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济南与青岛比较

你认为济南有希望超越青岛吗?为什么?不请自来,我是出生在青岛生活在济南的山东人,尽量发表一个中立的观点,不喜勿喷,谢谢。首先题主就有问题,明显的挑拨离间,不合适。山东需要一两个

你认为济南有希望超越青岛吗?为什么?

不请自来,我是出生在青岛生活在济南的山东人,尽量发表一个中立的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首先题主就有问题,明显的挑拨离间,不合适。

山东需要一两个特大城市来凸显大省定位,毫无疑问,做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济南和已经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青岛最具代表性。

济南青岛,一个沿海一个内路,互补性非常好。青岛经济已经进入全国前十二,在省内遥遥领先,可喜可贺。文化、医疗等方面的短板已经在上任市委书记李群的筹划下基本补齐,在西海岸、硅谷新区两个海边分别建设了大学城,已经引进来包括山东大学、哈理工大,川大、津大,北航,清华、石油、科技大,农大,中央美院在内的诸多大学入驻。相应的医学院也在逐步建设和扩张。胶东机场到建设大大提高了青岛做为胶东龙头成熟的地位,奥运会、上合会议、啤酒节、海洋节等国际性会议节日都提高城市地位,投资1500亿万达影视更是世界性的大手笔,对中国的影视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港口的作用不言而喻,青岛港、董家口港、威海港(隶属于青岛港),已经进入国内前十,潜艇基地,航母母港,邮轮母港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青岛的经济、战略地位都不容小觑。

济南历史名城,前几年的确发展不尽人意。落后于省内的青岛烟台。但是这几年突飞猛进,涛哥的规划立竿见影,高架桥、快速路全国领先,拆迁绿化,环保治理让济南看到了久违的蓝天,新旧动能转换、济钢搬迁,传化物流港成立,等大动作也加快了济南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济南做为老城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政治资源、金融资源都在济南,这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两个城市定位明显不同,青岛更倾向于依靠港口、旅游做一个靓丽的国际化大都市,单打独斗能力很强。济南更适合做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强,任务重。如果两个城市如果能够积极交流,互帮互助,真正的大山东来也。

87年未婚女,在济南工作了6年,是选择留在济南还是去青岛?

你户口在青岛,在济南工作不理想,可以回青岛二次创业,最其码有家有房,没有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家在济南,还是不要来青岛,你如果能保证来青岛月薪二万元,还是可以来青岛,买房贷款,经济负担不大,要挣个7千左右,还是算了吧,青岛李沧区房价都2万多一平方,你买房都买不起,再说,青岛现在当地男孩少,大龄女孩多,找对象都不好找,还是留在济南比较好,济南自然环境虽然比不上青岛,但是,也是山东的省会,还是有发展潜力的,个人看法,主义还是自己定。

为什么简介广告中,出现济南时就是“山东-济南”,出现青岛时就是“中国-青岛”?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为一省之尊,山东的代表城市,省会做宣传当然要冠以山东的名字在前。济南是山东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一座代表的就是整个山东,当然要称作“山东·济南”。

青岛是计划单列市,全国只有五个,计划单列市没一个是省会,代表的只是自己,不是省,所以另外四个计划单列市的宣传广告也是直接“中国大连、中国厦门”,这有什么值得深入解读的吗?

况且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青岛一直都是直辖市,并且是期间5次变更直辖市名单都从没离开过的两个城市之一,只不过当时不是叫直辖市,而是叫院辖市或者特别市。青岛主城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虽然地处山东,但历史文化地位济南不在一个级别。所以青岛的宣传片只是宣传城市本身,既不是为了代表山东,也不是在普及地理常识。

加之青岛相同宣传片的多语言版本还在国外播出,所以同步以“中国·青岛”为宣传口号,这也是青岛走国际化路线的一个特征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

而这样的广告语除了计划单列市之外,还有很多个城市是直接以“中国·XX”作为宣传广告,所以这种事情被过渡解读,既没必要也没依据。

青岛与济南,你认为谁是山东的核心?如何定位?

山东的核心城市是济南。抛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说,仅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别的城市不能比拟的。从龙山文化的城址开始,到夏商周三代,再到先秦以及汉唐宋明元清乃至现代,济南在大部分时期都是作为山东的核心城市而存在的。比如舜曾耕于历山,至今济南城中还有“舜井”。甲骨文里有“泺”字,泺即泺水,也即今天的趵突泉。汉代伏生传授了《尚书》,换言之,倘若没有济南人,我们连中国上古史都整不明白。北宋时刘家针铺兔儿画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待至清末,济南成为中国自我开埠第一城。瑞蚨祥是世界连锁超市的先行者!民国时济南已发展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新中国济南又被委以重任,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济南的落后也就出现在近20年。但是现在,所有制约济南发展的因素都已不复存在!章丘划区,长清划区,济阳划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横跨黄河两岸。齐河也已规划为济南的卫星城。济莱同城化加速推进,城际高铁已开工建设。东部新城、西部新城、黄河北新城、济阳新城,四座新城同时开建,成为中国投资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揽黄河入城,规划十几座跨黄大桥及隧道已先后开工。机场括建,新东站,中央商务区;量子谷、金谷、药谷、氢谷、航空城;中国医学科学中心、医科大学、康养中心;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已在黄河北开建……对标深圳、杭州。2017年经济增速仅次于深圳,领跑全省!解放思想,大干快上,一次性办成,拿地即开工,已经成为济南上下的共识!换言之,济南已经觉醒,它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巨大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多年来青岛在经济上领跑全省。但并不能改变济南是山东核心城市的地位。因为青岛不是省会!而随着济南的发展,青岛将来会更加没有机会成为核心城市。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偏安一隅,做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国际旅游城市!


