就会强制员工购买,且设置最低购买金额。这就像年终拉存款一样,拉不到存款就找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存;又像卖保险一样,指标完不成就得自己买,让亲友买。完不成指标就罚钱,银行宝宝心里苦啊

2.不过相对而言,银行理财依然算得上是市场上比较靠谱的投资方式之一,没有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收益波动大,同时又比货币基金、定期存款等收益高,换言之,是一个中等收益中等风险的产品,是投资风格比较稳健的个人投资者或者部分资金充足的非金融企业首选。有些企业就活生生的购买10亿保本理财,不是亲眼所见我真是不敢相信。

所以每一种产品都有其市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欢迎留言讨论交流,欢迎关注,我是司南立冬,后续更多走心分享!

为什么银行职员自己从来不买银行理财产品?

我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也经常和银行员工打交道,接触多了也会和一些银行员工混熟,银行员工不买自己银行的理财产品,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绝对,银行员工理财吗?肯定理财,只是他们接触的投资渠道较多,产品也多,因此在投资前会去做筛选。

银行员工整体工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有些银行的网点行长一年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他们的钱也会去做一些投资,比如炒股票、买理财、买基金。但是他们投资渠道是和老百姓不同的,他们会找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银行和券商打交道比较多,因此对券商是非常了解,同时也知道券商有些产品是比较不错的。比如:券商有国债逆回购,每逢节假日收益率非常高,2017年底7天年化收益高达15%左右,银行的员工很多都会去买国债逆回购,但是他们不会给他们的客户讲这些,因为一般季末、年末都是考核资产的时点,对于他们来讲,他们肯定是要把客户的资金留在银行系统里,不愿意让客户把钱转走。比如你是一个1000万的大客户,可能遇到跨年,国债逆回购收益率超高时,你只知道货币基金4%,不知道10%——15%的国债逆回购,一周时间可能就少一两万块钱的利息。这个是银行员工肯定不会给核心大客户讲的。

其次,在买基金时,比如公募基金,因为银行也会推荐客户购买基金,很多基金都是银行内部有销售任务,他们必须得卖。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银行员工给大家推荐基金时,还是要自己多分析,基金的管理人是谁?历史业绩如何?股市目前点位如何?这些都很重要,还是得需要自己多分析。其次,银行员工够买基金很多都是在XX基金网够买,因为手续费打1折,相当划算,一般基金在银行端够买不会打折,因为银行挣的就是手续费收入,员工提成也是从这个里面抽取。因此,以后大家买基金可以去XX基金网购买,前提是你自己要懂,不懂的话图基金手续费便宜,买错点位,买错产品。照样亏你20%没问题,因为想少出1000手续费,最终买了一个不好的基金,亏了1万,得不偿失。

最后,在遇到核心真正的好产品时,银行很多高层领导都会去购买一些大型的私募产品,有些私募水平比较高,一年10%的收益都很容易。银行领导就会去购买这些私募产品。但是一般不会给客户推荐,因为银行首先是风险性低为主,券商才是以风险性高的产品为主,有的私募产品也是银行自己内部解决,一般不会和客户主动销售。不过,有的私人银行主要就是给客户配置产品,当然也会给给客户讲解私募。

还有一个大家要注意,尽量不要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现在市面上保险产品特别多,有的是寿险、有的是理财险,很多保险品种银行员工都不会去卖,因为觉得有的保险比较坑人,但是提成高啊,所以为了赚提成,很多员工也会去给客户介绍。

最终大家在银行够买理财产品时,还是自己要多去学习和了解,知道银行给你推荐的是哪一类型产品。做到自己心理有数,毕竟最后投资决策是自己,不是银行员工!

最后感谢大家阅读答,认为对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点赞,也希望大家可以将自己观点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你把你了解的分享给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诉大家,一起学习一块进步!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私信交流,欢迎大家!

银行理财产品靠谱吗?

靠不靠谱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靠谱的

简单讲,以银行理财产品和P2P平台理财产品对比,综合各方面因素前者绝对比后者靠谱。

不过今年关于金融业的政策变化的极快极频繁,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理财产品也要开始准备告别保本保息的时代了,理财者面对这样的情况今后该如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呢?

