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集
沈从文是谁?现代著名作家,他写的散文有小说的穿插,别有特点。另外,对历史文物也颇有研究。有什么好的散文集?推荐艾平老师的《草原生灵笔记》,下面是她本人写的自序此时,窗外的大雪
沈从文是谁?
现代著名作家,他写的散文有小说的穿插,别有特点。另外,对历史文物也颇有研究。
有什么好的散文集?
推荐艾平老师的《草原生灵笔记》,下面是她本人写的自序
此时,窗外的大雪群鸟般翩然,亦如钢刃般凛冽。书桌上有一杯热茶,可端茶的手已经冻僵,我就这样在呼伦贝尔久居。
我和好多时刻准备孔雀东南飞的呼伦贝尔人不一样。我曾经有过几次离开这片寒冷土地的机会,但都几经犹豫选择了留下。究其原因,除了自己心性懦弱,惧怕名利场中的你争我夺,就是心里有一种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不止于舌尖上的鲜美,不止于风景的辽阔,不止于空气的洁净,总之不是用“故乡情”三个字可以了得的。呼伦贝尔天地浑然,流水不腐,大野芳菲,万物亘古。树木与花草,飞禽与走兽,也包括学会了使用文字和机器的人们,皆如吸吮母乳的孩子,无不依偎着这里原初的生态繁衍生息。这里的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具有很深刻的启迪价值,让我懂得了人不是高高在上、睥睨一切的主人。土地给了人和其他生灵相同的恩赐,大自然让万类生命以互补的方式构成生物链,从而庇护所有物种生生不息。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某个物种的消亡意味着全部物种的消亡。在呼伦贝尔人的心中,大自然就是必须敬畏的长生天,他们听不得“与天奋斗、改天换地、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之类的豪言壮语。逐水草而游牧者,岂能竭泽而渔?牧民不开垦原初的草地,猎民不扼杀怀孕的动物,这里良好的生态告诉了世界,什么是质朴而又先进的文明。
生我养我的呼伦贝尔是天人合一的地方。
近年来,我在草原和森林中行走,寻找那些远去的人,寻找那些远去了的故事,也寻找那些本该与我们相依为命的动物。那远去了的人,能够站在天地之间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秘密;那些远去的故事,是万类生灵同生死共命运的诗篇;那些远去的动物,需要我用文字为它们唤回往昔的家园。
我看见,一只高大的驼鹿在人类的豪情中,瞬间陨落;我看见,一只戴着红领巾的小袍子,箭镞一般遁入林丛,回眸之际满是惊恐万状;我看见,四只黑嘴松鸡在林地中引吭高歌,直到漫天的星星被朝霞淹没,也没呼唤来应得的爱情;我看见,一群黄羊从草原荒火里逃出,却无法越过高高的铁丝网,于是它们中的男儿,把自己的身躯挂在铁丝网上,让怀孕的母黄羊踏着它们的脊背通过,只为保留下生命的种子;我看见一匹骏马,在暴风雨中岔开四蹄,用身躯保护摔倒的主人;我看见四只毛皮褴褛的丹顶鹤,绝望地伫立在大兴安岭的雪中,最终竟然起死回生,神话一般回到它们位于俄罗斯兴安斯基的家园;我看见,额尔古纳河畔的一只红狐狸跟在护林人的后面,在雪地上留下战战兢兢的脚印……在这片土地上,有把最后一枚雁蛋孵化成雏鸟的母亲,有用马头琴向喜鹊示警的阿妈,有用一壶白酒灌入驼鹿耳洞使之忘却恐惧的老猎人……有一位阿爸坐在马鞍上挥舞着手里的套马杆,那样子就像神仙下凡,八百匹马的马群,立刻云朵一般在草原上飘起;一位老牧人每当夏天都要到高山上仰望苍天,为的是看看他年轻时遇到的那只鹰……
我也曾一次次问自己,你所做的表达,可有三五知音?在钢铁水泥肆虐的年代,还有多少心灵眷恋诗意的滋养?一本不肯俯就的小书出版了,是不是会为自己带来又一轮的孤独?明知仅仅是巨鸟翅上可有可无的一根小羽毛,也充溢着直上九霄的激情;明知不过为茫茫草原的一株无名草,也满心一碧千里的梦想。这,或许就是我的文学。
我竟这般乐此不疲,在故乡的土地上经年累月地游走。我的日子常常怅然若失,也常常渐入佳境。我很踏实,因为我知道我不是这片绿色净土的最后一个守望者,很多人就在我的身旁。是那些身上沾满泥土的自然之子,是那些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有识之士,让我感到希望,不会在世事的跌宕中改变初心。
曾经的训练让我认为,人理应是文学的主人公,即使你举万事于笔端,也还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动物们来了,悄然成了我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这是我在写草原人和森林人时的意外收获,却有力地冲击了我的文学观念。或许在我们的写作中,人和自然的位置有点不那么恰当,人已然成了大千世界的中心。难道森林、荒野、星空、百草以及走兽飞禽,只是我们身边的陪衬吗?难道它们不曾影响乃至改变我们吗?难道它们没有自身的领土诉求和文明习性吗?难道它们没有温情和诗意的内心活动吗?从1983年阅读齐奥诺的《人世之歌》到现在,我一直在试图搞清楚这些问题。我想,我们的文学可能忽略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对世界的发现还远远不够。然而,草原生灵的奥秘博大精深,我只能用个人的眼光记录它们的踪影,并以一个呼伦贝尔人的情怀永远尊重它们。
