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明朝那些事儿有声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有声小说哪个网站音质最好?我也和你一样,音质稍差就会丧失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明朝那些事儿有声小说哪个网站音质最好?

我也和你一样,音质稍差就会丧失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我推荐你用喜马拉雅,

恰好我去年也听过《明朝那些事儿》,旁边有噪音但是听的也很清楚。我是女性,这是我听过的唯一一部除言情以外的有声小说。第一步已经听完,第二部听到了170集,王更新老师确实播的很好。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真的客观吗?

历史的主观与客观

首先来说这本书不能归为史书,而应该算作一本小说,作者以一种小说的手法,加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带着读者们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向人们讲述了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看过得人应该都记得,当年明月从一开始就说了,他的这本书,即不算是历史,也不算是小说。这也导致后来对他的批评,都围绕在这一点上了。

确实,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太过于个人情感,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所谓的不客观,于治史而言,不仅是不冷静,甚至是亵渎历史。可往好的方面讲,是爱。爱那段历史,历史里的人,以及从人之中看到的成长、挣扎与一个国家的诞生与灭亡。

其实,历史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后人对他们的理解只能是无限的考据与猜测,或许正如作者的笔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或许明朝的那些事情只有月亮才能知道了。

所以,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历史本来就是一团浑浊,难辨真伪。前人给我们留下来来的这些历史的印记或许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恐怕这些要比真正的历史更为重要了吧。


一段历史

明朝,的确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不可磨灭的阶段,而身为这个民族的后代,我们更加有必要的去了解这段历史,但读真正的史书未免很不现实,但易中天先生也曾经说过,历史分为三个形象,第一,历史形象,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还原,而其他的两者也是给人们一些经验与教训。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后两者。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融合了后两者,而作者也巧妙的运用了小说的手法,让人们带着更加容易接受的态度去了解这段历史,试问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潜下心来去品读真正的史书呢。

我觉得研究历史的问题还是交给那些史学家即可,而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对历史的真相也不必太过吹毛求疵,真正的去了解前人为我们留着的这些经验教训才是最重要的可。至于对这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怎么看,关键在于自己!

《明朝那些事儿》有哪些主观性错误?

最不能忍的就是洗白英宗朱祁镇

明朝那些事里洗白英宗我是真的不认可。

土木堡一战,他曾祖父朱棣当年留着的精锐全部被给败光,自身被俘,不去死不去自杀反过来就做一个狗腿子头号汉奸。

导致明朝文武两方严重失衡,文官集团后期坐大无可制衡。

代宗并没有子嗣,夺门之变抢儿子位这样恬不知耻的事儿都特么能做得出来。

夺门之变杀了于谦!

诶。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古代家天下的制度里,于谦大才,竟这般死去,实为可惜,可叹。

以至于英宗儿子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给于谦平反。

读到这里我是非常气愤的,没有于谦,你们老朱家的大明王朝说不定立朝81年就成南明了。

明朝那些事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的巅峰之作了,全书最大的败笔就是洗白了英宗。

英宗这个人,没有一丝一毫可以洗白的可能。

昏君一个。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现状如何?

曾在河北隆化当年副县长,现在辞职赋闲在家。

当年明月1979年出生,本名石悦,湖北宜昌人。按照他的说法,毕业就做了公务员。他2003年即入职,在2006年借调广东顺德海关总署,后来调入中直机关。在中直机关,即便按照最慢的上升法,且2006年过去时候刚解决副科算,到2012年也该副处级了,也就是副县级。

2013年在隆化县挂职副县长一年。其挂职之前在国家环保部工作,而国家环保部一直和隆化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2013年10月30日河北隆化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石悦被正式任命为隆化县副县长(挂职)。2014年12月常务委员会接受了他的辞任申请。


因网络写作而名利双收的“大神”,并不少见。而且专职从事写作的,更是大有人在,比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为此,有人好奇:

红得发紫的当年明月为何不专职写作?

