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如何写好散文?谢邀:立意要鲜明,形散意不散。围绕中心写,可引经据典。词语要华丽,联想要精选。层
请看图写诗或散文?
青春逝远如离帆,回眸一望指弹间。
爱恨情仇终须去,仰天长啸天地宽!
如何写好散文?
谢邀:
立意要鲜明,
形散意不散。
围绕中心写,
可引经据典。
词语要华丽,
联想要精选。
层次必分细,
语言务精简。
以上是自己的写散文心得,不当之处,请好友斧正。
苦命女萧红,请接下句?
苦命女萧红,
快乐男柳青。
如何评价萧红?
首先萧红在文学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成名作是《生死场》
其次,说一下,她一直被说道的爱情与生活
我觉得萧红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对于喜欢的人就是喜欢,对于不喜欢的人就是不喜欢,敢于爱敢于自由,重要的是敢于做自己,于爱情她敢于去追求,这就是我佩服她的地方。她的坚强令我折服,更重要的是她敢于承担自己的人生。同时她又是那样脆弱,像个小女孩一样把自己仅有的糖去给别人,去祈求着别人的些许关爱。在感情的世界里,她始终无法将自己看得更重些吧,所以她总是受伤。
她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深的四个人,她所追求的自由恋爱却是有妇之夫,她所逃婚导致的穷困潦倒却爱上未婚夫,她被逼陌路,怀着孩子遇到萧军,与萧军度过最艰难的日子(把出生的孩子抛弃),却在两个人在文坛都有一定地位时,与萧军分手,带着孩子跟端木在一起,武汉快要失陷,一张票,端木走,萧红怀着孩子留下,第二个孩子离她而去,她说,痛到骨髓了,皮外伤就不算什么了。她走后,每年去祭拜的是端木,从未间断。不过她跟端木在一起,健康状态时没有再受到穷困之苦,可能她也有一定的文学地位有关。不过当我得知萧军遇到一个女子,并在同年结婚,而且最终有8个孩子的时候,我吃惊了,他抛弃了自己的孩子,竟然还能享受天伦之乐。而萧红抛弃自己第一个孩子,而第二个孩子却离她而去。
我接触萧红,是因为看到了一本书,《穿越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从中看到了萧红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然后就去看了《黄金时代》。
她的人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是痛的,痛到骨髓了,皮肤之痛也不算什么了。
电影里有一幕特别触动我,就是她在写作时,拿着烟头烫自己的皮肤,而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心情是何种痛苦。
于爱情,她敢于追求,于相处,在爱情中,她又是如此卑微。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待着自己的感情,她一直在怀念外祖父对她的疼爱。
萧红展现出来的一种在绝望中求生的渴望,她从不放弃希望。所以她孤独,痛苦的去写出她看待的社会与人生。
如何评价萧红及她的文学成就?
在民国众多才女中,颇有才华的萧红,是个才调无双、行为乖张的女子。
冰天雪地的呼兰河,大地被冻裂了口子,萧红孤独的被寒风侵蚀着瘦弱的身体。
在众多的民国才女们,大部分都是世家小姐,而萧红属于半路出家的草根,并一辈子颠沛流离,仅有的一段时间的安逸,应是与鲁迅先生每天一次的“好久不见”。
有关萧红一生的黑点,可能与两次怀着孩子投奔两个男人有关。
第一次挺着大肚子投奔的是萧军,怀的是未婚夫汪恩甲的孩子。
萧红与汪恩甲的关系则更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人在绝望的时候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她本不爱他,对他也没有感觉。
自小受尽冷眼的萧红一生都在追寻温暖和爱,和初恋因生活潦倒关系结束而心灰意冷后,便委屈求全允了汪恩甲。
汪恩甲把无依无靠的萧红带回哈尔滨,住在东兴顺旅馆,同居,不久后,萧红便怀孕了。
汪恩甲却选择了抛弃妻子,穷困潦倒下外加欠了一屁股债的萧红开始给报社写求救信,并等到了萧军。
《黄金时代》剧照
1932年7月12日黄昏,一个高瘦的年轻人敲开了萧红的门,看到了床头的纸,萧红的画、萧红的诗和萧红的字。
至此,冥冥之中的两人产生了莫名的情愫,萧红找到的第一个接盘侠萧军与之共同生活了六年,也留下了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黄金时代并不平静,嫉妒于萧红的才情,萧军出轨了许粤华,二萧的关系也仿佛像当时上海的战事,如履薄冰。
并最终两人辗转去了武汉,遇到了萧红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男人,端木蕻良。
在端木蕻良那里,萧红得到了一直渴望的平等和尊重,直至萧红与萧军分手,萧红向端木蕻良坦白了自己已怀有萧军的孩子,端木蕻良表示不在意,并乐当人父。
天意弄人,和萧军在一起,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和端木在一起,怀着萧军的孩子。她与幸福,始终差着一个孩子。
想来之后端木蕻良在萧红病重时仍把自己的妻子托付给朋友,未尝对萧红未婚先孕这事儿没有芥蒂。
在生命的最后,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不知这些文字是不是让你对萧红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大唐雷音寺喵住持点赞哦。
才华横溢的萧红,为何一生飘零?