我觉得一个散文家,面对不同的素材,要拥有不同的表达技术,散文的写作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便做了一些小小的试验,因此我的散文表达方式常常是大相径庭的。现在,这些即将与您见面的散文,以《草原生灵笔记》为题,试图留下那些草原动物的形象,并记忆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高贵的精神品格,希望这是一种有故事也有诗意的散文。
艾平几十年来坚持行走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观察记录草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衍,创作出《乌银阿妈家的喜鹊》《狐狸,狐狸打个滚儿》《锯羊角的额吉》《在阿敦乌拉的天上》《蓑羽鹤之舞》等精彩篇章,文字优美,草原气息浓郁,让读者凭借文字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驰骋,与万物相近相亲。本书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能让现代都市人开启心灵秘境的神奇“密码本”,是能让草原生命永驻心灵深处的一捧“圣水”。草原赋予了作者无限宽广的胸怀,让作者引领读者走进草原的怀抱;作者赋予了草原阳刚绵长的精神,让草原感染读者敞开闭塞的心路。一个个感人的草原故事,一个个动人的草原生灵,在不经意间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草原的辽阔、草原人的爱就这样进入了人的心海,挥之不去。
范曾与沈从文到底有什么恩怨?
沈从文与范曾,都是中国当代文化闻人。一个以文章、文物研究名世,一位昂然以书画大师、学问大家自居不疑,表面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实际上曾是师徒关系。
他们二人之间,相差36岁,是两代人,是前后辈。范曾年轻还不名一文时,很恭谨地拜沈为师,沈从文亦非常看重他,也正是在沈从文的帮助下,范曾得以在当时的历史博物馆谋职,逐渐踏入主流的文化圈。
后来,“丙午丁未年”劫难来临,范曾不仅和沈从文断绝关系,甚至落井下石,主动告密诬陷,师徒二人彻底决裂。沈从文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谈到(见《沈从文全集》第25卷“书信”辑),这是他晚年,最感惨痛的一件事情,此后他再不也不提范曾的名字了。这是当代文化界非常著名的一段公案。
一,沈、范结识之缘起
1949年,躲过生死线的沈从文,被安排进入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特别关注于周恩来交付给他的服饰史研究任务。
到了60年代前后,沈从文的处境实际已慢慢改观。根据凌宇《沈从文传》所述,1958年当时的文化界领导周扬甚至拟请沈出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只是被沈所推卸。也就说,当时的沈从文,已有重新受到重视的状态,是有点话语权的。
据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一文所记载:1962年,范曾24岁,即将从中央美院毕业。为了能有一个好工作,范曾“天天给沈从文写信”,表达崇拜之意,甚至有一回“梦见沈先生生病,连夜从天津赶来”,这份谦恭和卑微让沈从文非常感动,于是找了关系,帮助范曾如愿调入历史博物馆美术组,成为沈从文的助手,从中国古代服饰做插图。
以上所述,范曾在自己所写的《范曾自述》一书中也是这么表述的。这就是他们关系的缘起:沈从文对范曾有提携之恩,二人是师徒关系。
二,沈、范反目之原由
这是一对都极有才华的师徒,但是好景不长,到了66年前后,两人关系陡然破裂。破裂的原因,是因为范曾无中生有的中伤和诋毁。归纳起来主要有二:
1,范曾陆续贴出十多张大子报主动揭发、诬陷沈从文。这段事件的主要证据,除了“知情者说”之外,主要来自于沈从文当时及此后所写下的文字:1966年7月的《一张大子报稿》、1969年11月《致张兆和信》、1975年2月的《致一画家信》、1977年4月的《致汪曾祺信》。
在这些书信中,沈从文说,“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说是丁玲、萧乾、黄苗子等,是我家中经常座上客,来即奏爵士音乐,俨然是一个小型裴多菲俱乐部”,总的罪状有“几百条”,分布在“十二大张纸”,其中只要“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了几百条”,“无中生有”、“无一条成立”。
