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大秦帝国小说

《大秦帝国》符合历史吗?《大秦帝国》是小说、电视剧,自然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以下是一些不符历史之处: 1、女子十五岁及笈,男子二十岁加冠,电视剧搞了个公主十八岁加

《大秦帝国》符合历史吗?

《大秦帝国》是小说、电视剧,自然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以下是一些不符历史之处: 1、女子十五岁及笈,男子二十岁加冠,电视剧搞了个公主十八岁加冠

2、秦孝公登基不久的六国分秦完全是编的

3、作者没搞清先秦姓氏制度,先秦男子名字为“氏+名”,女子为“名+姓”,小说中楚宣王熊良夫成了芈良夫,商鞅给一个姓陈的小丫头起名叫陈河丫,白圭闺女叫白雪,百里遥孙女叫百里玄奇,秦国是赵氏嬴姓,剧中却说了好几次嬴氏,电视剧第二三部楚怀王熊槐成了芈槐,齐王成了田姓,一个公主叫姬狐,还嫁给了同姓姬的燕昭王他哥,屈原成了芈原(预告说的是屈原,口型也是屈原,改成芈原应该是广电的事)

3、秦国三帅中的孟明视是字孟明,白乙丙是字白乙,作者完全把他们当成姓孟姓白了,虚构出了孟西白三族。作者还虚构了百里奚的后代世世隐居,而孟族是孟明视的后代,却在秦国当官,让人觉得作者连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这一基本史实都不知道

4、很多历史人物早出场,孟子比商鞅小了二十多岁,而书中孟子比商鞅大很多,而且编了个商鞅骂孟子,第二部又编了个张仪骂孟子,侯嬴、晋鄙在史书中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才出场,当时是公元前257年,而大秦帝国中都把他们安排到商鞅变法时期,侯嬴由一个大梁看大门的变成了商鞅朋友,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廉颇历史上活了八十多岁,而要按大秦帝国廉颇的出场时间算,廉颇得活120多岁,战国四公子都活成妖精了,书中这四个都提前出场了而且总共搞了八十多年的合纵,历史上秦惠文王十来岁登基,而作者给改成了十来岁被流放,三十多岁才登基

5、赢华由男的变女的(电视剧第二部改回来了),樗里疾是秦孝公庶子,而作者给改成了两者没血缘关系,秦孝公只有秦惠文王一个儿子,电视剧二三部给改回来了,不过名字成了嬴疾

6、脸谱化太严重,秦孝公商鞅等没有一丝缺点,秦孝公为保全商鞅特地给商鞅留了一万精兵,不听国君的只听商鞅的,商鞅知道后把这诏令给烧了,历史上商鞅本来是造反被杀然后被车裂,秦人根本不怜惜他,作者给改成了商鞅故意不按法律惩罚王轼,自愿下狱以此引出蛰伏近二十年的老世族,被车裂时很多秦人活祭商鞅,还带来了万古法圣牌匾,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公子卬本是名将,作者完全给改成了庸将,申不害变法本是成功的,令韩国十几年不受侵犯,申不害最后是病死的,作者给改成了变法是失败的,申不害是自尽的,还说这显示了吏治变法的脆弱性。马陵道之战庞涓、太子申战死,随后魏惠王对庞涓予以厚葬,而作者给改成了太子申没死,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庞涓,还怂恿魏惠王将庞涓尸体喂狗,然后龙贾直谏,斥责太子申公子卬临阵脱逃,然后魏惠王不听,将龙贾下狱。商鞅变法的法治作者完全当成了现在所说的法治,而且还说秦人受刑毫无怨言,很爱戴商鞅,历史上商鞅处决秦人,曾将渭水染红,作者给改成了秦人一万多人为争水源进行械斗,导致很多人死亡,商鞅因此处决了七百多人,受刑的一个工匠还大喊私斗可耻,公战光荣。商鞅变法是重农抑商,结果作者改成了商鞅要兴商贾。历史上商鞅将先说新法坏后说新法好的人流放,而作者对这一比较有名的事情却只字不提。商鞅变法曾将说新法不好的书全部烧毁,而作者却说这是六国为防秦国变强而故意歪曲新法,秦孝公不得以才将这些烧毁,对这给予了肯定。墨家就是一个普通学派,而作者却将墨家写得跟神秘组织样,据点在神农山,因误会商鞅变法而要杀秦孝公,秦孝公为解除误会而亲赴神农山,在神农山还说出了明朝才出现的学霸一词,与墨家辩论时为证明变法不是苛政而情愿受死,最终使禽滑厘解除了误会,滑念gu,电视剧念成了hua。徙木立信本是奖励五十金被改成了百金。商鞅从未要废除奴隶,而作者却改成了商鞅变法废除奴籍,只是犯法的才没入官府为奴。商鞅推行县制改成了郡县制。历史上商鞅对公子卬说自己要议和,骗公子卬入席,然后在酒席上就将公子卬逮捕,作者给改成了公子卬骗商鞅说可以议和,然后埋伏兵队准备发起进攻,但被商鞅识破,拦截了魏兵,后为显示秦兵的战斗力,放出一部分魏兵,在开阔地带正常交战,以两万五秦国步兵对战三万魏国骑兵,大获全胜,后又大败龙贾,龙贾自尽,而历史上龙贾压根没自尽,是在秦惠文王时才死的,第二部龙贾死而复生,结果又死一次。赵良本是劝说商鞅辞职以此来避祸,是个贤士,作者却将他写成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劝商鞅辞职成了维护老世族利益。作者在小说中一写到项羽就要写江东屠夫什么的,对项羽大加斥责,而对白起却有很多赞美,并将坑杀四十万降卒改成了二十万,而且还是用箭射。秦始皇焚书坑儒该成了儒生要阴谋发动叛乱复辟旧制,秦始皇不得以才焚书坑儒,就连秦始皇将陨石附近的人全部杀死都成了镇压复辟。

