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王家祠堂
内江王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 单位 。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构造 ,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由山门 、正厅、戏台、旁边 厅、器械 厢房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山门 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式门罩建筑,上 书“王氏祠”;正厅为砖木结构 硬山式屋顶、抬梁式结构 ,厅前为五级阶梯式踏道;正厅屋顶脊饰为两条直径约0.3米粗、相向对峙 的龙,双龙之间是一座用青石雕刻 、高约2米的六角形浮屠 ,塔座为莲花,塔身雕龙刻凤,造型精细 。戏台为斗拱木结构 ,雀替、台沿上丰年 夜 量镂空或深浮雕人物、龙兽、花饰等图案。四川内江王家祠堂其飞檐、脊饰、封火墙、石刻、木雕、泥像 保存 无缺 ,代表了清朝中期精湛 的建筑艺术水平 。
古韵盎然的山门 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式门罩建筑,门罩宽8米,高约8米,最上层飞檐翘角的顶以及全体 正面均为青石雕刻 而成。正中石刻楷书“王氏祠”,旁边 为石刻对联 ,上联“顾予蒸尝春秋匪懈”,下联“绥我眉寿福禄来崇” ,中为横联“奉先思孝”。大年夜 门宽1.6米,高2.4米,门楣上方为精致 的深浮雕花纹 石刻,下方倒悬一对乖巧的石狮,造型独特 ,令人称奇。大年夜 门旁边 分别 立有两座抱鼓,鼓上石狮已毁。立柱间石碑上记载 有“王氏修祠堂序”、“王氏宗祠落成五言长律二十四韵得王字”。走近这座建筑精致 的祠堂,无不被它气势 不凡 的牌坊 式山门 石门罩所震
山门 后是戏台,戏台为木结构 ,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面阔9.2米,通高9米,进深6米,面朝正厅,宝顶上屋角高挑,轻盈 飞扬,楼台底离地面2.2米旁边 ,厚度为0.6米,长度约0.8米的木制台沿,斗拱、雀替、斜撑等布满雕刻 的人物、龙兽、花饰等,图案中的人物维妙维肖 ,龙兽活灵活 显,花饰含苞欲放,处处展示 着前人 精湛 的工艺。
步入戏台后是 200余平方米的青石院坝。站在院坝翘首了望 ,四周 古朴典雅的正厅、厢房 、戏台,祠堂昔时 的兴旺 和辉煌 仍模糊 可见。穿越院坝就是 古色古喷鼻香 的正厅了,正厅为砖木结构 ,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阶梯式踏道五级。正厅屋脊饰为两条相向对峙 的龙,两条龙之间是一座用青花瓷镶嵌高2米的六角形浮屠 ,其座形似莲花,造型精细 。正厅风火墙翼角飞翘、潇洒 ,雄伟 壮不雅观 。旁边 厢房 10间,面阔40米,进深5米,厢房 脊饰浮雕灰塑一老者、一金童一玉女,老者面孔 慈祥 ,宽衣束带,金童机灵 ,玉女灵巧 。无不依附 着王氏后人对家族人丁兴旺 、龟龄 安康的美好 愿望 。
四川内江王家祠堂戏台后墙有一段石刻文字记载 :平易近 国11年(1922年),戏台进行了升高重建。解放前夕 ,祠堂里办有私塾,也有川剧表演 。解放后,祠堂成为柏龙乡乡公所办公地点 ,1952年改为“柏龙小学”。“文革”初期,村平易近 为了保护 祠堂,用泥浆和石灰膏对山门 上的石刻进行填充,但后因一个派性组织住在里面,导致部分 木雕损毁。1997年黉舍 关闭 后,镇政府 制定 了相关 保护 方法 。祠堂因建筑、石刻、木雕、泥像 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于2007年6月成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 ”。今年 初,上级主管部门 对祠堂的部分 建筑进行了维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