针对此问题,就跟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目前市场上承诺刚性兑付最多的理财产品,就是银行卖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了。很多朋友看了这个新闻,就要问了,银行理财是不是不保本了,以后还能买银行理财吗?那么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新政策下,银行理财还能不能买。
【问:现在买的理财产品怎么办?答:有一年半的过渡期。】
针对现在已经卖出去的”刚兑“型理财产品,新规设定了过渡期,也就是说,新规要到2019年6月30日才实施,在此之前的产品仍然遵循老规矩。所以现在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小伙伴不必担心。
【问: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答:可以买,但需要选。】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其中保本型产品的规模非常大。那么,新规出台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就都是非保本型的了,还能不能买呢?我认为还是可以买的,理由如下:
1,之前所谓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并不像银行存款一样是有央行存款准备金兜底的。只不过是银行根据自己的资产运作经验把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划归到保本型产品而已。新规出台后,这种低风险产品的投资方向是不变的。
2,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产品跟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资管产品一样,都将变成非保本的净值型产品。(所谓净值型产品,就是所有产品都跟股票基金一样,用一个净值来表示它目前的价值,净值涨说明产品在盈利,净值跌说明产品在亏损)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促使银行理财产品更加市场化,必然会出现一些高收益高业绩的理财产品。
所以,新规出台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品种反而会比之前更加的丰富,对咱们投资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只是评判理财产品的安全级别,不能再用保本和非保本来衡量了,需要查看产品的历史成绩。
【问:所有理财产品都不保本了吗?答:不一定。】
前面也说了,银行存款之所以可以保本,是因为有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兜底,而银行理财产品从来也都没有这个“待遇”。所以之前你买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因为产品本身的投资方向是低风险的,所以其本金损失概率依然很小。新规出台后,低风险理财产品只是去掉了“保本”两个字而已,其性质其实仍然跟原来的“保本”性质一样。比如宝宝类的货币基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保本的,但几年来的历史收益率告诉我们,它就是保本的。
【问:新规之后低风险偏好人群只能银行存款了?答:必然不是】
很多网友看到这个新闻就开始喷:连银行理财都不保本了,我们老百姓想理财只能存负利率的银行存款了。告诉这位朋友,这么理解就大错特错了。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对理财行业相当正确的一次规范决策,现在看来至少有三大好处:
1,理财产品之间充分竞争,优质的理财产品会更加多。
2,理财产品之间比拼的是资产的管理能力,也就是资管产品的历史业绩,业绩好的产品才受用户欢迎,那么整个资管行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就能有显著提升,反映给咱们投资人的就是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可以大幅提高。
3,资管行业的运作将更加透明,资金不会被挪作它用,对于投资人来说,本金反而会更加安全。
送上小贴士: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将更加规范,对投资者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财宝理财官方头条号为您分享文:lambert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安不安全?近几年发生过到期了本金利息返回不到银行卡上吗?

银行理财的规模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 (2017年)》,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562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9.35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

因为我入行以来,从未遇到过理财无法兑付的情况,故而在网上搜了一下,差不多每年都有两三起银行理财产品无法按时兑付的案例,涉及银行包括建行、工行、民生、华夏、光大、浦发等等,其中,2017年的搜到了一起浦发的飞单理财及民生的虚假理财导致未能按时兑付被起诉。

因此,与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而言,应该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是极低的,按时兑付率可以说达到99.9%以上。

何为飞单行为及虚假理财

飞单就是销售业务员拿到订单后,不将订单交由自己公司做,却将订单放在别的公司做。就银行的“飞单”简单说,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对于客户来说,资金失去了银行严格风控的保护就很容易“打水漂”。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员工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不存在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机的案例就是这样。

银行因理财产品被起诉的,基本都是因为员工的飞单行为或者销售假理财,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呢?很简单,两个方式,杜绝百分百!

1、网银及手机银行购买:

使用网上银行或者手机银行购买,可以避免银行员工这个环节,降低被飞单或购买到假理财的可能,如果确实不懂,到柜面或者理财经理室咨询后,自己再到银行官网购买。

2、中国理财网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设立了一个中国理财网,你只要在中国理财网输入完整准确的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或产品名称,就可以查询到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一旦查不到,就是虚假理财或者飞单。

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2015至2017 年,我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客户实际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5.0%之间。从2017 年全年来看,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06%。2018年受降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年期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部分在5%-5.5%之间。

因此如果你购买的产品收益率在这个范围内,基本是安全的。银行的飞单及虚假理财基本都会以高息为诱饵,吸引客户投资。

总结

做好以上几点,基本上你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都可以按时兑付,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6%以内的)其实算一个低风险的投资产品。

19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会超过5%吗?