7、咸阳在栎阳西面,作者却写成了咸阳在栎阳东面,商於是商、於两个地方的合称,作者却当成了一个地方,编出了个商於郡,而且於念wu,电视剧念成了yu

8、小说中秦惠文王犯法,然后商鞅割了嬴虔的鼻子,随后嬴虔闭门不出二十年,他妈感觉到嬴虔可能会对商鞅不利,于是留下密令要秦孝公杀了嬴虔,嬴虔知道后请来了个胡人,胡人说他可以让嬴虔死去十个月,十个月后可以再活过来,嬴虔随后死去十个月,到秦惠文王登基后又活了过了。历史上秦惠文王犯法商鞅惩罚了嬴虔但并没有说如何惩罚,割鼻是在四年后嬴虔自己犯法导致的,随后是闭门八年而不是二十年,秦孝公也从来没要杀过嬴虔,那个死后十个月又复活实在是扯淡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意思是刑法不尊重大夫,礼法不卑贱庶民,作者给理解成了刑法不加于大夫,礼法不下到庶民,完全理解反了。商鞅要杀赵亢,结果赵亢说了句刑不上大夫,商鞅说了句刑上大夫,自秦国变法始。商鞅说赵亢尸位素餐,而尸位素餐出自汉书。秦惠文王对荧玉是自己定当负荆请罪,而负荆请罪这件事发生在他儿子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剧中甘龙还将苦心孤诣念成了苦心孤指。“七月流火”是指天气转凉,作者却给理解成天热。小说、电视剧中多次称呼官员为“大人”,而“大人”一词用于官场始于明朝。

10、义渠生活方式是农耕,剧中却成了游牧。骑兵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的,结果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提前有了骑兵。小说动不动就吃牛肉,而当时是不可能随便吃牛肉的。秦国二十等爵皆为右在左上,作者却说左庶长比右庶长大。电视剧第二部宣太后结婚前就有了私生子,而历史上宣太后是在秦惠文王死后才有私生子的,而且两个私生子电视剧改成了一个。第三部秦昭襄王说了执着这一词,而执着是佛教用语 ,本意是过于拘泥于某一事物,跟现在说的执着根本不是一个意思,而且佛教是汉朝才传进中国的。

《大秦帝国》符合史实的程度极低,虽说小说必须虚构,但作为历史小说,大事及最起码的史实不应出现过多的错误,《大秦帝国》连这都不能做到,比《李自成》差远了,因此看看就行,不必当真。

和大秦帝国一样好看的历史小说有哪些?