2009年,央视《面对面》记者董倩就曾经向当年明月提过类似问题:

“你现在是畅销书作家,你为什么还要保留你这个公务员的身份呢,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份工作辞了,干脆就当你的纯粹的作家多好?”

当年明月回答说,他跟父亲有一个约定,要保持有一份正经工作:

“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而当年明月也坦言,这不光是孝顺,而且他自己也这么想,“我觉得自己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

现在看来,他还是专职写作了,这对广大明粉而言是件好事,当公务员毕竟会消耗相当的精力。


然而当年明月是因为干得不好辞任,还是的确是因为希望全职写作才辞任的呢?

我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从2014年至今他并没有新作,可见不是为了全职创作。

其次从当年明月用徐霞客的生平作为《明朝》一书的结尾这件事来看,他是个不得志的人。

然而让他当副县长,却正说明领导有水平。

就像明代历史上的人物一样,有不少人有见识有文笔,但没有处理实务的能力。

我想领导也有这样的疑惑:“小子书写得是真好,问题活儿干得好不好?”

但是领导们有用人的胆魄,也有识人辨人的能力,所以就弄个副县让他去试试。

因为副县级正是最好的试金石。特别是此人已经因《明朝》一书而红过了,放到一个副县,当他遇到了比原来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着更大权力、背负更重责任、却也有了更多限制和束缚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治县的能力呢?到底会不会坚持从政报国的理想呢?

领导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领导也有担心,特别是他会不会像徐霞客一样,想干啥就干啥,继续去写书,去“不务正业”,所以没给他太多权。

隆化县是个穷地方,但是穷地方有一个特点:缺钱,缺人,但不缺上升渠道。

现在看来,明月没有走进渠道,他这一年的挂职并不成功。从《明朝》一书中我们知道明月很懂官场,可也许正是因为太懂了,所以反而混不下去

有很多人对副县长这种位置还是很不屑的。我想说,真的不要小看了这个位置。有句老话:宁管一军,不管一村。地方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


希望明月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

《明朝那些事》版权收入几千万,以明月的名气,如果继续写那些事系列,不知道要甩现在市面上各种山寨《✘朝那些事》多少条街,三年两年身家就能好几个亿,因此离开隆化县的公务员职位不啻是个正确的选择。

而且他依然年轻,虽然他的《明朝那些事》里有相当多的错误,但是我相信如果明月能离开自己的功劳簿,别被版税和名望所累,一定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答题不易,请关注小编

我在头条连载的明朝历史小说《睥睨天下》中会指出当年明月仅在成化一朝就犯的诸多硬伤。

他对明宪宗朱见深,万贵妃以及权宦汪直的认识都相当程度地偏离了真实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怎么样?

看看就好,主观性太强,缺乏深度。

为什么没有人把《明朝那些事儿》搬上荧幕?

这种程度的书,是有人联系过当年明月,试图把故事搬上屏幕的。也有改变成话剧的部分,然而不是全部,因为这不现实。

整体上,直接拍摄这么个鸿篇巨制,风险是很难估算的。毕竟《明朝那些事儿》你看着好看,但通过屏幕表现出来,就是另外一码事。这里说到“小说”和“剧本”的差异,其实要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拿小说来说,预备把一部很红很火的小说变成剧本,你就不得不大量动情节和改节奏。有时候小说前因后果一笔带过,电视剧怎么拍?又有时候小说中间的三万字就说了一个事儿,言语美如画,但你又不得不提炼。

一般小说,影视公司也是找“强情节”的,风险评估的时候,这种小说很吃香。所谓的“强情节”,就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发生了足够多的事情,不然就太水了。

《明朝那些事儿》符合强情节,甚至可以说是具备超强情节的。可正是由于其情节太多,线路太多,会导致另外一种局面,即这部剧不会有特定的主人公,频繁改视角的剧也不是没有,譬如电影《重庆森林》,或者是最近几年拍的那部《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

