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电台文稿关于旅行

核心阅读:随着语音输入法和语音转换文字工具的日渐成熟,由“写”变“说”,新闻文本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媒体记者抛弃纸笔和键盘,需要学习广播电视新闻规范化口述表达的要

核心阅读:随着语音输入法和语音转换文字工具的日渐成熟,由“写”变“说”,新闻文本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媒体记者抛弃纸笔和键盘,需要学习广播电视新闻规范化口述表达的要求和技能。在这些要求和技能中,“词语组合法”可以帮助记者安排合理的口述层次结构,句群训练可以让记者围绕某一关键词清晰地说出一个需要表达的层次,同时还需要注意遵守口述文本基本要求,养成规范表达的口述报道习惯。

2018年初,有位去年参加浙江之声组织“潮起钱江”大型采访活动的市级电台老记者,在有关的业务文章中写道:“年轻记者现场‘随手拍’+讯飞音视频翻译+ H5,不到一个小时,一篇图文并茂+音响的新闻作品就在移动端、微信公号上传发布,这‘一人能抵三人用’的效率,让我目瞪口呆。”确实,随着语音输入法和语音转换文字工具的日渐成熟,由“写”变“说”,新闻文本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以前仅属于广播电视记者报道新闻的一种方式——口述新闻,现在同时需要生成文字文本以适应新媒体平台的需要。而且,更多的年轻记者趋向于采用语音输入的新闻文本生产方式。那么,语音输入技能的“加持”,真的能够让媒体记者们抛弃纸笔和键盘,秒变能够“出口成章”的高手吗?在这中间,还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一学广播电视新闻规范化口述表达的要求和技能。

不管何种新闻生产方式,都需要遵循新闻文本表述的基本规范。即使是语音输入的写作方式,也需要考虑主题的集中、结构的完备以及语言的规范。传统的广播录音新闻,或以现场口述形态进行的广播电视直播连线报道,虽然表现为音频文本或口述加场景画面的形态,有的甚至没有完备的文字稿留存,但其采制同样需要服从新闻生产的基本规律,以口述协同音响或画面完成新闻表达与传播的任务。因此,以语音输入生产新闻文本,与广播电视记者口述新闻相比,虽然输出方式不同,但生成过程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有必要借鉴学习广播电视新闻规范化口述表达的要求和技能,生产出合格的新闻文本,并不断提高生产的效能。

抓住关键词,安排口述的层次结构

“词语组合法”是原CBS记者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即兴解说报道结构方法,可以确保记者在现场口述中不会遗漏重要细节。这一方法的具体要点是:“(1)记下一连串的关键词语和短语;(2)按照它们所指材料覆盖面将其按顺序排列;(3)当讲完与一个关键词语有关的内容后,就移到下一个词语上,直到讲完全部内容。”①广播电视记者以口述方式进行连线直播的现场报道时,往往来不及写作完整的文字稿件,甚至没有时间撰写一个稍显完整的口述提纲,在这种情况之下,“词语组合法”就成为了广播电视记者开展即兴口述报道的一大得力工具。根据采访和现场观察,简单地梳理几个事实要点,概括为3至5个关键词,就可以口述一篇比较规范的新闻报道。3至5个关键词,可以承担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的分工,足以构成一篇规范新闻文本的要件。3至5个关键词可以结合现场的场景或实物,默记于心,也可以写在自己的手掌上,实现“无纸”化的口述报道。

如2018年4月2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第一时间》记者连线报道《北京市扩大有奖发票试点范围》,主播在说完口播导语内容之后,以两次提问完成了与记者的连线。第一个问题:“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市国家税务局扩大有奖发票试点范围的情况。”在这一问题之下,记者从“推行意义”和“试点情况”两个层面,阐述有奖发票推行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2017年12月1日北京市正式推行有奖发票试点工作以来的情况。第二个问题:“那么北京国税部门是如何鼓励消费者来索取发票的呢?”在这一问题之下,记者分别围绕“增加试点”和“两轮开奖”两个关键词,介绍了北京市有奖发票试点范围从当天起增加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快递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以及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五个试点行业,说明了有奖发票的开奖办法和奖金领取渠道。就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来看,目前央广记者基本上都采用主播与记者直播连线的方式进行报道,设置两次主播提问,每次提问之下,记者以2至3个关键词为结构层次的核心,围绕关键词阐述介绍或展开叙事。主播与记者答问对话的方式,既体现了连线报道的交流感,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报道内容,也有助于增强吸引听众关注的悬念感,又有效切割呈现了线性的口语表达文本的层次。两个大层次的分割,各2至3个核心关键词的话语组织,记者把握方便,听众接收也能够感受到清晰的层次感。