看书是一个人的爱好,也是一个人的心情。它是一个人静心求知的体现。时代不同了,网络社会,玩什么的都有,当然上线读书的也不少,真正喜欢读一些历史书的人恐只有中老年人了吧。不是说青年人不读,而是他们各有所务,各有所好,各有所业,闲空读书的时间不会太多而已。知识来自书本,经验来自实践,阅读能静心,修身,养性,健脑,增强记忆力,提高认识力,穿越历史能脑洞大开,天下这么五彩斑烂,前古模样原来如此,能把自己置身于当朝社会当中,能尝到当朝的甜酸苦辣的人间滋味,能目睹当朝黑暗的一面和奸雄四起,以及人间互相杀戮的血腥场面。皇宫的威严,监臣的可恶,人间的险恶,人心的奸诈,当朝的手段,灭国的路程,历史的演变无不淋漓在眼前也。说到历史小说,本人真读的不少,从上古演义到民国演义。几千年中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浏览过目过,真正的历史书看的不多,大多都是带演义性质的,但是书本演义的内容并未互相穿越,占一半是再现历吏的。总之历史小说多的很,数不胜数。诸如:上古演义,吕氏春秋,东周列国,前后汉演义,隋唐演义,二晋和五代史演义,宋宫十八朝,大宋日月记,以及杂史书一个人的甲午,上品寒士,一品县令,步步惊心,一代军师,楚氏春秋,官居一品,明朝那些事,明清兴亡六十年,步步生莲,权柄,一品江山,大官人,医统江山等太多了。而我者多年最喜欢的历史小说莫过于吕氏春秋,东周列国,大秦帝国,前后汉演义,以及三国,水浒,红楼梦,康熙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有两晋,五代史等。这些小说,既演绎了历史,也再现了真相(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真相)。有专讲皇朝的,有典论忠奸臣的,也有诉庶民百姓人间疾苦的,有专论历史变迁的,也有在论江湖英雄及王道不尊的,内容也太丰富了。本人虽未学富五车,但也是常常抽时入神目览的,余天天都在学习的路上奔波着,不会停脚的。谢谢。

有人说《大秦帝国》就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历史事实,你怎么看?

秦以法治统一六国,应该称赞。

《大秦帝国》是否刷新了你的秦国观?

孙皓辉先生写的《大秦帝国》确实刷新了我的秦国观,让我对先秦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历名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传统的暴秦观点有了全然不同的认识;对于六国的同情转变成了深深地厌恶;对于项羽的崇拜变成了鄙视,当然对儒家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暴秦一说荒诞不经

人们都说秦国残暴,也正是因为他的残暴才失去了天下。看过大秦帝国后,才明白秦国不是残暴,而是太强大了,强大到以一敌六,六国不敌就以道德谴责秦国,生生给秦国按上一个虎狼秦国的名号。就好比六个混混合起来打一个士兵,打不赢了就到处说这个士兵人品有问题。

秦国与六国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秦国要统一天下,结束纷争;六国要保存自己的社稷,由自己统一天下,要不就裂土分疆保荣华富贵;秦国是全新的法治战国,凡事皆有法式;而六国是半人治半法治之国,新旧制度上有天然的不可调和矛盾。

战场之上以强弱论成败,秦军杀了不少六国将士,同样的六国将士也杀了不少秦军士卒。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国降卒,赵国合计战死四十五万军队;但是秦国六十万大军亦死伤三十多万。国人同情失败者而苛责强者,这是我国的强者很难成为世界的强者的一个原因。


二、六国无耻而项羽残暴

昔日秦国穷弱之时,魏国攻占秦国千里河西之地,屠杀无数秦人;又联合其它五国以及戎人、匈奴等外人合谋秦国,意图瓜分秦国。秦孝公忍辱负重割地求和,又提前击败戎人与匈奴,方避免了秦国的灭亡。

秦国变法富强后,六国又多次合纵谋秦,瓜分秦国之心不死。原本秦攻六国与六国攻秦都是华夏内部的争夺战争,世人不说六国贪焚,却说秦国残暴。韩国多次谋秦,其中著名的有移赵攻秦计(长平之战)、联周抗秦计(周天子债台高筑)、水工疲秦计(郑国渠)、兵事疲秦计(韩非要求秦国先灭楚赵魏三国以存韩)。燕国在秦国的帮助下灭齐,齐国在秦国的资助下复国,但此二国皆不感恩秦国,说打就打秦国。