同时,《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大历史,必然要拍成恢弘巨制。编成剧本,就要将有的情节压缩,有的情节拉长,用以表达冲突。书里的人物内心,你拍剧就不能直接跳过去,你能明白,观众不明白,为啥这么做,需要用情节表现,这又得设计场景和故事,而干巴巴地通过对话表现是最蠢的。

而且,一般历史类的电视剧,想要做好,最好是抓住一个主要事件进行描述,这就又回到了从历史中摘取一段来重点拍摄,而非整套改编的老路了。譬如《大明王朝1566》和《大清盐商》,两者都很有重点。

但,拍明朝的历史,为啥不直接照着《明史》的白话文直接择情节呢?你花那么多钱买《明朝那些事儿》的影视改编权,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这部书十分火热,粉丝众多。只要粉丝足够多,就有人看,那么拍摄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要拍,就只能先拍洪武大帝篇,甚至只拍前几节投石问路。好就继续拉投资,拍得不好,后面的你再想拍,给人跪下人家也不会投的。第一本就是七十年的历史,要做到繁简有序,是很难的。如果有人去做,就要找个老辣的编剧才能控制到“真实历史”和“好看”并重的程度。演员一拨一拨死,一拨一拨换,各种厮杀、征战、宏大的场景到底能不能展现,打一次仗就要耗资多少,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所以为啥不拍动画呢?

拍了,并没多少人知道,这就更提醒人们要慎重了。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改编成电视剧,是有人试图这么做的。你能想到的,精明的商人早就想到了,下手比我们想象的还早。但那么久都没动静,就是目前还不太适合去做。等时机到了,会有人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没有看过这套书,只是播讲版听了一遍。必须要给当年明月点赞的,因为写的很好。

关于讨论这本书那些地方不符合史实?之前看过一些批这套书的评论,但似乎都是事实而非的语言。至于对具体某些地点、时间等考证问题,即使有错或值得商催的,也无伤大雅。

这本书并不是史书,也不是学术报告,只是一本历史科普的故事书。或者可以理解为近乎于纪录片的题材。

对于记录明代历史最权威的书,一是明实录,二是明史。明实录是皇家自己写的,难道就一字不差的真实吗?在清代又被删改和销毁了很大部分。明史更是清代编写的,学术界公认的有较大的倾向性或篡改。

所以明代历史已经没有一个标准参照物。当年明月用诙谐的文字,把主要的时间轴、人事关系、空间关系串联下来,已经很难得。

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始终是见仁见智的。这些并非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语文考试的那些阅读理解,给文章原作者都答不对。这两者是一个道理。

看了其他回答,以对孙承宗袁承焕的评价来讨论、以王阳明的一个小故事来质疑,以捕鱼儿海一个坐标来否定,都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想了解明史的人,我还是会首选推荐这本书。因为他是认真的历史科普。否则很多人就会把《明英烈》《燕王扫北》当做了历史,把那些明代影视剧作为认知。

不同观点不同理解,不是对错问题。到底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至今国家博物馆与安阳殷墟还是两个标注呢。

你对《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崇祯皇帝怎么看?

朱由检是明朝大一统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登上了皇位,却以“非亡国之君”的爱国勤政形象导致“亡国悲剧”,其悲壮结局至今仍让人感慨不已。

《明史》形容他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据。”这样的评价多少有失公允,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帝王不多疑的,“性多疑”显然是带有成见的抹黑;“任察”也不见得就是多大的缺点,身为帝王做出的任何简单决策,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面,所以决策时权衡再三,这也算不得是明显的错误,顶多就是办事认真,原则性强,不近人情罢了,用不着扣上“苛刻寡恩”的大帽子,这明显就是史家人身攻击的刀笔所为。

“好刚而尚气”倒是很切贴,但18岁的朱由检登上皇位的时候,就是一个涉世未深的热血愤青,任性、固执应该是大多数愤青共有的特征。由一个愤青王爷的身份,一跃登上国家权力的最高峰,在一大堆久经党争风雨的老辣政客面前,毫无政治经验和权术手段的年轻皇帝表现出“急遽失据”,当属正常的情理之中,谈不上是有多严重的性格缺陷。