合肥与济南相比,哪个更发达?

当然是济南更发达,毕竟是强省省会,有山东这个经济强省做支撑,未来更看好济南

山东的青岛、济南和烟台,哪里旅游比较好?

要问中国城市哪家强?我就关注中国城市大比拼


我是中国城市大比拼,我来回答

说到我国省份旅游呢,山东可谓是旅游大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强省,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战国时期的山东属于齐国和鲁国地界,因此山东又被称为齐鲁大地,难怪山东的车牌号都是鲁字开头的,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三座山东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分别是省会济南、霸主青岛和黑马烟台,上图为济南,下图为青岛

首先我们看看青岛,青岛号称山东霸主,因为青岛坐拥黄海之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近代工业的崛起,使得青岛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势,在山东省内可以称雄,出了山东也可以独当一面,真的是山东的一员良将,青岛的经济方面大家都知道,稳坐山东第一把交椅,然而在旅游方面青岛也毫不逊色,青岛的大海夜景据说是最美的,夜幕降临城市倒映在海面上,很多痴男怨女为此陶醉,听着音乐,看着大海,心情都会很美丽的。除了海景以外,青岛还有崂山这样的旅游仙境,虽然崂山门票和泰山比起来有些小贵,不过还是很值的,毕竟泰山看不到海,我们崂山可以看海。青岛市区还有很多欧式建筑,也给青岛本身就非常出色的旅游资源更加锦上添花,下图为青岛崂山

接下来我们看看黑马烟台,为什么叫黑马呢,那是因为烟台在经济上近几年突飞猛进,有如黑马一般青云直上,如今烟台GDP甚至已经超越了省会济南,这也让济南非常郁闷了,青岛超我就算了,居然烟台也超我了,济南留着一会说,我们先说烟台。烟台在旅游方面其实也很强的,甚至不弱于省会济南,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的传说就起源于烟台,据说八仙就是从这里过海,因此烟台还有八仙过海雕像,当然烟台最著名的传说并不是八仙过海,而是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据说在蓬莱经常会出现海市蜃楼,只可惜能看到海市蜃楼的游客还是要碰运气的。烟台坐落在黄海和渤海交界处,而蓬莱就在这当中,可以清晰的看见渤海一边是蓝色,黄海这边是黄色,界限分明,可谓是一大奇观,下图为烟台海市蜃楼

最后我们看看老大哥济南 ,如今的老大哥济南已经没有大哥的气质了,先后被小弟青岛和烟台超越,曾经的济南府的光辉岁月仿佛一去不返,虽然经济方面大哥济南暂时落后了,不过在旅游方面济南还是可以的。在被割去泰山以后的济南,还能坐拥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这样著名的旅游名胜,也是很牛的了,每年到济南旅游的游客还是相当多的,下图为千佛山

总结一下,三座城市无论在山东省内还是放眼全国,都是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在经济方面目前青岛第一、烟台第二,而省会 济南屈居第三,而在旅游方面小编妹妹我认为还是青岛第一、烟台第二、济南第三,其实威海也是不错的旅游城市,以后的节目里我们再单独比较,当然也不能只听妹妹我一家之言,毕竟我的观点还是很主观的,欢迎不同的声音在下面评论区出现,还望广大网友一起讨论和补充,还给大家一个更客观的答案, 想知道哪座城市更好玩?想了解哪里风景更独特?欢迎关注我们,下期更精彩

济南到青岛的高速现在限速吗?

限出内伤!限到爆炸!哈哈哈

我说的是北线,也就是青银高速这一线。

从2017年初,因为济青北线开始改扩容工程,全面限速。

最高限速:80公里/小时;有的路段60公里/小时。

执行时间:2017年1月20日至2019年11月30日。

同时危险物品运输车、车辆运输车、不可解体物品超限运输车禁止通行。

限速期间收不收钱,便不便宜?正常收。

抓拍吗?开始的时候基本不抓,现在抓。不管抓不抓,也不能侥幸,重要的是!想侥幸你也跑不起来啊!

亲!毛细血管了解下?

“红细胞单行通过”。没错,在济青北线上,很多路段都是这种状态,尤其是济南到青岛的西往东方向。当然,旁边还有条应急车道,有人憋不住就过去,反正我不走。

也有少数地方是这样:

最棒的状态莫过于这样:

常见是这样:

或者这样:

你怕了吗?