萧红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传奇女性,那时候学习鲁迅作品接触过萧红的名字。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学名张秀环,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1942年患肺结核及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一生短暂又不平凡,从19岁离家出走到逝世,中间只回过一次家。颠沛流离,为了命运奔波,两次婚姻,穷困。但是就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在文学上却做出了不朽的成就。
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结识肖军。1933年以笔名悄吟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在鲁迅的支持下,1934年出版了「生死场」,肖军也出版了「八月的乡村」。鲁迅亲自作序。在鲁迅帮助下,他们成为了文学界的新星。
由于肖军个性粗暴,在两年里与三个女子关系到暧昧。萧红最终与肖军分手。1938年与端木蕻良结婚。
萧红的作品语言风格朴实,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情感基调,语言刚柔并济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上独树一帜。
她是典型的女文青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从离家出走到病逝,先后到过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武汉,山西,西安,重庆,香港等地,最好病逝于香港。她的一生都在飘零中度过。
《父亲》散文?
父 亲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十分硬朗,走起路来还是那样健硕有力。母亲去世的早,姐姐为了当时家里的生活,早早辍学,和父亲一起耕田种地,偶尔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日子也算过得去。为了照顾父亲她嫁到了我们村,事实也是如此,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照顾父亲的事情多亏了姐姐。
父亲一生劳累,但是身体很健康,平时有了小病什么的从不吃药,他总是说:“是药三分毒,抗抗就过去了。”语气执拗,容不得我们劝解。父亲的生日是在春天,在父亲七十岁时,我和妻子从北京特意赶回来在老家给父亲过了七十大寿。那天,我们家族的叔叔伯伯都到了,父亲很高兴多喝了几杯,脸红红的,喝到最后父亲突然落泪了。我和姐姐把父亲搀扶到里屋,父亲叹口气:“没什么的,不要担心我,我就是想你母亲了,你姐姐嫁到咱们村,十分惦记我,隔三差五都来看我,你姐夫十个实在人,很好。你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了北京人,真好呀……可惜你的母亲走的太早,太早,她怎么就没有这个福分呀……”这一刻,我和姐姐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妻子没有拉灯,坐起身:“父亲真的老了,姐姐在家照顾父亲这么多年了,我们平时只是给父亲寄些钱,但是我总觉得亏欠父亲什么,把父亲接到北京吧,让父亲跟我们一起住,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呀”,怎么能让姐姐一直照顾呀。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句话我最理解。”我的好妻子呀,他和我想到一块去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很亮。
第二天,我和妻子来到姐姐家,把接父亲接到北京的事情说了,姐姐落泪了,沉默了,最后姐姐说了句:“好吧,这件事我听弟弟和弟媳的,让咱父亲出去散散心也好。”姐姐明显舍不得。
当我们一起和老父亲谈这件事的时候,父亲竟然一口答应了,他的爽快竟然把我们几个弄愣了。父亲只是说:“给我一天的时间,我要收拾一下。”妻子说:“我们那里什么都有,没有的我们给您买就是了。”父亲笑着说:“这你们就不懂了。”父亲的“不懂”,我们是真的不懂。父亲走的那天,叔叔和伯伯,还有侄子们都来送,父亲笑得很爽朗,只是反复说一句话:“跟儿子享福去。”随身带的只是一个小口袋,我们没有问,只是想一定是父亲日常用的东西吧。日常用的东西怎么要用口袋装呢,我们也没有多想。