同为帝王的康熙皇帝倒是对朱由检有过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评语:“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比起史家的刀笔,康熙的评语要中肯得多。朱由检在成为皇帝之前,就是一个生活无忧无虑的王爷,对王宫之外的世界了解有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从政经验,对政治的黑暗更无任何体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地成了皇帝,只是凭着自己单纯的是非标准判断好坏,当纯理想的政治抱负在乱世黑暗的官场上遭遇四面碰壁的困境后,一度无所适从,又孤独无助,日夜焦虑之下,其情绪上的激烈反应已经演变成了某种程度的心理疾病。

一方面是强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又是寸步难行的现实,怨天尤人已经完全失控为心理病态了,并开始不断地折磨自己,恨自己,曾六下罪己诏;也恨臣属,并折磨臣属,在位十七年中更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处死了两个内阁首辅,处死、逼死督师或总督11人,处死巡抚11人,到崇祯十四年时关押在监狱内具有大臣身份的官员多达145人。这样的激烈反应,绝不是他天生就有的性格,而是残酷的现实逼出来的心理病变。

一般来说,帝制时代的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秘笈,正常情况下的接班人大都会得到传授。朱由检的前任明熹宗朱由校16岁登基,其父亲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就驾崩了,看起来似乎也没有多少历练就成了皇帝,但因为深获爷爷明神宗的喜爱,很早就被封为皇太孙,继位后身边大多都是爷爷时代的老臣,至少间接得到了真传,这从他临死之前叮嘱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一节能看出端倪,显然这并非是23岁的朱由校自己的政治经验。但这样的政治遗嘱,对单纯的朱由检而言,根本就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刻奥秘。所以,朱由检行使皇权的第一项大手笔就是灭了宦官集团,当完全陷入党争集团的绝境后,万般无奈之下又开始培植新的宦官集团,但灭掉一个政治集团很容易,短时间内培植一个新的政治力量来抗衡党争集团就很难了。

所以,朱由检登上皇位后,既面临着严峻的天灾考验,同时也面临着人祸的巨大压力,阉党集团被灭后,东林党人一家独大,这是一群头顶着重整道德光环的“十字军”,整天在朝堂上火上浇油,并不断用舌头杀人,却无视危机四伏的恶劣局面,正如后来人所总结的:东林未必皆君子,而阉党未必都小人。严重的信任危机,使崇祯一朝君臣之间形同水火,这对一个年轻而又怀揣着梦想的帝王的打击之深可想而知。当他发出:“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其中的酸楚并不是后世的每一个史学家都能理解的,大多数的今人都认为崇祯帝是一个生性多疑又胡乱猜忌的君王,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把一个有政治洁癖的皇帝完全给逼成了疯子!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重塑了明朝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不知道“人们”是指谁。如果是只知道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那得承认,《明朝那些事儿》算是重塑了。

《明朝那些事儿》是从天涯论坛发迹的。有经验的人都晓得,网络阅读是多么飘忽无定,鼠标移动的急躁程度绝不亚于遥控器按键。网文,尤其是讲述历史的网文,要抓住读者的眼球,殊属不易。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现代”的叙述方式,用网民的话形容就是:“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鲜灵笔法”并不始自当年明月,黎东方当年讲断代史,用的是通俗白话,但涉及现实的并不多,记忆中比较出新的是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和《柏杨版资治通鉴》。小时候读到“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福康安”这样的词语,会觉得新鲜有趣,柏杨在一段史事后的感慨,如“中国人太少特立独行”之类,也会让人很佩服。但后来就读到对柏杨史书的一些批评,同时自己多读些了书,对这种嚼饭哺人的讲史方式颇感困惑,因为我那时已充分认识到语境的重要,那种简约化的对接,固然引人入胜,却也会示人歧途,让人忽略历史演变的细微处。而且我越来越相信,历史的本相,就在众多琐碎而杂乱的细节之中,一以贯之的历史,过度阐释的历史,虽然可惊可叹,但也予人靠不住的感觉。

