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1918年发表的哪一篇小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出自鲁迅先生《呐喊》中的《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先生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著

鲁迅1918年发表的哪一篇小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出自鲁迅先生《呐喊》中的《狂人日记》。

1918年鲁迅先生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著写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抨击讽刺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的制度。

世界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谁写的?

没有世界第一部这么一说,文化不一样,文字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应该算是水浒传。

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应该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另外说一下,时过境迁,是不是所谓的经典,再过几年都明白了

写了中国现代第一篇小说的人是鲁迅还是陈衡哲?

是陈衡哲。陈衡哲的《一日》发表于1917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早一年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陈衡哲。

陈衡哲出生于江苏的书香世家,比较开明的家庭环境不仅允许了她不缠足,还给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她很早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1914年,陈衡哲过关斩将,顺利成为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女学生。在美国她认识了不少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包括胡适、任鸿隽等。

陈衡哲在年轻气盛之时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多次拒绝了才华横溢的任鸿隽。直到任鸿隽对她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在结婚之后,陈衡哲跟随丈夫回到中国,成为了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她爱好写作,曾写了100多万的散文、小说和新诗。1926年,她的《西洋史》问世,胡适称该书为“一部开山之作”,该书连续再版,一时间洛阳纸贵。

1935年,陈衡哲和任鸿隽来到川大,看到四川的军阀和官僚的腐败她深恶痛绝,多次在《独立评论》发表文章进行抨击,她还对四川的鸦片之风很是痛心,对四川女学生争当官僚小妾的现象进行尖锐的抨击,并由此惹到四川的上层人物,被迫辞职。

辞职之后的陈衡哲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意识到自己父母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虽然都是细微之事,但是对她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她回归家庭,从社会生活工作中抽离出来,做了一位全职母亲,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对三个孩子的教育当中。

在那个大多数女子因循守旧过日子的年代,陈衡哲有着自己的规划,关心社会,关心祖国的未来,时至今日这些也是很多现代女子所缺少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

方舟子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他生平写了一堆书,都没人看,唯独这么一句训话倒是流传很广。这大概也能说明,此话代表了眼下很多人的心声吧。

在他的意见中,鲁迅差不多就是圣洁的化身,但凡和他过不去的,就是无耻宵小。 一个外国人,竟能如此礼敬我中国前贤,其国际主义精神倒也是感人至深的——虽然我是没骂过鲁迅的真小人,对他的话有着愚不可及的不以为然。


鲁迅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大的话题。他生前身后,清光四射,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纠缠。 曾经有数十年,他被权力者借用扶上政治神坛,万众瞩目,没有任何人胆敢非议一二。而在同时的对岸他又是被封杀的对象。

1980年代以后,他才慢慢走下神坛。到了90年代,其实连上方都对他的态度转向冷淡,甚至有些回避,完全消极处理。入选教科书的文章该撤的撤,关于这个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着一股暧昧的冷漠。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天下已定,畛域分明,曾经阔气的只想安稳,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鲁迅那样的思想,就知道批判,就知道改革,就知道揭疤,整天投枪匕首喊打喊杀的,你说会有牧民者喜欢吗?

我们今天读鲁迅,依然会觉得他好像还活在我们当下的中国,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批判,言犹在耳。但是另一方面, 鲁迅仿佛真的被历史和现实有意冻结了,不再与“圣教同源”,不再是“为王前驱”。所以,倘要真的深入讨论“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我觉得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对鲁迅的好恶表达,你若认为是某些个体推动的结果,那就是用简单的逻辑和思维去考虑中国问题。鲁迅声名的升降起伏,永远都无法摆脱政治之索的羁绊。

我们的文化,常常是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古人所谓“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世事如此,鲁老走下神坛,甚或受点冤屈,是必然的。诬否且不论,这是一个有关舆情、国情、权术的总归因。


至于到具体环境,有人不喜欢鲁迅,觉得他让人不舒服,甚至动辄谩骂他,诬琢诬谤,也是人之常情。人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名人,可以让所有人爱戴,不受点不白之冤。一辈子做好人都做到耶稣那份上了,不还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人欢喜有人骂,反倒是社会多元、开明的好事。

这些个体的人,不喜欢鲁迅,据说还会黑他,追溯原因,无非要么是逆反心理,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是隔膜所致,要么是立场差异,要么就是有意颠覆过去武断而强迫的话语方式,不出此五种。要说“别有用心”,倒是说不上的,因为鲁迅近20年基本就是意识形态的边缘人物,要靠黑他达成某种“居心”,相当于专程跑去荒山野岭拐弯抹角儿放一个小小的烟雾弹,我倒觉得不是黑鲁迅的人有什么毛病,而是还会这么想、还一腔悲怨的朋友不免戏精附身,脑子太煞费周章了。这等人,平日里有人和他看法相异,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丧指人为反动逆党,其猜疑阴险的“居心”倒是深沟高垒,正与鲁迅思想相反的。天下多事,也往往源于有人偏好诛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杀人。

真的,有人不喜欢鲁迅,甚至骂他,真的不需要你玻璃心急火攻心。任何公民,对于一个已逝作家,是爱是憎,或吹或黑,都是他的权利——我们小民的思想言行有这个自由裁量权利其实也不过才40年,没必要急脱脱跪迎奉还。一个民族的名人,即便到了伟大的程度,有人真心爱戴恭维固然是皆大欢喜,但是若能容许有人不问青红皂白挟有仇隙碎话几句,骂骂几句,也许更能见出文明、自信、成熟与宽容吧。况且,谚云“树大自直”,我也没见过历史上有名副其实的名人是可以被骂倒的。