2,范曾落井下石翻面,处处公开羞辱前恩师沈从文。沈从文在《致张兆和信》、《致汪曾祺信》等文字中谈到,范曾“损人利己”,“为人阴险”,“业务上常识不够认真学”“善忘,“太只知有己,骄傲到了惊人地步”;认为范曾到历史博物馆十年,“还学不到百分之一,离及格还早”;对范曾好攀附名人表示鄙夷,说他“大画家”的名头与“名人”身份都是到处设法而来,说范曾只是“在一种‘巧着’中成了‘名人’”,实际上就是一“中山狼”。
这一点,最有名的说法,来自劫难过后黄能馥对沈从文的采访:据说那时范曾画了一幅屈原像,沈看后,善意指出一点服饰上的问题,不想范曾突然指着苛骂,“你那套过时了,收起你的那套,我这是中秧批准的,你靠边吧”,沈从文黯然而退。据黄能馥回忆,那天采访最后,沈从文意味深长地感叹了一句,“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
这些事,都是流传了几十年的事情。再后来,范曾写《我与沈从文的恩恩怨怨》,对于这些指控倒也是基本承认了,只是辩解说,“大家同样概莫能外地在层出不穷的运动中颠簸所导致的”。
我当初看到这一段,心里想,范先生到底是聪明绝顶之人,所有的成就他都巧妙地归给了自己,而所有的错误,他都乐善好施地推给了一个叫“时代”的东西。
2018,7,29, 晚
感谢阅读。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好看吗?
谢邀。家里书柜有沈从文自传,只是粗略地看过,印象不深。记得他记叙的是他从清朝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时期的感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童年生活。他形容自己小时候就健全肥壮如一只小豚,母亲用糖哄他认字,体现了湘西人的纯真亲情。在他的自传里,他童年的时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把活狗带上柳条,扎成草龙,上学的时候逃学与老师作对,到野孩子堆里去玩,对大人们说的话不是全信全听,从小就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一切…湘西人的人文环境活生生展现在读者眼前。
如何评价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一部《边城》奠定了先生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沈从文先生在文物收藏界的地位有多高?
沈从文是文物界的泰山北斗,马未都老师是咱民间收藏的领军人物,都是了不起的
好人啊!
如果沈从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非议吗?
传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发给沈从文,颁发时间为10月,结果了解到沈从文已于5月去世,诺奖是不发给已故作家的,就改发给别的作家了。
愚以为沈从文是可以与鲁迅比肩的作家。
鲁迅看见中华民族全部的恶,沈从文看见中华民族全部的善。
鲁迅笔下是人性的黑暗,沈从文笔下是人性的光辉。
沈从文像孩童那样天真。
愚以为这才是作家最好的状态。
我曾经说:“文学是经了作家灵魂折射的现实。”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走出“我”家门的时候,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沈从文笔下的老船夫,由于已经得到工资,过渡的要给他一片烟叶,他也很不高兴。沈从文笔下的果园主人,过路人摘了他的水果吃,要给钱,他感到受了侮辱。
鲁迅由于从小受白眼,被欺负,甚至被族中长辈当众逼迫、羞辱,他看见人性之恶,也很自然,他描写的小市民,也许今天并无多大改变。而沈从文所写的湘西的乡下人,就是那么淳朴,他们的灵魂,就是那么优美高贵。
诺贝尔文学奖发给“理想的作品”,沈从文那优美的文笔,他的作品所见证的美好的人性,都是达于理想境界的!探讨人性,是文学的终极命题之一,具有世界的意义。
谁会非议呢?鲁迅也不会的。
刘文典教授会非议,因为刘文典是做学问的,不是搞文学的。
文学不是学问。
意象派诗歌领军人物、海明威的偶像埃兹拉.庞德先生说,“中国的《诗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诗经》的作者,有的就是口唱山歌的劳动者。
如何评价沈从文的《边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体现山水美、人性美还有各样的风情。
女主人公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爱情方面,命好也不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