《易中天品三国》是同类著作,但更加不注重思想,更加强调与现实的钩连。易中天与《百家讲坛》的信念,大概与当年明月一致:“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我不反对“好看”,也不反对用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历史人物与事件。可是,如此化约历史的“度”在哪里?在《易中天品三国》和《明朝那些事儿》的庞大销量前面,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对于读者而言,上述两书提供的是一条偷懒的道路,除了人名、年代和制度之外,历史基本上可以在自身的经验范围内得到一一对应与解释。没错,历史貌似是在不断重演,但历史如同K线图,已有的走势并不能预言未来的趋向。我个人的看法,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是尽量回到历史,用翔实的史料、日常的细节与典型的事件,为自己构筑一幅当年的幻景,就像进入《金刚》里面的1930年代,连路人的脸型都截然不同。但是如今的取向不是这样,有许多人出手帮我们将历史拉入当下,让我们在笑谑与刺激之中轻松消费历史。

这里的差异,是姿态的差异。好的讲史者,应该是“演古人给大家看”,真实是最高的要求,要演得须眉毕现,入木三分,又合情合理,就像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连风中都带着明朝的气味。如今的讲史者,则多半是“说古人给大家听”,完全站在观众的立场上,三家村夫子讲故事,虽不至于说皇后午觉睡醒叫“拿个柿饼来”,但也差得不远了。

我自己也是“改写历史”的叙述者,当然知道要保持学理上的严肃完整,又要照顾可读性,是多么难的事儿。而且大多数读者依然更关心那些其实与他们无关的史事,深宫争斗,政坛风云,花边艳闻……这些事迹更便于投射自我形象,满足窥视欲望,也可以解释为何今年“明朝”会成为热点,大家津津乐道于“宫廷那点事儿”,而不关心去古未远、却已经断裂的老中国生活。

消费故事,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只莫要将“故事”认作“历史”。实际上,从宋元“讲史”到近代说评书,都取“演古人”的姿态,虽有插科打诨,因为身份分明,不易淆乱,我倒觉得比而今的电视历史与网络历史,还强胜些。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什么感受吗?

刚上大学的时候在对面宿舍同学那里看到了这本书,只是觉得书名挺有意思的。大三暑假回家在书店再次看到这本书,随手一翻后就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大概用了两个周不分白天黑夜地看完了,几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这是一本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历史大部头,没有深奥难懂的文言文,作者在收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用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个朝代300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相反,读完还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作者当年明月从小热爱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本来在天涯论坛首发,最后整理成书出版,立即大火,据当年明月本人说光是盗版费就有上百万。

写一个历史故事很容易,但是写一个时间跨度长达300年的一个朝代是一件需要毅力和时间的事,作者并非按照一味按照时间节点顺序展开,而是站在整体的高度铺垫开来,既写清楚了历史事件,也插入了部分书评性质的个人点评,引用了很多现代名人的名言,叙事写人立体鲜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纵观明朝三百年,阳明第一谦第二”,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影响至今,于谦的泰山崩以前而面不改色,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看的真是热血澎湃。

既然讲明朝,作者也是花了较大篇幅描写开国传奇皇帝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和尚,再到开国皇帝,绝非偶然,他的坚强意志、军事天才、政治素质和一切苦难的考验,都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帝王。在寺庙出家的时候,朱元璋小时候的好朋友汤和写信来邀请他加入起义军,但是被其他和尚告发,走投无路的时候找人算了一卦,卦象显示留下会有危险,参军反而无害,于是朱元璋选择了参军,从此开始了征战天下的历程。这戏剧吗?我觉得不戏剧,任何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后代的学家们总喜欢从政治制度、文化、军事等方面去分析,其实有时候一件事的发生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小事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