来到北京,父亲说:“儿子,请几天假,陪我到处转转。”命令的口气倒是把我和妻子逗乐了。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父亲每到一处一定要留影,并且是要单独留影,我和妻子虽然感到奇怪,但是也没有多想什么。几天下来,父亲说:“差不多了,你们都上班吧,记得把照片洗出来后,马上给我,我要留着。”我和妻子笑着说:“一定的,放心吧。”父亲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每天出去转转,回来还给我们讲一些他认为很怪的的事情,我们都笑着,听着。
时间很快,秋天到了。那天我刚下班,妻子把我拉到卧室,悄声的说:“咱父亲不是不喜欢养花吗?你看看父亲在阳台忙活的。”我和妻子一起来到阳台,父亲真的在忙活,他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腾出来,放置了一个长方形的花盆,旁边还有一个小口袋。父亲看到我们奇怪的目光,只是笑了笑,平静的像自言自语:“儿子,儿媳,你们都是农村出来的,现在是什么季节,秋收季节,秋收过后就该种小麦了喽。”我们不解,这和种花有关系吗?父亲打开那个口袋,取出一个大个的可乐瓶子,拧开口,把里面的东西倒到方形花盆中:“这是咱们地里的土。”只见把土倒完,用手捏碎,再用手掌抚平,压实。父亲又从口袋中,取出一个纸包,慢慢地打开,竟然是一把黄灿灿的麦子!“这是我在你姐姐那里要的去年留种的小麦种子。”父亲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手指在花盆中勾画出三道深深地沟,把麦种均匀地散播到土里面,再一次抚平压实。父亲再一次在口袋中取出一个大可乐瓶,喃喃地说道:“家乡的土,家乡的种子,还要用家乡的水来浇灌的呀。这是我在老家带过来的深水井的水,甘甜醇厚,最养庄稼了。”父亲把水均匀地倒入他的“田地”里,倒完后,竟然俯下身,深深地呼吸了一下花盆里的土:“家乡的土,味正!”最后他站起身,竟然腼腆的对我们说:“没有和你们商量,你们不介意吧?”“不介意,不介意。”我和妻子同声说道,一瞬间,父亲,我,我妻子三人眼角竟然都湿润了。那天晚上,妻子说:“父亲想家了。”那晚的月亮很明,天气却很热,热得我们一晚都无法入眠。不知道父亲那晚睡着了吗?
自从父亲种好了小麦,每天都会去看,有时蹲在那里很久,小麦发芽了,他兴奋的像个小孩,整个阳台上妻子种的奇花异草在父亲眼里都黯然失色。因为阳台温度比室外高,麦苗长得很旺盛,父亲看着过于旺盛的麦苗发开愁了。我知道,在年前小苗如果拔节了,那明年小苗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这是冬小麦的特性。一天回来,我也习惯性的来到了阳台,父亲的“花”不见了!这可把我吓坏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父亲推门进来了,如释重负地说:“儿子,不要担心。这不是立冬了吗,马上要下雪了,我们种得是冬小麦,不经过冬的严寒,雪的滋润是不行的。我和小区物业的老张头说好了,在咱们楼下的花坛边上让我们的小麦过冬,只有这样明年才会丰收的。老张头人真不错,他老家也是农村的,还是农村的人好说话,真好。”父亲对老张赞不绝口。从这以后,父亲往楼下去的时间就多了,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又下了几次雪,父亲也会下楼的,去干什么,我们都知道。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我和妻子每天都上班,父亲依然出去逛公园,和小区的老张头聊天,日子过得很平静,很充实。这个春节,父亲没有回去,我把姐姐一家人接到北京过年,姐姐看到父亲很健康,很高兴,也就放心了。一个很平常的夜晚,都十点多了,我起来方便,隐隐约约听到父亲房间有说话声音,我回身叫醒妻子来到父亲的卧室外面,父亲在打电话,是打给姐姐的:“……再过些日子就到清明了,你弟弟近来为了个项目策划很忙的,你嫂子今年教的是高三毕业班也很忙,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回老家给你母亲烧纸的事……这样吧,你多准备些烧纸,就算是有你弟弟的份了……还有,我在北京生活的很好,不要担心我。前些日子,我把我在北京看风景的照片都让小区的老张头用快递寄回老家了,你记得去领,领回来后,在清明烧纸时,把照片都一起给你母亲看看,告诉她,儿子儿媳都很孝顺,让她放心……小麦快收割的时候,我也该回去了……我不在你弟弟这儿住些日子,他是不会安心的,我在北京这样一住下来,乡亲们也会称赞你弟弟弟媳孝顺的。说实话,我在这里住的一点也不习惯,还是老家好,我想家了……”听到这,妻子伏在我的肩头,轻声地抽泣起来,我把妻子搂在怀里,不知说什么好。我们没有再听下去,静静地回到卧室,妻子找到日历,在清明那天做了个大大的记号。那晚的月亮很圆,很圆……
现在,父亲依然住在老家,依然由姐姐来照顾,只不过我和妻子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年清明和父亲一起回老家给母亲烧纸的时候,我和妻子请求父亲把那盆“花”留在北京,父亲高兴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的阳台上就多了一种“花”,一种一直在我们心中绽开的美丽的“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