世人都认为项羽是盖世英雄,殊不知这个英雄残暴嗜杀:项羽喜欢屠城,不论是灭秦战争,还是楚汉相争,项羽都喜欢屠城;著名的有新安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屠杀咸阳并火烧咸阳,又发掘秦王历代王陵,在发掘秦始皇陵时天有异像,飞沙走石、天降大冰雹,死伤数千士卒后方止。项羽又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人,不承秦制而恢复周朝的诸侯实封制,导致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儒家在战国时代没有市场,但是他们一直都掌握着舆论权!儒家固然有他的好,但是他的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两宋满清是兵魂销尽国魄空,近代百年国耻儒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何止儒家一家,所以继承传统文化要继承的是诸子百家的精华,而不是只接受全部的儒家文化。

大秦帝国为何而亡?

大秦帝國的崩塌滅亡,與秦始皇有很大關繫。昔日秦並吞六國,北逐匈奴,南收百越,秦以虎狼之心成霸業,其勢如破竹,排山倒海,天下莫能當也。

秦國以商鞅變法崛起,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十幾代,君明臣賢,上下一心,奮發圖強,終於掃滅六國,統一了大秦帝國。從變法圖強,統一秦國,秦國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統一六國,秦始皇從登極稱帝才十四年,僅僅一次成卒的叛亂,就瞬間土崩瓦解?

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勾結胡亥,陰謀攥權,害死扶蘇,殺害李斯。趙高又立子纓為秦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杆起義,天下大亂。公元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之戰,秦國軍隊徹底滅亡。公元206年劉邦入關,子纓降,秦帝國徹底滅亡。

秦王朝滅亡原因:秦統一後,社會矛盾日益加據,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社會安寧,而統治者忘乎所以,在十幾年時間裏,不斷大用民力,財力,修長城,營造阿房宮,大迠驪山陵墓,徵用勞力幾百萬,橫徵暴斂,加重老百姓的負擔,社會矛盾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各地反抗造反風起雲湧,統治階級內部繼續爭鬥,指鹿為馬,大肆誅殺忠臣,從而加速了秦王朝的覆滅。

秦帝國之所以滅亡,結論很簡單明確:“暴政亡秦"。

如何评价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这个,是我严重推荐的小说之一,最最最好看的历史小说,没有之一。

这可以算的上是一部给秦国正名的鸿篇巨制,作为一个早已将自己视作老秦人一份子的我,在看这部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激昂澎湃的。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的(就如同孔尚任的《桃花扇》写的其实是南明的血泪史一样,只是用了昆曲的形式呈现而已),除了一些必要必要的情节外,说是一部秦国史也不为过。

老秦人的精神,老秦人的气概,老秦人之所以能从一个放马部落最终成为终结战国纷争,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和老秦人的这些品质是分不开的。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六百年如履薄冰,六百年坚持不懈,六百年厚积薄发,成就了老秦人也成就了大秦帝国。

故事是从秦魏两国公元前362年的少梁之战开始的,献公赢师隰负重伤身亡,孝公嬴渠梁即位,面对这个积贫积弱的秦国,嬴渠梁没有坐以待毙。求贤令一出,卫国公子卫鞅入秦,在顶住了老公族及所有的反对,秦国开始大刀阔斧的变法,卫鞅也成了秦国的第一任大良造。军功爵,鼓励耕种等一系列法令政令,将老秦人整个都调动起来了,也将秦国变成了一部超级的战争机器。而维持这部战争机器运转的不是某个人,而是秦法。这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创举,依法治国,而不是以人治国,在2000多年前的一个西北小国就已经如此了。而秦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秦人到底是如何执行秦法的?两千多年后的云梦泽睡虎地秦简给出了我们最真切的答案。

孙皓晖老师,一个老秦人的后代,用他雄健的笔力,将老秦人的辉煌,老秦人的无奈,老秦人的奋斗,都写进了这部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之中。我坚信,就如同兵马俑会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样,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一定能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名著的。看《大秦帝国》,就如同品一坛甘烈醇厚的陈年西凤一样,后劲十足,直冲云霄。也只有这种甘烈,这种醇厚,才能配得上老秦人的虎狼之师的男儿气概。

作为老秦人的一份子(严格说我是齐国人,但是我从小客居秦地,血管里早就融入了老秦人的血脉),我是以一种兴奋甚至癫狂的状态看完了整部小说的,真的是废寝忘食。不论你是听说还是没听说过这部小说,看完这个之后,请抽出点时间将这部小说认真阅读一边,相信我,这个过程绝对让你终身难忘。

《大秦帝国》绝对是一部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

《大秦帝国》电视剧中为什么就单单秦国没有一个昏君?