也就是说,黑鲁迅,当然挺无聊,有伤口德,但也不是多大的事,没必要上纲上线。如果有人讨厌鲁迅,你非得强迫人家爱他;亦或你崇拜鲁迅,偏偏有力量命令你不得如此,其实才真算是问题。


鲁迅是非被黑,是否被爱戴,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浮名虚誉之事。更为核心的是,鲁迅所提出的中国问题是否已经解决,鲁迅其人的精神是否传续下来。

我们遵奉一个作家、思想家,重点不是去膜拜这个一个人,去竭力肃清所有关于他的非议,人家肉身已灭墓木已拱,把他乔装打扮的再完美靓丽也没多大意思。这种表皮浅薄的偶像崇拜,看似忠心耿耿,其实无知无趣,只是时代流行色的一个俘虏,甚或说的严重点,不过就是在玩弄。

鲁迅从不试图收编粉丝,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国人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独立地对他作出自己的判断,可以称赞他,可以信服他,可以批评他,可以否定他,他不会介意这些。我们读鲁迅,最终目的也是走出鲁迅,更走出他当年为之绝望的现代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遵奉他,核心在于继承他的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比如他的那种温情,那种爱意,那种悲悯,那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比如他那种批判的独立意识,那种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勇气,那种不断警惕我们在选择中不要乐于当奴隶的呐喊等等,我们学习了,意识到了,继承下来了,进而以鲁迅为参照,关注现实,改变现实,其实才是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尊重鲁迅、最后超越鲁迅的核心要义。

所以,鲁迅被黑的里焦外嫩,我也没觉得有什么,身后是非谁管得,不朽的终究不朽。反倒是鲁迅当年那些感慨系之的妄议,至今还可以就今论今,才是让我感到悚然的:有一种黑,竟然是中国无数旧魂灵略七八十年下来都湔洗不掉的。

2018,11,29,饭后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一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人们向着文明发展。鲁迅能出生在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鲁迅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光辉反射给了社会,让社会上每个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鲁迅又把人性的阴暗反射给了社会,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隐藏的动物本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迅用充满热情的文字对人性丑恶进行批判和矫正,人们会怎么样?只会越来越自私,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

看到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不但不会走过去扶起来,还会站在原地等着看好戏。看到小偷偷东西,不会上前提醒失主或制止小偷,会孰视无睹。看到有人卖假冒伪劣产品,不会想着举报,会认为那不关自己的事。看到老人乘坐公车,不知道主动站起来让坐,认为自己坐着理所当然……



难道我们就需要这样冷漠,没有爱的生活环境吗?这样的环境,会让每个人得到什么?恐怕只会让每个人活在自己自私自利的世界里,最终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废人。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鲁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者,可以说,他是民族脊梁,他的言行和思想就如同中华民族的信仰。



鲁迅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理阴暗,让人们激发出自身潜能,为自己打拼的同时,遵循着既定的公俗良序,为整个社会奉献着能量。

如果没有鲁迅那些听着刺耳的言辞,人们恐怕对什么都会习以为常,都会麻木不仁,做什么事都不会感到羞耻和害怕,那样将会很可怕,会自取灭亡。

最喜欢鲁迅哪一句话?

最喜欢鲁迅的一句话《而己集》:九斤老太说:一代比一代强。鲁迅野草“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立论》

鲁迅写了那么多小说,他自己最喜欢哪篇?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对于鲁迅先生发表过的小说,鲁迅先生比较喜欢《孔乙己》,理由很充分。

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并未发表过得作品。那就是《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

这篇小说看过之后,就会发现,与《在就楼上》相比,有相似之处但是人物的“做法”“行动”不同。

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发表呢?我觉得这也是一部压箱底的小说。鲁迅先生是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

《孤独者》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学小巷:wenxuexiaoxiang

鲁迅为何从来不骂蒋介石?

许多人只知道鲁迅以杂文与蒋介石政府战斗的一面,而对于鲁迅和蒋介石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知之甚少。

  鲁迅曾经很赞赏并寄希望于自己的浙江老乡蒋介石。1927年,在广州教书的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如暑假前后,咱们的‘介石同志’打到北京,我也许回北京去……”这个“介石同志”,就是指蒋介石。

  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鲁迅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但鲁迅因为生计,仍然维系着与蒋介石政府之间的联系。1927年6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提议,组建中华民国大学院。鲁迅通过同乡许寿裳的关系获得一个“特约撰述员”的位置,不用上班,每月300大洋。

  目睹蒋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1930年2月13日,鲁迅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将此事秘报国民党中央,以“堕落文人”之名通缉鲁迅。这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鲁迅当时就在上海,要抓他易如反掌,本用不着“通缉”,而且,鲁迅在上海活动,却由浙江省党部来“通缉”,很滑稽。这或许说明,国民党当局并不想真的逮捕鲁迅,“通缉令”只是警告鲁迅注意言行的分寸。

  不指名道姓地公开批评蒋介石,或许就是鲁迅的一种“分寸”。冯雪峰等在回忆中写道,1930年5月7日晚,鲁迅应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李立三之约,往爵禄饭店与李会面。李立三对鲁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当即回绝:“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只能到外国去当寓公。”查《鲁迅全集》,确实未有一篇指名道姓骂蒋介石的文章。

  1936年10月19日,鲁迅背着国民党的“通缉令”,留下“一个都不宽恕”的遗嘱,走完人生之路。蒋介石以个人名义敬献花圈,两人的关系画上句号。(摘编自《文史天地》)

编辑:杨永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