非常感谢小悟空的邀请!

在刚过去的2018年中,有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都能达到5%作用,且资金的安全程度也很高!比如说,结构性存款、部分定期理财产品、民营银行五年期储蓄产品、中小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等等!而2019年,这些产品是否还能持续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还有哪些产品值得投资!

首先,2019年预计国内还是继续以宽松货币政策为主,银行理财产品的整理收益率可能会略有下降!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2月21日~27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为2492款,创下了2018年4月份以来单周最高的发行量。其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42%,较上周微涨0.01%,已经连续三周小幅走高!但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上升,与银行年底揽储、资金相对紧张不无关系,未来理财产品收益或将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预期超过5%年化收益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只会越来越少!

其次,一般中小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会更高!相对于国有大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的资金一直都很紧张、揽储压力也很大!

从有关的数据来看,2018年12月份,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5%,比2017年同期下跌了0.45个百分点。而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分别只有4.43%与4.18%,明显要比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更低!其中,部分地区的城商行、农商行,预期收益率最高可达6.00%,还算是比较高的!

第三,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数量进一步增大,预期收益率超过5%数量也有很多。

但结构性存款的到期收益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越高、不确定性越大!所以,购买之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收益的规则!

总之,2019年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超过5%的还是会有一些产品的,尤其是地方中小型银行、以及民营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么?

银行的理财产品不是洪水猛兽,没有什么不能买,甚至可以说,在货币基金发展起来之前,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投资小白理财的唯一选择。

虽然之前4月份,国家发文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不允许银行在发行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但保本保息一直以来也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力,故而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致命性的,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目前银行推出的保本型结构性存款,其实就是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

截至2017 年底,我国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2.17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5.05%;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7.3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4.95%。

当然,无论如何,非保本的理财总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如何购买到一款逞心如意的理财,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习的一个知识,毕竟选好理财,可以降低我们的风险,我依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自发与代销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分为两种: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涉及自身声誉,银行也较为用心,且投资团队经验较丰富,安全性相对较高;银行的代销产品,是指银行通过银行营业网点或网上银行等渠道,向客户销售合作机构的投资产品。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只收取代销的手续费,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楚具体的发行机构。

如何辨别呢?一是查看产品说明书,里面均会有发行者的具体信息(参与主体,如下图),二是投登录“中国理财网”,输入产品登记编码,查询和验证产品。

不盲目追求高利率

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有分等级的,正常来说,每家银行均是划分为五个等级:R1(谨慎型产品)、R2(稳健性产品)、R3(平衡型产品)、R4(进取型产品)、R5(激进型产品),其实从名字上你就能看出他们的风险级别,最高的R5级别,我见过的一款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率高达11%,这个收益率本身就说明了风险度很高。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而言:银行自营的R1、R2产品可以随便买,风险度很低,特别是R1跟货币基金差不多,不出现重大的意外,本金及收益都能按时兑付(这两款产品目前的收益率在3%-4.5%,当然这个不是绝对,市场情况的变化,这个收益率也会有变化);R3的产品,保证本金安全应该没问题,收益有可能出现未达到预期的情况,当然发生的几率也不大(收益率目前在5%左右);R4、R5的话,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及资金基础,建议不投,这两款的风险度较高,当然银行发行的也很少,这两款产品主要针对的都是高净值人士。银行目前发行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R3及以下的产品。

PS:正规的银行,在你购买理财产品前,会让你做一份《风险测评表》,如果没让你做,你就要小心了,此时你可能遇到飞单或者虚假理财。《风险测评表》是判断你目前个人的综合情况,最高可以购买哪个层级的产品。请记住一定要如实填写,不受银行销售人员的干扰(很多销售会让你往高的填),否则购买到与自己层级不符的产品,那发生亏损的概率就加大了。比如你实际的层级是R3(只能购买R3及以下的产品),因为往高的填,结果变为R4层级,此时你可以购买R4的产品,一旦在销售人员的推介下,不懂的话直接购买了R4的产品,那么到时发生亏损,你只能自己欲哭无泪了。

总结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仍然是低风险理财产品中,收益最优的一款产品,R3以下的产品适合理财小白投资,最后记住一点,按照最近两年的情况来说,超过6%的风险性很高,不建议投资;在5%以内的,安全度高;5%-6%适中(这个区间内目前市场上以5%-5.5%的R3产品最多)。

PS:以上收益率均指一年期的产品,如果是30天、60天的产品,收益率达到5%,那风险性也不低。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你敢不敢投资?为什么?

