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考试院网
古代江西人好读书,还有很多书院,为何近代江西的教育却感觉有些落后?江西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教育强省,尤其是明朝的时候,在科举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曾经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江西的
古代江西人好读书,还有很多书院,为何近代江西的教育却感觉有些落后?
江西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教育强省,尤其是明朝的时候,在科举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曾经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江西的书院也特别多,鼎盛时期曾经达千所。据江西的统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最著名的有庐山白鹿洞书院、
吉安的白鹭洲书院、
上饶铅山的鹅湖书院、
南昌的豫章书院,
合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是谓“江右书院甲天下”
而到了今天,江西211大学只有一所:南昌大学,985则一所都没有。
那么,在教育上拥有厚重历史的江西,为什么现代在教育资源上落后了呢?
这当然跟江西整体经济地位下滑导致的。
以前的江西是中国经济重省。唐朝时,江西就是南方开发程度最好的省了。滕王阁序里讲: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明清时期,连通南北的京广大水道就是从江西通过。
但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放五大口岸,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那对外贸易直接可以在上海完成。中国的主要商业通道从南北线变成了长江主干道线,江西就此被边缘。再到后面修铁路,江西更是变成了沿海不沿海,中部不中部的尴尬存在,南北的交通要线直接从江西的两边经过。
这样一来,造成了江西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进一步下滑。 同等的,教育资源也开始落后。
其实在民国。江西还有一所名校,叫国立中正大学,跟国立中山、国立中央大学并称三中。国立中央不用说了,当时亚洲的一流大学,国立中山现在也是很牛。但国立中正却失去了名校的地位。
这源于1952年的院系拆分,当时改名为南昌大学的很多院系分走了,分到了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等学校。现在这个学校的继承者是江西师范大学。
如果不分的话,江西的这所学校应该具有985的实力。
还有一所985原本要到江西来,这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迁时,先去的河南,河南没粮接收不了,就找别的地方,看中了江西,但江西也表示接收不下,最终被安徽接收走了。现在这样的一所名校对省GDP的年贡献值也得上百亿吧。
所以,江西现在顶尖名校不多,但其实有很多隐性的好大学。比如江西财经大学。
南京教育考试院事业会如何改革?
考试院的出路是改革,要不拘一格选人才!
为什么我在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到的结果是录取,但在学校招生网上查不到?
有时间差,院校公布的结果会稍晚一些
江西师图教育怎么样?
师图公考 2009年由多位全国公考培训资深专家联合运营的教育咨询学校。是一家专注于公职辅导、教师招聘辅导、教研教学研究为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师图一直以来,得到了师大、南大政法学院的大力支持,是江西省本地公考培训相当务实实惠的辅导机构。
师资队伍很强大,口碑很好,基本靠学员互相介绍~
王源谈农村教育“十年寒窗或败在没网”,你认同吗?
十年寒窗或败在没网,这是7月12日王源以联合国青年教育使者的身份出席2017乡村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听到的一个观点,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中的“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话题,激发了他的上述感慨。
十年寒窗或败在没网,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局限只是其中一个简单例子。互联网打开了人的视野,即使居住在世界一隅也能知天下事,就像在美国,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几乎很小,除了基础设施已经铺及到全国各个角落之外,互联网的高度覆盖也让信息的分享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老实讲,这里多数的有钱人更愿意住在有大片土地、有隐私的郊区和乡下,而不是住在拥挤的城里。
不过若是换个角度看的话,“败在没网”的说法又很值得商榷。乡下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造成“没网”,即使就算“有网”了,目前很多的农村家庭还没有富足到支撑孩子们去网上学习和查资料,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没网”只是农村孩子在教育上短板的一个表象,巨大的城乡差异才是问题的根本。城乡差异除了王源谈到的农村在“基础教育资金匮乏、教师待遇低下、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设备短缺、留守儿童问题和家庭教育不重视“等教育劣势之外,还表现在收入、医疗、教育、消费、就业和政府公共投入上的巨大差别,这些差异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孤立地去解决教育上的劣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乡下的条件差,待遇低,一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老师便不愿意落户,其直接后果是乡下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较低。
尽管如此,王源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努力还是很值得称赞的,我其实很想有机会能看到他想为乡村教育所做的长长清单,也想加上一己之力为有需要的人做出一点贡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