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爱旅行就要爱得合情合理

还没关注?快来点这里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五六年级的孩子,爱的意识开始萌芽,甚至有了爱的对象,却又难以从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引导。若问孩子,“你能搞清

还没关注?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五六年级的孩子,爱的意识开始萌芽,甚至有了爱的对象,却又难以从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引导。若问孩子,“你能搞清楚爱这回事吗”“你能判定是否在爱吗”“你知道是否被爱吗”“你能分清楚欲求、友谊、情感和激情吗”“你相信伟大的爱吗”,他们往往难以回答清楚。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爱情问题还牵涉学业、家庭、教育管理等。这是教师应该警惕和警醒的,虽然和孩子坦诚地探讨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不能回避,我们应该让孩子对美好进行一定的领悟,认识爱情的神圣、美好与痛楚。有这样的精神铺垫,孩子不管是处理校园时期的爱情问题,还是日后面临性成熟、面临婚姻时,才会有合理的价值引领,才会有清晰的情感指向,不至于由于爱情认知的匮乏产生一些荒谬的认识,甚至发生让人痛心的行为。

作者简介:赵凯宁,南京人,一个年轻的“老教师”。爱儿童,也被儿童所喜爱。喜欢语文教学,课堂上总能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爱好众多,喜欢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歌,每个省份的民歌都能哼上几句;热爱足球,追随阿根廷队二十年,时常也到球场上踢几脚球;喜欢读书藏书,已经藏书近三千册,其中包括800余册老式“小人书”;热爱思考和写作,为什么要写作?我的回答是:“温暖自己,感动别人。抑或,感动自己,温暖别人。”

毕业前说“爱”

文 |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赵凯宁

和小学生谈爱情?不要惊讶。现在小学生的偶像是谁?TFBOY、鹿晗。唱的什么歌?“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这首歌,给你快乐,你有没有爱上我……”

或者,再听一遍我们“老一辈”成长年代的流行歌曲——罗大佑的《童年》,每一句歌词都唱到人们心灵的最柔软处。“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说的不正是童年时懵懂的爱恋吗?——因为这个隔壁班女孩的出现,一个情窦初开的男生的形象由模糊变得清晰: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又假装只是在思索问题,一点点小心思不愿被任何人发现。只是看一眼那张可爱的笑脸,这一天学习的烦累就立刻化作心头的快乐,学习也一下重新有了活力。其实,不论男生女生,都是如此的。尤其是五、六年级时,班里时常会传来这样的“八卦绯闻”:某某女生喜欢哪个男生,某某男生又喜欢哪个女生。这样的话,每次都让我会心微笑。

一天下班回家,我和同乘地铁的两个男生小沈、小谢同行。路上总得聊点什么吧!在学校里不得不经常“板着面孔”,此时我也该活泼一点,和学生聊点有意思的话题。喜欢和学生“开开玩笑”的我忍不住问:“哎,二位,讲真,你们说在咱们班哪个女生最漂亮?”

小沈嘴比脑快:“我觉得金娃还可以。”他说的女生正是他的同桌,一位校舞蹈团的台柱子。“他喜欢金娃。”没等我开口,小谢已经替我喊出了想说的话。“哎……没有!没有!他胡说!”小沈这个胖乎乎的男生,一下子羞红了脸,倒是真可爱。“他上次明明就跟我说的,他喜欢金娃……”没等小谢说完,小沈就已经伸出手去一边捂住了他的嘴,一边开始反击:“我告诉你老师,他喜欢的人是……”

望着两个小男生,因为爱的话题而羞涩,而取笑玩闹,我这一路的心情也快乐得伴着七彩晚霞飘。想起自己童年时光,不也是会对同学心生好感吗?那时候就以为是不应该的“早恋”,是“学生不学好,长大不得了”。可是,为什么这种青青涩涩的情感不好?老师可没跟我们细致讲过。那么,已为教师的我是不是也仅仅一笑了之呢?我想找个好机会,可以和学生聊一聊。

转眼就要临近毕业了。作为筹划中的毕业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我在讲完民间爱情传说《牛郎织女》一课之后,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给自己小学六年来所喜欢过的一位同学写一封简短的信,对他或她说说埋藏在心里头的话,当然,愿意的话可以跟班主任一起分享这份感情,也可以不署名字。

“任务”一出,班级炸开了锅,一个个脸上泛出的是红通通的害羞和意料之外的兴奋。待他们好一番激动平息过后,我说:“为什么有这个任务呢?一是你们都12岁了,咱们班里常会流传谁喜欢谁的事。这是很正常的嘛。与其私下议论,不如在即将离别之际,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告诉对方。这是一份很美好的情感!二是你们要明白,大家聚在一起的6年时光,是难得的缘分,若还能彼此并不讨厌,而是既有喜欢的人,又能被别人喜欢,这是多么温馨的事情啊。无论什么时候,喜欢一个人总比讨厌一个人要好。”

这番话入情入理,学生听得专注。他们写好信后都交给了我,他们很多并不怕我知道他们的秘密,因为他们知道老班会替他们保守住这些小秘密的。我打开那些折叠得很用心的信笺(愿意与我分享的部分)——呀!果然是写给自己“心上人”的,书写明显比平时更加娟秀认真。这些信写得真是情意绵绵,文辞切切。读来让我忍俊不禁又颇受感染。请看小罗同学写的——