秦国6代君主艰苦创业,一直到秦始皇为止没有出过一位碌碌无为的昏君或者说在战略上犯了致命错误的君主。《大秦帝国》电视剧虽然改编自历史小说,但是基本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秦孝公以来,秦国经历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4代人(武王与昭襄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等到秦始皇嬴政即位时,秦国统一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嬴政之所以能够统一七国,离不开历代列祖列宗的铺垫。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秦国国君正好经历6代人。

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在位时期是秦国奋起的关键时代,他任用商鞅变法,终于改变了秦国落后挨打一百多年的局面。当时的东方六国中(这里是指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位,不包括宋、越、卫、中山等国),以魏国最为强大,可惜魏文侯和魏武侯开创的霸业被志大才疏的魏惠成王消耗殆尽,秦孝公合理地利用齐、魏争霸削弱魏国国力。马陵道之战后,曾经如日中天的魏国一蹶不振,秦国趁机开始蚕食河西。也正是从秦孝公时代起,秦国开始崛起。不过孝公时代的秦国国力还只能说与其他诸侯并驾齐驱,因为当时的齐、楚都是强国,而赵国则取代魏国成为三晋中的领袖。

秦惠文王赢驷


秦惠文王简称秦惠王,他在位时期虽然因为私怨和集权的原因车裂了变法领袖商鞅,但是依然保存了商君之法的实施。
秦惠王的功绩有很多,他在其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击魏国,使得魏国无法中兴,将黄河以西的魏国领土全部占领,并拓展到了黄河东岸。同时,他对于魏国衰落以后形成的齐、秦、楚三国鼎立局面十分不满,积极削弱楚国。他还派军队吞并巴、蜀两国,将成都平原作为秦国的粮仓,并开辟了南下攻楚的路线。秦惠王利用张仪的反间计离间齐、楚关系,并诱敌深入,诱导楚怀王攻秦,终于大破强楚,逼迫楚国东迁。

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年,但成绩依然斐然。武王即位后,十分迷信于使用武力开拓疆土,对于那位玩弄伎俩的相国张仪十分不满,将其驱离秦国。当时的秦武王已经有了取代周王室的野心,才效仿楚庄王问鼎中原。秦武王主动联络魏国夹击“中原小霸”韩国,大破韩军,掠地其百里。韩昭侯当年变法以后的韩国本身是强国,不过经历了两次大的打击(一次是魏惠王攻韩、一次是秦武王攻韩)后,开始逐渐没落。此外,秦武王还想联络东南的越国一起夹击楚国,可是后来秦武王意外身亡,导致这条策略没有实现,越国也最终被楚人所灭。

秦昭襄王嬴稷


武王死后,其弟稷立,这就是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秦昭王在位56年,对于秦国至关重要。昭王时期,彻底击溃东方列国,奠定了大秦统一的根基。也就是在昭王统治时期,秦国才真正实现一家独大,问鼎诸侯。秦昭王攻陷整个楚国西北,将秦国疆域南推至汉水,并将楚怀王囚禁至死,强楚彻底没落。此外,秦孝公进一步蚕食韩、魏两国,并在五国伐齐中将强大的齐国摧毁。公元前256年,秦国消灭周朝的西周国,当时的周天子早已无足轻重。

秦昭王晚年最大成就是在长平之战击败强敌赵国,这是秦国面对的最后一个强敌,扫清了统一六国的障碍。虽然长平之战的结果是秦、赵各自受到重创,但赵国受到创伤更为致命。不过由于长平之战中秦国自身也受到影响,加上后来秦昭王冤杀白起,导致秦国统一的进程被被迫延后。尽管如此,秦昭王已经奠定了秦国能够统一的格局。