立足句群,把单层次意思说清楚

“句群”是语言学家吴为章、田小琳于198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2000年,两人在《汉语句群》一书中把“句群”的定义修订为:“句群是在语义上有逻辑联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流中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是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或者说是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表达单位。在连贯话语中,句群是相对独立的语义-句法单位,它以一定的方式为组合标志,可以从语流中切分出来。”②语言学家胡裕树认为,句群的深入研究,顺应了重视口头表达等当代语言学发展趋势。吴为章、田小琳更是认为,句群训练对人的说话能力提高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兴说话时,要说的那点想法,就是句群的中心意思,围绕这个意思选择恰当的句子和语序来说,就有希望‘出口成章’。”③而随着广播电视以及网络音视频传播的发展,以及语音输入技术的进步,句群在作为“连贯话语”的口述文本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

结合语音输入法的应用,记者可以围绕关键词的设置,以句群展开具体内容的阐述,就功能上可以是记叙句群、描写句群、说明句群、议论句群、对话转述句群等,也可以是过渡句群或新闻背景性的插入句群。仍以《央广新闻·第一时间》记者连线报道《北京市扩大有奖发票试点范围》为例,记者围绕第一个关键词“推行意义”所说的句群就是一个议论句群:“依法开具发票呢是纳税人的义务,索取发票呢更是消费者的权利。那么此次有奖发票推行呢正是为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鼓励消费者依法取得发票,规范经营者开具和使用发票,形成社会共同监督,协同治税的新经验。”而围绕最后一个关键词“两轮开奖”展开的则是一个说明句群,说明了两轮开奖的方法、奖项和奖金领取渠道。句群的展开方式,有利于记者在没有条件撰写文稿或者直接以口述方式撰写文稿的时候,围绕关键词来组织报道内容,方便记忆,并在口述时提取记忆。结构上,小于段落的句群,记叙、描写、转述还是说明、议论等等,它的语用功能也更加明确,便于受众快速、精确领会。

规范表达,遵守口述文本基本要求

口述新闻,无论是生成音视频文本,还是生成文字文本,都必须遵守规范化口语表达的一般要求。如果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可能同时还会通过真人播音或者机器人语音再次转换成音频文本,因此,要更加注意遵守口述表达的规范性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口述表达要保证接收理解的“唯一思路”,避免歧义。一是口述说出的句子或者词语组合必须确保意义理解的唯一性,否则就容易造成表达不明确。如“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他的笑话说不完。”在这一句子中,“他的笑话”到底是“他说的笑话”还是“关于他的笑话”?难以明确判断。二是转述话语要注意语境和说话人身份的交代。口述新闻文本往往需要转述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对话,和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叙述、评价或表态,这个时候就需要交代对话人的身份和对话时的语境,以补充完善转述所造成的对原生态对话情态还原的信息损失。三是对同音或近音词要保持敏感和警惕。如“致癌”与“治癌”、“授奖”与“受奖”、“期终考试”与“期中考试”,不仅容易让听的人误解,语音识别软件对此往往也无能为力。四是同一概念或人物、单位前后指称要统一,少用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前后指称不统一,容易造成受众听知理解困扰。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难以分辨,仅一个“他”也会给人造成困惑。如:“小王回来的时候,发现老张和他的朋友还坐在那里聊天。”这一句子中,“他”到底是指小王还是老张?不明确。五是还需要注意肯定与否定衔接不当造成的歧义。如“饲料中蛋白质饲料要增加些,麸皮、米糠减去些。”这一句子用口语表达时,如果停连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误听成“要增加些麸皮、米糠”。因此,口语传播的广播新闻文本就设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遇肯定与否定的衔接,一般以“肯定语词+要肯定的具体内容”“否定语词+要否定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衔接,避免接受者理解时产生歧义。

其次是要避免信息过载,避免欧化句式,遣词造句要选择短句和顺写句。一个句子要传递的信息过多,就很难让人听明白。而所谓“欧化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繁复,修饰成分多,语句倒装或被动式、大量使用结构助词和各类从句,造成句子冗长,听知或阅读理解困难。避免欧化句式,一是句子要短,一个句子只承担传递一个主要信息的任务,适合口述,适合收听。二是句子要顺写,尽量不使用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第三是选用响亮词、双音词,尽量少用文言词、单音词。同时要注意音节协调,韵脚协调自然。开口响亮,声调和谐,不仅语音输出听感悦耳,明白易懂,而且在语音输入的文稿生成中,也有利于转换系统准确识别与录入。文言词一般使用不多,而且多单音词。同时单音词发声时间短促,无论是人的听知还是转换系统的识别都相对增加了难度。

此外口语表达如果不是直接把标点读出来,对于标点符号的准确传播也是无能为力的。如引号、冒号、书名号、省略号、括号、破折号等,都需要转换为语言来传达,如“书名为‘一本没有书名的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引号用作标示反语、讽刺等特殊含义时,一定要转换成语言来进行表达,否则就会造成相反的表达效果。(吴生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来源:传媒评论

注释:

① [美]特德·怀特著,吴风等译《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第158页,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② 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第18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

③ 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第164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