Hi!小米,我是你童年时最好的玩伴。突然想起童年玩的时候,是多么宝贵。以后上了不同的中学会让彼此之间隔开了距离,真希望哪天搭起一座雁桥,让我们经常相遇,聊聊童年的趣事。

我们之间都有让彼此互相羡慕的地方,你的画画得好,我的钢琴弹得好。从小我就很喜欢看你画画,只见你趴在地上,双脚翘得老高,拿着一个蜡笔在画纸上龙飞凤舞,妙笔生花,不一会儿,一幅杰作就诞生在你手中。我会迫不及待地抢过来瞧瞧。还有,那次去旅行,酒店正中间摆着一架三角钢琴,我正好练练手,我郑重打开了那架钢琴。一曲动听的《致爱丽丝》飘满了酒店,你坐在旁边静静地聆听,眼睛里充满了崇拜。

下面的话你不要吃惊,这么多年,我不禁对你产生了爱意。尤其是刚刚过完的12岁生日,当你把那幅画给我时,我的脸涨得通红。于是,我把它珍藏了起来,每次我看它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你。我第一次跟爸妈说的时候,我爸爸“笑喷了”,还说要订娃娃亲!我妈妈严肃对我说:“要记住,小米是不喜欢胖男生的哦!”我深深记住这番话,用它来鞭策自己,每天早起晨练。

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但我一定会改的!你愿意当我的“girl”+“friend”吗?

童言无忌中饱含着真心的喜爱呀!再来看看小坤同学写的——

当我从幼儿园的小豆丁升到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淘气着呢。总觉得,哇,有好多玩伴啦!懵懵懂懂的我被突如其来的功课给砸晕了,成绩呢,自以为只能算还行。不过当时班上有个大明星——颖璐。你的成绩数一数二,人很沉稳,上课时也坐立如钟,安安静静的。你是第一波少先队员,还是连任的班长哦。班上的男同学看着你的时候眼睛都放光。相比你,我们这些男生那叫一个顽皮呀,一打下课铃我们就会飞也似的冲出去,什么都不管。每次看到你选举班长的海报,看你样样都能行,我真是对你有无限好感……

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欣赏啊!女生写的信明显更加温婉一些——

若恒同学,你非常喜欢小弟弟小妹妹们,每次出去吃饭,你总是带着包容的妹妹,去看大恐龙、游戏机、小火车。你对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非常细心。但是你也会和小宝宝一样,总是爱哭,只要受一点委屈,就要通过眼泪来释放。希望你能像个男子汉一样,不要老哭啊。有的时候,你有点小调皮,搞恶作剧,不听话。你的数学一直是名列前茅,我很欣赏你的成绩,下次教教我吧!

我像尽职的“爱心邮递员”,把这些信准确无误地送到了收信学生手中。当然,有的学生一下收到了数十封“情书”,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也有的学生一封也没有得到,失落之余也会有所反思。

“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受到同学喜欢的人,可你们想过吗,如何让自己得到同学的赏识?”我抛出讨论的话题给大家。面对这个话题,大家在短暂的羞涩之后开始了严肃认真的思考和讨论。由于我们的班风一向开放、包容、自由,大家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意见:“说实话,我喜欢漂亮的异性同学。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我特别欣赏功课好的异性同学,他们的好成绩都是聪明加努力的成果。”……

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最终我们达成共识:童年时期的学生对同学的好感情愫、懵懂爱恋,究其本质是不外乎3个原因:

一是,女生清秀漂亮,男生阳光帅气。“颜值”高的学生总是能够得到同学更多的青睐。当然,仅仅是“颜值”一项还不足以担当起全部吗,外在的形象美还体现在衣着是否干净得体,举止是否文明优雅等方面。

二是,爱慕对方的品学兼优。广收“情书”的学生共同特点是多才多艺——女生能歌善舞、能描会画,男生或精通奥数,或知识广博。此外,他们的品行也都淳朴善良,待人真诚友善。在班级里有良好的人缘基础,收到大家欢迎和喜爱。

三是,志同道合、性格投缘,彼此有共同的话题,交流起来格外愉快。互生好感的同学之间,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投缘,有的同属外向型,在一起有说不完的开心话;有的志趣相投,共同喜欢一位歌手、一位作家、一本好书;还有的思想相近,能够很自然的把话说到彼此心里……

作为活动的总结陈词,我对学生推心置腹地说到:“你们正从金色的童年走向花季雨季的少年。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每一个人都渴望去爱别人,并得到别人的爱,茫茫人海,相聚是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喜爱的人呢?概括起来说,外塑美好形象——让别人看到我们能够赏心悦目,这也是我们爱美、爱生活的体现;内练良好素质——我们应该有丰富的知识、文明的修养、广泛的爱好、深刻的内涵,做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才会带给别人更多的乐趣,别人也才会更加喜欢我们。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应该内心真诚善良,会关心照顾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让别人感到更多的温暖和舒服。我想如果你们在这3个方面多加努力,就会成为越来越受人喜爱的人。记住,当你喜欢一个优秀的人时,你最应该做的就是让自己和他一样优秀。”

在小学即将毕业之际,和学生谈谈纯真的爱,真好!我们总是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来的人生更幸福。那么“爱情”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组成部分,怎么能避而不谈呢?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085期

责编:肖江华

排版:林小晶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

微信号:fjedugp16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