秦孝文王嬴柱

由于秦昭王在位时间过长,因此其子秦孝文王即位时年纪也已经不小了。这位孝文王在位仅仅3天就去世了,“享国之日短”。功无大功,过无大过。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王政的生父,也是最后一位有谥号的秦王,简称秦庄王。秦庄王在位时间也仅有3年,史书上解释说他在位时间短是因为身体不好。某些影视剧中将他演绎为昏庸好色的君王,其实恰恰相反。秦庄王同样不是浪得虚名的人物,他在位时期又从赵、魏、韩手里夺下大量疆土。秦庄王时期还成功抵御了信陵君魏无忌发起的五国伐秦计划,列国联军受阻于函谷关而返,秦国也转危为安。

秦始皇嬴政

嬴政称帝以前是秦国国王,因此以秦王政相称呼。秦王政继承了其父庄襄王扫灭六国的遗志,在公元前230年发动了长达10年的兼并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的战乱局面。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他认为“子谥父”为不孝,“臣谥君”是不忠,不允许后人给他议立谥号,所以嬴政自己是没有谥号的,史书只是称他为秦始皇。

如何评价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可信吗?

孙老的《大秦帝国》全集我都看过,2010年用DVD看的第一部黑色裂变。等了好多年才出第二部,然而等来的却是失望。索性抛开影视剧,买来全套《大秦帝国》。一口气看完。



来说说我对这部历史巨著的感悟。跟随孙浩辉的笔墨来到战国时代。以秦国的兴亡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战国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军事,文化,政治,社会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在那个铁血纷争的时代,儒家思想是被遗弃的,无论是君王或是士人都不屑一顾。因为儒家思想倡导的是复古,为我独尊的人治思想。

在书里边有几场大论战写的很好,有一场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正面碰撞,孟老夫子直接被驳得哑口无言,直叫孟子请杀之。最教人拍手称快的一场是张仪骂孟子的那段直接把儒家思想说的一文不值,体无完肤,虚伪至极,孟子也气得吐血。还有很多各方面的辩论,这些辩论就是放在当下也很有借鉴价值,比如讲法家的,为什么古人要费那么大劲变法,法家的理论依据是:恶,人之本性,因人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俊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子之道,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责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想想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富有哲理的法家理论,真了不起。



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秦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通过变法,历经艰险与磨难变成一个后劲勃发的国家,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20年的努力,小有所成。在那个没有被儒家思想侵染的时代,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铁血纷争,战争是家常便饭。知道了什么是阳谋与阴谋。阳谋就是正大光明的,堂堂正正的打败你,粉碎你,使你藏无所藏,躲不可躲。只有站在阳谋者的一边。阴谋却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法或手段达到一己之私的目的。这是见不得光的,也不被人称道的。商鞅的变法就是阳谋,而以甘龙为首的复辟势力就是阴谋的较量。阳谋者有胆识与魄力,阴谋者的一切手段都是阳谋成功的阶梯,反之亦然。商鞅的结局是悲剧的,五牛分尸而死。正如他所说“我身虽死,法治得以延续,死而无憾。”反过来商鞅逃避死亡,秦内乱,秦法消亡,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死是商鞅最好的归宿,如何死法倒无所谓。商鞅对秦帝国在统一的大道上打下第一个坚实基础,没有他,秦国也许就消亡了,还谈何统一天下。





第二部国运纵横。讲述的是秦国通过变法后,实力大争,准备东出逐鹿中原时,却招到山东六国的封锁,秦国开始了反封锁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两个天下级的纵横家,张仪与苏秦。张仪执秦国一颗相印对抗苏秦所执的六颗相印。秦以一敌六而能取胜之。不得不说秦国,秦人厉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场上的血腥暴力,庙堂内的运筹谋划。对抗时毫不留情,私交情谊却谈笑风生。涌现出的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各有各的才华横溢,各有各的逸闻趣事。再加一个他们的老大哥苏秦,五人串连起燕赵魏楚齐韩六国与秦国的对抗。虽然从各方面看六国联军都是优势,然而通过秦国的齐心对外,各种分化,各个击破。最终总是取得胜利。此时是秦变法后第二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驷。他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创立的法治他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铲除复辟,巩固根基,分化六国,西取巴蜀,北击义蕖,东站韩宜阳,南取楚房菱。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厚实根基,财货,土地,人口大大充实。秦国历两代变法,法统根基更加牢固。