怕了可以考虑换路,一是济青南线来做个比较:

走济青南线全程约为380公里,按照限速110公里/时计算(基础限速110公里,部分路段限速100公里,个别120公里,隧道内80-90公里),全程需要约3个小时,实际要近4、5个小时,通行费为170元左右;

走济青北线全程约为319公里,若按照限速80公里/时计算,全程也需要4个小时左右,实际6个小时够呛!通行费为125元。

这意味着,若不考虑堵车因素,走南线虽然绕远了60多公里,但用时却要省1个小时。

二是309国道。

其实有时候国道只是看上去很美,路况相对复杂,信号灯、行人、路面情况……综合下来开得比单车道通过的高速累多了。也是条鸡肋。

期待赶紧修好,期待提前通车!

青岛和济南哪个城市发展的更好?

各有千秋吧!都是山东名城,个人分不清应请教国家有关部门!谢邀!

南京苏州、无锡和济南青岛、烟台相比,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怎么样?

一、2017年四大经济强省GDP方面:

  • 广东21个省辖市中10个进入百强;
  • 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
  • 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百强,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
  • 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百强。

二、但从经济规模看,江苏城市整体强过山东,江苏南京、苏州、无锡,都是GDP突破万亿的城市,山东只有青岛突破万亿,烟台7550亿,济南7,285亿。

苏州(江苏1)17000亿元(全国排名7),同比增长7%,人口:1065万。

南京(省会城市)11715亿元(全国排名11),同比增长8.1%,人口:827万。

青岛(计划单列市)11037亿元(全国排名12),同比增长7.5%,人口:871万。

无锡(江苏3)10511亿元(全国排名13),同比增长7.4%,人口:653万。

烟台(山东2)7550亿元(全国排名20),同比增长6.5%,人口:701万。

济南(省会城市)7285亿元(全国排名25),同比增长8.2%,人口:706万。

三、城市建设和生活水平比较

先比较一下房价(元/平米):

苏州17727。南京26714。青岛22126。无锡12500。烟台10551。济南18741。

再比较一下人均收入:江苏19885元,山东14905元。

虽然城市有所不同,但是从大趋势来看,无锡应该是最幸福的城市。

1、先说说山东前三个城市青岛、烟台、济南的建设吧。

青岛的城市建设分为几个阶段:1984年,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首批对外开放。

1994年,青岛卖掉栈桥中山路附近的市政府,战略东移到五四广场。从此菠菜地和荒坡逐渐升值,山东路成为当时的东西分界,青岛香港路延长线成为热点,奠定了五市七区格局。

2008年,奥帆中心建设,青岛借助奥运会分会场再次走向世界,青岛东部开发提速,五四广场一直到石老人、崂山,成为新的建设热点。

2011年6月30日,青岛海湾大桥、胶州湾隧道正式通车,结束了青黄不接的历史,并且把红岛纳入建设范围。2012年,撤销青岛市原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

2014年6月9日,第9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获批。2018青岛大事件:4条地铁、3大峰会、2条铁路、1个新机场。至此青岛、黄岛、红岛三核驱动。

与青岛的规划思路逐渐明晰不同,烟台、济南的城市规划相对落后,烟台的城市建设目前还没有很长远的规划,济南受制于没有地铁,二环以东的房价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开始飙升。

宜居情况,山东三地青岛、烟台、济南只能说中规中矩,没有突出亮点,关键是山东薪资水平整体偏低,与江苏差距较大,所以房价、物价、医疗、上学的压力不小。

2、再谈谈江苏三大城市苏州、南京、无锡的建设。

早在1996年到苏州出差,就对苏州、无锡宽阔的道路,大面积的绿化带、上百亿的新加坡等工业园区所震慑,真的是气势如虹——要知道十几年前苏州、无锡还是和山东泰安、淄博一样的地级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理念和规划是最主要的。

当时对南京最大的印象,是很多道路拓宽,正在砍伐路边行道树,真是全城杀树、扩路、修建绕城高速。据统计1998-2018年间,180条路从南京消失了。

市区扩建让以前的马路只存在于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中。二道埂子、新民坊、百猫坊、芦席营、唱经楼、大小牛首巷、金家苑、裤裆巷、秤砣巷、小油坊巷、幼儿巷、钓鱼巷、长乐街、玉壶坊、木板桥、驴子巷、邀笛步、干长巷、子午路、凤凰台、评事街。

2017年11月,中国社科院和经济日报公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中国内地最宜居的城市为江苏无锡。无锡,是长三角城市群和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人口和节奏相比苏州少,但文化底蕴和山水自然景观和苏州不相上下。

此次评选中,江苏有三名城市入选宜居竞争力前十名,分别为无锡、南通和南京。而园林城市苏州,仅排名第20位。此前呼声很高的国内几个城市厦门、杭州,在此次排行中,分列排行榜第五、六名。经常排名宜居和幸福指数前三名的成都和青岛,则在此排行中位列第23和第26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