为什么不敢投资,现在理财新规正式落地,有很多利好消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以前具备更多的吸引力,只要是合适的产品,大可以放心投资。

1.吸引力一:投资门槛降低,“类货基”走俏将抢占货币基金份额

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下发管理办法,这一项都有提及,公募类理财的投资 门槛从5万降低到1万,在正式落地之后,马上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推行,目前1万起点的理财产品已经正式上线,这将吸引大批的年轻人群,5万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并不容易积攒下来,而1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积攒下来就非常容易。同时在过渡期内允许公募类理财沿用货币基金的估值方法,使得理财产品也可以实现T+0的模式,使得“类货基”横空出世,媲美货币基金的赎回模式,又可以拥有相当不俗的收益率,未来将会成为货币基金的强力竞争对手。

2.吸引力二:新规落地之后,允许公募类理财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股票,投资公募基金不再向下穿透,明确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包括ABN)属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将来会有更多的权益类产品出现

在正式的管理办法下发后,明确的指出了允许公募类理财投资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投资的公募基金不再乡下穿透,这些措施长期来看,今后的权益类产品会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的风险意识提高,自身知识的提高,这类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也会越来越被接受,偏股类的理财产品也会加大市场份额,而这类产品通常的收益率也是很可观的。

3.吸引力三:结构性存款将正式纳入银行的表内业务,之前一直游离于理财和存款之间的产品终于尘埃落定,正式加入存款的大家族,成为《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对象

在管理办法的答记者问中提到,结构性存款今后将正式纳入银行的表内业务,于一般性存款一样做为负债端科目,这也意味着结构性存款将不再是大家口中的四不像,从管理办法落地之日起,结构性存款可以视同存款,享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大家可以放心的购买。

对于以后的银行理财而言,对发行机构是一个新的考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可能更多的会退出产品发行转为代销,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未来的理财市场将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吸引力,就冲门槛降低这一条,起码大家可以放心的去尝试一些低风险的理财,只要银行分级R3以下,可以放心的去投资。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银行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靠谱,安全,2018年伊始,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的消息频频爆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悉数在列,招商银行10亿夹层基金违约,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无独有偶,交通银行也被曝出3亿元私银理财产品退出困难的问题。原本2015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但部分项目退出存在问题,延期了两年,最终8%的收益率变成4%。

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哪些陷阱?

避谈风险。

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为了吸引顾客购买,通常只强调理财产品的优点和收益,而对于风险只字不提。事实上,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即使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存在风险,银行避谈风险的行为是对投资者的隐瞒,让顾客误以为产品是百分百安全的,亏损了才知道自已的财产面临很大的风险。

条款难理解。

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在签订合同前,会让顾客仔细阅读合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并不太现实。很对专业的数据和内容,顾客根本就不懂。所以整个过程中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它说什么就是什么。每个人都不能对理财产品的了解达到专业的水平。

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

近几年,很多银行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但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到期收益。我们可以得知,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鉴于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弄清银行承诺的收益率是否能够实现。

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还有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时必须要弄清楚所有的事实,规避风险,保证自已的收益。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了,有亏损的可能。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应如何购买?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觉得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之后就会存在风险,无论到哪家银行理财产口都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我们就不买银行理财产品,这正如一个人肚子饿了拒绝吃饭一样可笑,因为吃饭有时也会被噎。如果那样,就自有把钱存在银行心安理得地接受贬值和财富缩水。但是存款也有风险哦。在一家银行存款超过50万元如果遇到银行破产,也会造成损失。

所以现在没有绝对安全的投资,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而每个人只要有追求高回报的念想就必须有承受高风险的心里准备。因此不能因为银行理财产品就不买理财产品,这是最忌讳的投资理念。

既然害怕投资风险,我建议你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好理财产品的各类和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买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不要购买高回报的理财产品;一般购买期限短的理财产品而不要购买期限长\的理财产品。同时,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区分是银行发行的还是银行代售的理财产品,建议一般购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而不要购买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基金类产品,如果出现风险会很麻烦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