第三部金戈铁马,讲述两位国君,秦武王赢荡,他东出周举鼎而亡,在位四年。主要讲述秦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与其母亲宣太后执掌秦国与六国大战。此时的秦国已经是超级强国。国力与其余六国不可同日而语。经过深撤变法得秦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耕战有功,赏罚分明。官吏无贪,行政高效。而同时代的其余诸侯国依然延续人治传统,有一些浅尝辄止的变法,都毫无悬念的回归人治传统。国力不能最大化的得以凝聚,人各怀私心,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斗,不能像秦国那样一致对外。这时候的秦军才真正被称作虎狼之师,秦国称为虎狼之国。以十五万完胜四十五万联军是什么概念,以三万步兵对抗韩国五万劲骑完胜之是什么概念,以五六十万包围同样数量,同样拥有超强战力的赵军并取得胜利,又是什么概念。可以说那个秦昭襄王时期直接把其余六国打趴下了,打到一蹶不振,一步步萎靡消亡下去。这也给后面的秦始皇嬴政创造很好的收割条件。当然期间其他各诸侯国间也发生了具有灭国条件的大战,齐国入燕国之战,差不多把燕国给灭了,留给燕昭王的是残破的国家。经过燕昭王的奋发图强20年,开始对齐的灭国之战,联合了秦,赵,韩,魏,楚五国打得齐国几乎灭亡。就剩下齐国的两座城池。而后田单通过六年坚守,燕昭王死后,离间燕国乐毅去职,用火牛阵击溃燕军而复国。然而经过这几次反复的复仇战争,燕齐两国大大衰退。后面才是秦赵大决战与长平,而两国俱伤,赵国比秦国衰得更惨。从秦昭襄王冤杀白起开始,天下进入休养生息的时代,也是就是第四部阳谋春秋的开始。



阳谋春秋讲述的是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大战连绵的金戈铁马时代使包括秦国在内的所有诸侯国元气大伤,不得不停下来休养生息。而秦昭襄王也是大政末年,心智雄心也不如当年。虽然秦昭襄王英明神武,可他的儿子尽显羸弱。不堪大任。秦昭襄王便为后继无人而苦恼。吕不韦看到了机会,一个光大门楣的机会,在那个时代,商人即使富可敌国,也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吕不韦要就是光大门楣,扬名立万,他把目光投向一桩大买卖。倾其所有投资一国,就是资助秦昭襄王之孙嬴异人为王,当时嬴异人是不招待见的质使,在赵国。通过各种包装,是嬴异人名声大噪。在秦国通过各种方法,最完美对接立王的故事。 历史上对吕不韦多有褒贬。我却很欣赏其人,首先他有魄力,敢于尝试不可能,即使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为商人他很清楚别人需要什么,作为政治家他同样知道国家需要什么。却不是投其所好,他也有自己为政之道,大道公行,尽心竭力辅佐秦国,却不为一己之私。他当政与秦使秦国用最快的速度恢复国力。其余各国还是奄奄一息,龟速回复中。秦国就已经为一统天下做准备。大开商路,以繁荣经济,编《吕氏春秋》育文明,盘整内政以使秦国度过君位交替的乱局,理顺朝局等等都是他的功劳。





第五部铁血文明,讲述嬴政统一六国的事。贾总谊说的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通过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夯实基础,秦惠文王与张仪的连横破合纵分化瓦解六国,秦宣太后与魏然、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的金戈铁马大战列国,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复苏经济,增长国力。到了秦始皇嬴政这里。其余六国皆羸弱。与之行成天下唯秦独强的局面。而秦国一直以统一天下,止刀兵为己任。自然就水到渠成。修通郑国渠使秦关中沃野千里,李冰治水使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粮仓。秦人勇武,怯与私斗,勇于公战使秦国有锐士兵员。外战诸侯,内修法治,兵峰所指所向披靡。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文成武将,各尽所能。向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历时十余年而天下统。统一是为了止戈。就是不要再纷争打仗,天下太平。要做到这一点秦始皇他实行了很多变革,破分封制而郡县制,分封制是天下纷争的祸根。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使其不敢南望,南并百越,使我华夏族免去蛮夷。修水利,筑长城,与复辟势斗争,这些通通都是他的功绩。若没有他我华夏名族能不能延续两千年还得两说。最多就像现在的欧洲列国一样。就实说汉朝取代秦朝是历史的倒退。想想东汉末年,五胡乱华,元灭宋,清代明,每一次朝代的跟叠都是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死亡。然而均为超出秦始皇的政治框架,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摆脱了封建社会。



第六部帝国风烟。讲述秦帝国的灭亡。看这一部心情是很沉重的,没有了看前几部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虽然历史早已终结,虽然早已知道结局。心里不免有很多遐想。如果复苏公子辨一下假诏书,与蒙恬一起发兵正国。如果当初不是胡亥跟谁秦始皇出巡,而是别人。如果李斯有一点死心眼,不和赵高密谋私立胡亥~~~太多假设,太多如果都是一厢情愿。历史可悲处在于它不可假设,然而可贵处也是他不可假设。

看完整部《大秦帝国》时间跨度很大,从公元前362年秦魏少梁大战至公元前206年项羽火烧咸阳。其间156年的战国时代。秦国所经历的所有事。以及其他各国所尽力的所有是事。沧海桑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有大公无私的秦国君臣,有才华横溢的各色士人阶层。有光怪陆离的离奇故事,有奋发有为的平民百姓。穿越两千多年一睹中华文明的青春时代。谢谢孙老。在那个没有被儒家思想侵染的时代里,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切都是奋勇争先的,各种思想在碰撞,融合。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想营养。我们的名族得以延续至今,任然活力无限。与秦人的务实勤劳,奋发图强,包容万象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我们有了大统一的思想,才使我们面对外来入侵是能同仇敌忾。面对贫穷落后时知道奋勇前进,不屈不挠。这些都是先贤留给华夏子孙的精神财富。有了秦人的坚韧不拔,大道公行,我们将越挫越勇。有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铁血纷争,我知道和平不易,在祖国大统一的环境繁荣昌盛。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毕竟门外汉。愿多多指教。小弟将不胜荣幸。

如果继续拍《大秦帝国4》,主要会讲述哪些内容?

先说结论,第四部《大秦帝国东出》,第五部《大秦帝国之帝国》才是一统天下的高潮部分。知道大家都想看到秦始王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威震天下;虽然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秦庄襄王在位三年,但是秦始皇真正掌权之前的故事还是要讲,这涉及到嬴政的上位之路,重要的事件还是要拍的,也挺励志的。

电视剧可能大家都看了,孙皓晖创作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有多少人看过,全书共分为六部

第一部 黑色裂变

主要写秦国由弱变强的崛起历史,并穿插回顾秦早期历史与六国历史;主要事件是秦孝公与商鞅变法,人物是商鞅和战国初期的一批伟人名士。

第二部 国命纵横

这是秦国东出与六国纵横争雄史。秦王杀商鞅而尊商法,继续耕战全国,用张仪纵横之策,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 金戈铁马

秦武王攻下宜阳,打通了通往周天子洛阳的道路。

秦昭襄王,用范睢之策“远交近攻”,攻伐三晋,长平之战打垮赵国,鄢郢之战弱了楚国,进洛阳灭了西周国,打败天下无敌手。

第四部 阳谋春秋

吕不韦使王孙异人成为太子嫡子;(秦孝文王)继位一年又病逝,异人(秦庄襄王)继位,在位三年病逝,十三岁少子赵政继位,吕不韦以“相邦”、“仲父”身份与太后共同摄政,除掉嫪毐,稳定朝野、拓展国土,声望大增。

第五部 铁血文明

全书最高潮。秦王政以“坏法乱政,蛊惑国人”之罪罢黜吕不韦,自杀于雒阳。

兴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川成天府之国;连绵大战,灭六国一统天下;大战匈奴,建立万里长城;巡视天下,死于巡狩途中。

第六部 帝国烽烟

胡亥继位,扶苏自杀,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攻入咸阳,帝国亡。

电视剧前三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剧情和小说基本同步,不在多说。同样,根据小说来看,从吕不韦扶持异人成为太子、嬴政继位、灭掉嫪毐,再到吕不韦与嬴政关系破裂、编著《吕氏春秋》,直到嬴政大权在握,都值得抒写华章。所以说,第四部同样有故事,第五部更精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